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颖 贾红超 汲淼 陈严 杜冬雪 盛佳琳
摘要:“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将“模块化理论”创造性地转化应用到教学中,构建集成性、互动性、多样性的学习模块,转变教师备课思维、学生学习方式,创新课堂学习路径,形成结构化教学新模式,破解传统教学思维定式与流程框架,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建立“模块集成式”教师备课体系,以最小模块化问题驱动链确定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确定一级模块,构建课堂教学资源库,教师可根据师情、生情、教学内容等多元个性化因素自由选择,集成最有价值的教案(学案)。创新“模块集成式”学生自主学习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研究、合作互助,扩展思维广度,提升课堂效能。
关键词:模块集成式;备课体系;学习体系
“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重点解决课堂教学“高耗低效”、课堂结构“千课一面”、教学观念“因循守旧”、教学方式“重教轻学”、教学思维“单一固化”、教学方法“简单老套”、教学手段“传统单调”等课堂教学“老大难”问题。
从课堂而言,教学不是工厂生产产品,不能按照标准化的模式来操作;从教师而言,每个人的优势、特点、兴趣、爱好各异,支持千人千样的课堂才能尊重教师的个性;从学生而言,他们基础不一、性格各异、思维活跃,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尊重课堂生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自古以来,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又怎能采用同一模式呢?鉴于此,团队提出了“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将“模块化集成理论”创造性地转化应用到教学中。
实践是教学的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引领教研,把脉问诊课堂,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014年,学校针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模块集成式”教学构想,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初步实践,在哈尔滨市小学数学学科“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阶段成果汇报会上做渗透模块集成的专题讲座。2015年初,学校提出了“精课堂,微模块,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并付诸实践。2015年5月,学校“多元微课”实践成果亮相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演,并以此为契机,准备将微课引入“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研究中,组织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培活动,促进“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化。2015年7月,学校三位教师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组织的“智慧教育微课联盟师范教师培训班”中进行“模块集成式”微课制作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5年9月,学校申报了哈尔滨市校本研修重点项目,正式将“模块集成的构想”植入课堂教学,开始进行较为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6年1月,教育部管理中心主任助理对学校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指导,对学校将“微课”植入教学模式这一新理念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9月,“模块集成式”校本研修成果通过验收,被授予哈尔滨市“首批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与此同时,学校组建了以名师为首席的核心研究团队,针对模块集成式教学开展引领式研究。2016年11月,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现为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承办的外省市小学教研组长培训项目高研班做了成果汇报和专题交流。同年12月,学校“微课支撑下的‘模塊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主题研修成果在区域内展示推广。
2017年10月,学校申报了哈尔滨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重点课题“微课支撑下的‘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实现师生双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与自主建构,促进课堂提质增效的模块体系。通过不同课型的模块集成研究,达成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与路径。借助模块集成思想的研究,推进教师科学教研与思考实践并行的专业能力发展。历经3年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模块思想和集成意识,实现了一个转变、三个优化。一个转变: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三个优化:优化学习状态,了解学习需求;优化学习环节,创新学习路径;优化学习品质,锻造学习能力。学校承办了“哈尔滨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的模块集成课堂模式”汇报现场会,会上学校以“微课支撑下‘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月球之谜》一课的教学展示,并以备课过程中教师对于一级模块的构建,二级模块的填充与选择进行了专题讨论,得到市教研院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校长也将此项研究作为市校本教研优秀成果在大会上做经验汇报,呈现了前期研究的三个版本的“模块集成式”模型(见图1)。
2018年4月,随着“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学校不断打破市级课题研究瓶颈,拓延微课效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微课模块开发与甄选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聚焦定点模块,展开网状教研,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凸显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
聚焦点一:在“预习初学”中的应用。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程,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资料收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1]。
聚焦点二:在“新知引入”中的应用。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新课内容设计新颖、有趣、简短的引入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理解做好铺垫。
聚焦点三:在“合作研学”中的应用。
在合作研学中,教师对本节重点、难点做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点、重点、疑点、考点用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小组分工、研学过程、汇报形式等制作相关微视频,提升合作效能。
聚焦点四:在“迁移促学”中的应用。
现代网络通信的发展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限于课时、场地等因素的要求,课堂学习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将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拓展延伸等内容做好微课程,上传到网上,学生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师将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成微课程,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2]。
从教师层面进行微课设计研究,牵动“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激发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研发“微课”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模块的集成、智慧的超市”。其基本含义为:问题引领、多维预设、模块选择、集成导学、分层达标。其实施的基本环节为:预习初学———合作研学———交流展学———迁移促学,让教学研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张力。
2018年10月,学校申报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重点课题“‘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继续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使此项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不仅在各学科常规课堂广泛推广,同时也成为学校全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究路径,在接续式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模块集成”的实施策略。
点对点集成:教师通过点对点子模块集成形成科学规范、操作性强、易于把握的线性教案,帮助年轻教师规范教学流程,确保教学质量。
点对线集成:科任教师所教的平行班多,面对同一内容不同学情的现实状况,点对线的集成更能最大化凸显依学情选模块的“以学定教”。对于名优骨干教师,点对面的集成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课堂的生成进行子模块的按需调整与合并融合。学校基于以上研究对教案的模式进行了变革,一二年级的教师采用模块线性教案,实现模块的价值意义;三至五年级的教师,采用一级模块线性确立,二级模块多元呈现的集成式教案。借助个人主备、领导调备、学年集备、个人整理的精细化备课流程,呈现富有个性的“模块集成式”教学DIY教案。
点对面集成: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中,逐渐形成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即“搭建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策略,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以期取得更加丰实的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申报的哈尔滨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办重点课题“微课支撑下‘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哈尔滨市教育科研规划办重点课题优秀成果奖。
(一)创造性植入超市化购物新思维
“模块化集成”这一思想植入备课模式凸显了对师情、学情、课标、学法的最大化关注,呈现出超市购物化课堂样态。教师备课时纵向先确立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建构一级模块,确保课堂教学流程的科学严谨,横向在每个一级模块资源库内通过备模、选模、组模、用模几个步骤完成二级子模块选择与集成,最后形成自己的优质教案。这一过程是对教学内容的再一次深思考与再加工,确保了课堂提质增效(见图2)。
(二)创新性建构选择性学习新方式
“模塊集成式”学习方式从关注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为出发点,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生长点。转变思维定式,优选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思想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研起来、学起来,提升课堂效能。
学校深入分析不同课型模块集成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关注不同课型模块集成对学生的“学”所能够产生的积极效能,关注“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研究中的有效应用,进而形成模块集成专属课型资源库,促使研究能充分落实“以学定教”的思想,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流程,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强、效能更显[3]。
(三)形成课程整合学科融合新路径
“模块集成式”思想有效打破了学科教研的壁垒,为教师研培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直指课堂核心。8年来,学校通过以培提质、以培创新、以培推精、以培促研,推动教师全方位发展。这样的研培真正让不会上课的教师上好课,会上课的教师有特点,有特点的教师成特色,逐渐形成学科教师之间的跨界融合,课程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学科内以“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对所有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实现教师的进阶性发展。对于青年教师,将“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入门基础课,通过对各模块的理解与选择,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实现规范教学。对于成熟型教师,在“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的培训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对二级子模块的精选,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名优首席教师,他们作为培训者,更是在培训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加速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学科外“模块集成式”教学思想有效打破了学科教研的壁垒,用“模块”通观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促使各个学科的教师在研讨交流中无障碍沟通,有效统一各学科同板块不同流程的专有名词描述,促进学校大型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无障碍,同时也为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无障碍通道。
(四)打造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新平台
“模块集成式”将“模块化理论”创造性地转化应用到教学中,构建集成性、互动性、多样性的学习模块,转变教师备课思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创新课堂学习新路径,形成结构化教学新模式,破解传统教学思维定式与流程框架,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是在“集成”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立体式、大容量、高效能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学习程序。该模式能在备课体系、学习体系、培训体系宏观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个要素关系,凸显“以学为本”的理念,具有很强的有序性、操作性。
该模式以“模块集成”为载体。“模块集成”是教师的备课、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精髓体现为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它是教师在自主集成式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模块集成”课堂教学模式特点,引领学生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效能提升。一方面,它是教师备课的抓手,便于整体架构,多元思考;另一方面,它是学生学习的罗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1.通过“顶层设计———分层推进———实施改进”三部曲,不断优化项目研究
顶层设计,建构模型群———开启教学新形式。依据教学规律从模块属性上、层级关系上、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梳理,并将其运用到备课体系中,使学习方式体系相继形成了8种操作模型。
分层推进,建立学科群———形成模块资源库。从数学、语文教师、学科入手,逐渐将其推广到全员全学科,结合各种模型的不断完善,建立可供选择的模块资源库,实现“超市购物”式的模块集成。形成了26本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模块集成的校本教材资源库。
实施改进,建成教案集———完善模块集成法。将教案进行改进,使研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让教研形成常态。模块教案历经了三次改进,转变教师备课视角,深入课堂真研究,关注因学生的“学”而形成“教”的策略,形成精品教案集,实现资源共享,汇编出小学阶段不同学科的全册教案集。
2.师生素养共提升
(1)学能凸显———学足、学会、学好
每个模块的选择与集成都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级模块为“预学—引学—定学—共学—展学—延学”,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机链接。
此项研究促进了学校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曾经在南岗区质量检测考核中名列前茅,近千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近年来,时任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于维涛主任、王成龙博士在对学校视导过程中,对学校学生在基于“模块集成式”教学模式研究中呈现出的信息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给予了肯定,对学校选取的“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独创性、新颖性、实效性给予认可。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模块的选择,生成不同的教学流程。有的学生质疑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会选择定学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由定学、研学、展学、练学几个模块组成的教学流程;有的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提升,教师会选择引学、研学、展学、延学几个模块组成的教学流程;有的学生在二次研学模块中,采用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模块,还有学生选择画一画、讲一讲、演一演模块,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提升学习力,达成教学目标。再如,同样是展学模块,有学生选择的是个人展示,有学生选择的是小组展示,有学生选择的是同桌展示,这样的选择彰显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习顺利发生。
(2)师能彰显———善教会教乐教
促进教师进阶式成长。多名教师在国家级赛课中获得奖项,教师自我提升意识显著提高。
青年教师成长。将“一级模块”集成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入门课,通过模块理解与选择,把握基本教学流程,实现“教学有规范”。
骨干教师成才。将“二级模块”集成作为骨干教师成才的必修课,通过精选各模块,集成优质教学预案,呈现“教学有特色”。
优秀教师成名。将“三级模块”集成作为优秀教师成名的精修课,通过各模块集成的灵动多元,展现“教学有风格”。
“模块集成式”教学思想有效打破了学科间大教研的壁垒,用各个“模块”有效统一了各学科相同环节不同专有名词的描述,促使各学科教师在研讨交流中无障碍沟通,为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陈锁明博士、教育家魏书生亲临学校进行专家论证指导,对灵活多元的“模块集成式”课堂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认为这样的集成最大化地凸显教师的师能,更利于学能的培养,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袁征濤.微课资源系统平台的创建与应用[J].现代教学,2017(Z1).
[2] 张海英.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17(5).
[3] 郭志明.区域“学的课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5(1).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