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凤栖湖校区 邓婧钰
我将校服搭在胳膊上,左肩斜挎着包冲出校门,然后跟保安叔叔道别。
当我找到自家车时,看到爸爸正站在门口等我。他见我蹦跳着跑过来,乐呵呵道:“哎哟,你这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啊!”“那可不,我可是拿了高分的!”我拉开车门,拎着那张红奖状在他眼前晃晃,冲他挑挑眉,顺便补一句,“这形容……你可真会说!”
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能够用诗词记录孩子成长的父亲,是多么难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么可贵。
我爸,一个标准的电气工程师,却对诗词抱有极大的兴趣,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观众。平常生活中,他时不时冒两句诗词出来,以表情达意,有时甚至还会摇头晃脑,像个诗人似的。我调侃他“不务正业”,他也不恼,继续用诗词记录我的得与失,潜移默化地为我指引航向。
我坐在画室里。敝旧的阳光弥漫在空气里,似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手中的铅笔按在画布上,铅芯折断了,眼前残缺的半稿冲击着我的视线。“咯吱——”门被推开,老师走进来,“唉,你这——”,她盯着我的“作品”,叹息一声。那叹息声稀薄地,袅袅地,从裹着的鹂黄旗袍里攀爬出来,刚冒出头又瑟缩一下,散了开去。“实在没有灵感的话,就……先回去休息吧。”老师无奈地说道。
如此描写“叹息”,有张爱玲的味道。“攀爬”“冒出”“瑟缩”“散开”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很有特点,可见小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很扎实,亦可见小作者敏感细腻的心理。
洗净颜料,背上画包。我爸在楼下等我,见我一脸闷闷不乐,便接过我的包,拍拍我的肩:“哎,没事,小同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放松了再想想。”我拍拍他的肩,示意自己知道了。
回到家,我从储藏室的小箱子里翻出年代久远的影碟,塞进放映机里。关掉灯,我把自己浸没在色调里。
苔藓般潮湿翠绿的墙壁、薄荷色的涵洞、橙红色的棒棒糖……我突然理解了画展主题的意义。
摊开画布,打开灯,我自信笃定地画下每一笔。完工后,我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画作,突然想起“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于是探头冲着爸爸喊:“完工了!你可真会说,灵感来了!”
我从画廊里出来,拎着老师给我的参展证明,冲他晃晃,晃出满脸笑意。爸爸将我夸过后,又来了一句我熟悉的话:“‘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小同志不要懈怠,还需努力啊!”
“一定!”
中考那天,他把我送到校门口。“鹏北海,凤朝阳,”他笑着朝我挥手,“加油!”
“好!借您吉言!”
那我就,和他的诗词一起,奔向美好未来。
综合点评
读罢此文,真的要为文中所谓的“不务正业”的爸爸大大地点个赞,他对传统诗词的喜爱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小作者精心选择了生活中的三个片段加以描写——爸爸在“我”拿了高分时祝福“我”,在“我”绘画找不到灵感时鼓励“我”,在“我”略显得意时警戒“我”,每一次爸爸都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词。诗词是本文的线索,更是“我”与父亲沟通的纽带,父亲的“会说”实则蕴藏着智慧,更饱含着深情。在诗词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以这样的一篇小文向读者介绍了一位特别的爸爸,也展示了自己在爸爸的影响下逐渐积淀的文化底蕴。
新题练笔
1.阅读下面的“校公众号征稿启事”,并按要求写作。
校公众号征稿启事
对象:全体师生
时间:2023年5月1日—5月20日内容:围绕“小说”进行写作
类型:(1)创作小说,从“双减”“强国有我”“内卷”“打卡”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2)好书推荐,向同学推荐你喜欢的一部(篇)小说;(3)写演讲稿,以“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小说”为话题,进行班级主题演讲;(4)叙述经历,讲述你与“小说”的故事。
要求:(1)选择一个类型进行写作,题目自拟,不少于600 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2.请以“我想拥有一家这样的店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