蛮像个小孩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3月,我在《读者》(原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他从树上走来》的文章,记录我的艺术家五爸的故事。前几天中午,我的“小红书”账号突然收到一条私信:“姐妹,你的文章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高一考试题了。”
这位网友很热心,将试卷的阅读题拍照发给我。我正开心,下午3点,事情开始变得不对劲儿。手机每几秒钟便亮一次,均来自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提醒。我带着“地铁老人脸”点进去一看,嚯,全是北京西城区学子的留言,他们“攻陷”了这篇文章的留言区,其中有很多哭诉:“你害得我好惨啊!”“我读不懂你的文章,就像你父母读不懂五爸的画一样。”……我很同情大家,毕竟我看到题目时也思考了好一会儿。但当看到这条留言时,我没忍住笑出声—“五爸今天在北京多了1万个‘侄子’。”越来越多的同学让我试着做题,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取这个标题。还有人问我:“‘树’是谐音‘束缚’的意思吗?”我连忙说不是。
于是,我不得不正视这份试题,开始认真填写答案。很快,有人发出了标准答案,我意外发现做错了一道选择题,主观题也答得马马虎虎。但没关系,我发给五爸看了,他也选错了。
后来,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消息不断增加,透过文字,我看见了一颗颗敏感、纯粹又满怀期待的心。
七八岁時,我在家里的柴房翻到过一本《窗边的小姑娘》。在这之前我从未读过长篇小说,但那天我像着了魔,在柴垛间狭小的缝隙中用一下午读完了整个故事。从此,文字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二十几年里,我喜欢过很多作家,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他们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现在我的文字也被人看见了,这让我备受感动,也让我确定,记录是有意义的,真诚的文字能够穿越时空。
有位同学给我留言:“希望你帮我们‘痛批’西城区的出题人。”我只能“狠心”拒绝,因为我和出题人已经成了朋友。几个月前他在《读者》(原创版)上看到我的文章,很喜欢,便用作这次考试的阅读题。他告诉我:“好多孩子说考试时差点儿流泪,其实考多少分不重要,教育的终极目标已经达到了。”我没有那么崇高的目标,大家在阅读时不觉得无趣,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最后,谢谢这一日的奇遇,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