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宝 隗胜楠
到故宫游览,吸引人的除了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等,有序陈列的铜缸铁缸也非常引人瞩目。天气放晴的时候,太和殿门前以及乾清门外两侧的大铜缸,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经过红色宫墙的映衬显得富丽堂皇。这些铜缸仅仅是装饰用的吗?当然不是,铜缸的主要作用是防火,是我国古代重视消防安全的历史见证。近日,记者走进故宫,近距离了解消防的发展历史,聆听专家讲述铜缸的故事,感悟古人对消防安全的重视。
既为防火,也是不可或缺的陈列品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由于木材易燃,故宫历史上频受火灾侵扰。因此,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防火工作,布置了一系列防火设施,放置水缸便是其中一种。
故宫中轴线及部分距离内金水河、水井等水源地较远的建筑前,都会安放水缸。缸内平时存贮满水,在建筑遭受火患时,可以及时为救火提供充足水源。清代史料中,“缸”通常被称为“海”,寓意可存储很多水。房前设缸,代表“门前即海”,祈愿故宫不受火灾侵害。因此,海缸又被称为“太平缸”“吉祥缸”。
据记载,故宫共有大缸308口。这些大缸材质共分为铁、铜和鎏金铜三种。材质以铜居多,所以人们习惯地称故宫的大缸为铜缸。如今,紫禁城内现存海缸共200余口。贞度门前的铁缸是目前现存最早的缸,为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首衔环,腹大口收。
鎏金铜缸是故宫体积最大、规格最高的海缸,制作工艺颇为复杂,显现出令人惊叹的冶炼铸造技术。“其方法是先铸造铜缸,并在其表面涂上金和水银的合金,而后进行烘烤,使水银蒸发,将黄金附着在铜缸表面,”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资料研究组组长祝萌介绍,“这样的制作工艺也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据乾隆朝《奏销档》记载,口径1.6米的鎏金铜缸重约1696公斤,仅制造一口铜缸便需白银500两,再加上鎏金的部分,共需白银1500两。故宫内共有18口鎏金铜缸,均为清乾隆年造,高1.2米,直径1.6米左右,可贮水2000升,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消防车的储水量相当。如此大容积的铜缸,为古时消防用水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保障。
宫中设置铜缸的最初意图是为防火,但其实际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消防,同时它还是宫内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陈列品。故宫中的任何陈设都有等级区分,因此宫中各处陈设海缸的质地、大小、多少都要随具体的环境而定。等级最高的鎏金铜缸,其所陈列的位置为太和殿、保和殿两侧以及用于“御门听政”的乾清门外红墙前边,而在后宫及东西长街,就只能放置相对较小的铜缸或铁缸。
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缸内一年四季有足够存水
作为消防设施,铜缸对灭火的重要作用,可由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火灾反映出来。祝萌介绍,清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7—19点),因太监用火不慎,将未完全熄灭的木炭倒在乾清宫东穿堂楠木格旁,引燃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乾清宫、交泰殿被毁,而坤宁宫被保住了。“考虑到后三宫处于紫禁城内廷的中后部,距离内金水河、水井等水源地较远,因而救火人员所用的水最大可能为宫殿附近海缸中的水。”
为保证一年四季缸内有足够存水,宫中采取了多种措施。据清乾隆朝《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记载:“凡宫内等处所设铜缸、铁缸,每逢小雪节,该管首领太监等安设缸盖、缸套,酌量天气寒暄熏火化冰。至开年惊蛰节,撤收。其大铜缸一口,每日用黑炭四斤;小铜缸一口,每日用黑炭三斤;俱自十一月初一起,至次年二月初一止。”上述内容表明,除日常添水蓄水外,銅缸的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每年小雪至惊蛰期间。每年小雪节气,会有太监专门安设缸盖、缸套,起到保温作用。缸下的汉白玉石基座特意设计为弧形结构,其中有一块石头可以活动。拿开石头,石座便化为石灶,便于在缸底生火,保证缸中的水不会凝结成冰,直至来年惊蛰撤收。
面对为了彰显威仪而设计的高大建筑,光靠人力取水扑火效果甚微。因此除设置铜缸外,故宫还配备了专门的“灭火枪”,称为激桶。据清雍正朝造办处的档案记载,在宫内各水缸、水桶处,根据缸、桶的大小制作激桶。紫禁城内的激桶有两种形式:岔子激桶和西洋激桶。“岔子激桶”为中国传统灭火工具,呈竹节状。西洋激桶,又称“水龙”,于明末从西方传入中国,自清代起在皇宫内广泛使用。激桶与水龙具有相同的出水原理:通过人力操作,带动活塞产生机械运动,并产生汲水和喷水效果。然而,激桶仅能单人操作,出水量较小,喷水射程有限,且方向单一;水龙可多人操作,出水量大,喷水射程较远,且可以灵活向多个方向喷水。《远西奇器图说》评价水龙:“火力正胜,人不可近,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之水,不拘多高、多远,皆可立到。”足以说明其优越性。
承载岁月沧桑,见证历史风云
故宫建成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铜缸这一设置简单、大有用途的灭火设施也有500多年历史了。500多年来,任凭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铜缸静默伫立、守护安全,承载岁月沧桑,见证历史风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在紫禁城大肆掠夺。铜缸表面的鎏金外壳,也被侵略军用刺刀刮削,致使太和殿两侧的大缸上留下累累刀痕。1943年,占据北平的侵华日军因战备资源匮乏,遂以战事所需为由,在北平城内开展“铜品献纳运动”,大肆搜刮金、铜等贵重金属制品。敌伪政府为此专门成立委员会,将矛头对准故宫内旧时用以消防贮水的铜缸,强令故宫“献纳”铜缸。故宫上交碎缸12口,而后日伪当局又掳走无款识、不能断明年代的铜缸54口。后来日寇仍不满足,多次索要铜器,故宫的爱国人士与日军几经周旋,斗智斗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大部分铜缸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故宫每栋木质建筑周边都配备了灭火箱,里面装有灭火器,先进的防灭火工具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旧时存水防火的铜缸,在默默看尽数百年沧桑变幻之后,成为风云历史的生动见证、爱国教育的鲜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