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强, 江才桑宝, 闹 忠, 扎 央,索昂措姆, 来旺卓玛, 尕玛泽忠, 才仁措毛
(1.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2.囊谦县政府办公室,青海 玉树 815200;3.囊谦县文体旅游广电局,青海 玉树 815200)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蕴藏着丰富的泉卤资源,全县有大小盐滩29 处[1],当地人利用古代西羌部落发明的风能、太阳能蒸发技术,建起8 个盐场,制成矿泉盐销售到周边农牧区。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甲桑卡乡与囊谦为邻,受其影响,也开发出1 个小盐场。上述盐场分布于澜沧江源头,地质情况相同,均属江流切割而成的盐矿带。笔者自2017 年至2022 年6度深入实地,前后调查了150 余天,其间有若干文章发表①。本文不重复旧作,主要介绍莫雄河谷的多伦多盐场,描述食盐产销一体化的人文景观。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娘拉乡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面达乡有一条10 公里长的河谷名为“莫雄”,西北—东南走向,两侧山峰平均海拔4000 余米,谷底平均海拔3700 米,后高前低,落差200 米,其间有一条小河名为“茶曲”在谷口注入孜曲,对岸是挺立的多琼果山。由谷口溯茶曲河北上,过莫巴村1 公里是界碑,碑北至谷底5.5 公里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娘拉乡多伦多村管辖;碑南至小桥边4 公里归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面达乡莫巴村管辖,再往南0.5公里归本乡巴通行政村孟达社管辖。碑北2.5 公里处茶曲河左岸是多伦多盐场,面向波瓦雍措神山,山脚为查哈社(见图1、图2)。
图1 多伦多盐场及查哈社所在地图
图2 木多出召河谷示意图
相传古时,西羌系苏莽族6 个部落居于此。神话传说似乎印证了“一切民族都要经过三个阶段”[2]的断言:①神的时期。成书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的《大苏曼寺拜山经》对方圆一带的耸秀峰峦颇有记载,收录了莫雄河谷的几座神山,如撒琼(海拔4300米)尖山形如秃鹫展翅、察姬(海拔4600 米)、察梅(海拔3800 米)、卓列(海拔4100 米)、达萨(海拔4900 米)和波哇(海拔4700 米)。据说苏莽族的部落首领曾以神山名义统治部民,按神兆处理人事;②英雄(酋长)时期。今玉树各地自北宋始,囊谦王(清代为千户)及属下百户、百长利用朝廷封册和格萨尔遗迹进行贵族统治,氏族与部落的习惯法高于一切;③人的时期。苯教兴起,继而佛教传入,两教并立,共创此地文明,民众苯佛皆尊,借用教义表达政治诉求。
河谷中有一座神山“察梅”,红黏表土(见图3),山麓一股泉卤,缓坡托出一块块台地,犹如巨龟满身鳞片。此乃澜沧江源头地区最古老的盐场,约有900年历史,也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盐场,常年产量在2 800吨上下。经我们用皮尺测量,此盐场占地52 133.59 平方米,立于对面山坡照相,用A3 纸打印出来,细数共有371 块盐畦。对面是新盐场,实测有6533.37 平方米、盐畦110.5 块。新旧两个作业区总面积为58 666.96平方米,盐畦总数为481.5 块。盐工相信由于察梅神山的护佑,才有日光风力的强盛和泉卤的丰盈。
图3 察梅神山图
关于多伦多盐场,有如下三段史料记载:第一,有清一代,该地泉眼分散,生产规模狭小,清政府所封的握有该地区统辖权的千户(囊谦王)、拉多土司等大小土官拥有一定数量的盐畦,土官不懂经营,将盐畦交给当地寺院代管。寺院从流浪者中招募单身佣工,男称“尼什匠”,女叫“毛什匠”,他们原是农奴、逃犯、无业游民,为了生存来到盐场,当地部落头人给其几头母畜,允他们使用公共草地,让其在盐畦旁边搭窝棚居住,成为盐户,囊谦共有盐户96 户,不少人在多伦多盐场干活,成为社会的底层[4]。
第二,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马家军阀接管了大苏莽。首先,他们加强警卫,杜绝偷盐;其次,买断部落对盐场的经营权,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生产,堵住坡上小泉眼,只留坡顶大泉眼,集中泉卤自流灌溉;再次,将盐工由盐场的工棚迁到1 公里以外,腾出空地建部队营房和职工宿舍;最后,从西宁选派青年干部来盐场任职,带来掏井、煮盐、建仓等技术,艰苦工作实行记件工资制,如背夫,背1 袋盐给1 小碗糌粑。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时期。1953 年,采用卵石铺畦底,引卤晒制后将盐粒填入石缝,再灌卤水晒制,反复几次,隔开畦底红粘土,以后晒成盐,表层刮下为白色,底层暗红,从此生产少量白盐。1955年,县里拨款,建成渡槽[5],引卤到丁区(见图4)。1959年,少数牧主的叛乱干扰了正常的生产,1961 年,恢复生产[6],但此事造成部分民众流离失所,盐场用一部分难民补充劳力。为了方便生产,盐工迁回盐场,沿着茶曲河畔建成村庄。这一时期,北边2 公里旷地的村舍被拆除,并扩大草原与耕地面积,拆迁户开始来到茶卡社。茶卡有3 户是当地部落民的后裔,1958 年,盐场国有,定编5 名职工②,盐场劳力不够时请生产队派工,由盐场支付工资。
图4 1995 年盐场划分图
劳动及其资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区分经济形态的指示器。下面从劳动对象、基础设施与工具,以及生产资料所有权、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晒盐与畜牧均为清洁型事业。晒盐直接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盐矿溶解物);畜牧是间接利用绿色能源,人不能吃草,通过间接方式——养牲畜吃草,人再利用牲畜提供肉、奶制品。盐工以家庭为单元生产消费,晒盐旺季为216 天,淡季150 天,依此巧为安排。
第一,泉卤。盐产受三因素影响:一是卤水质量与丰吝,此乃决定性的因素;二是地形及其与泉眼的位置关系,地形是否开阔决定了晾晒盐面积的大小,进而影响产量,地形的位置关系对制盐的注卤方式和盐场工人的辛苦程度有影响;三是气候因素,晒盐是靠天吃饭的产业。
多伦多盐场的泉卤是地下原卤,味咸、矿化度高、流量衡定,不受降水影响。1988 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地球物理勘查队测量泉卤流量,每秒4.0×10-3立方米(4 升)③。2014 年6 月,青海盐湖研究所根据取样测量,多伦多的泉卤浓度每升294 克,矿化度在该地区9块盐场中最高,硼含量“为其他盐泉的几十倍”[7],此外芒硝含量颇多,方志称1956 年“清除积硝8 万公斤”[8]。硝溶液冰点低,拉动泉卤的冰点,冬夜卤水常结冰,结晶体呈毛状(附硝),盐质含硝,夏天硝溶解于水,盐质较好。硝在肠胃中不易消化,故有人说多伦多的盐没有癿扎、然木的盐口感好。经理美求××向来关注泉卤与成盐的比例,他强烈质疑1988 年的测量数据,说:“流量没有那么高,每秒4.0×10-4立方米(0.4升),不及八分之一。”照此,每天流出34.56 立方米。他观察到“晒1 公斤盐需要3 公斤泉卤。”据此,0.77升泉卤重1 公斤,反之,1 升泉卤净重1.2987 公斤,出盐0.4329 公斤,3 公斤泉卤的容积相当于2.31 升,蒸发掉2 公斤水分相当于1.54 升容积,获得1 公斤盐,正负值误差在1.0×10-2升之间。盐场有371 块盐畦,平均每块12 平方米,盐畦总面积为4452 平方米(不含道路),共需注卤90 升(9.0×10-2立方米),具体为每块注满需80 升,中间补卤一两次,在第三天或第五天补,9 点钟开始注卤或补卤,到晚上8 点钟,仅11 个小时,共补10 升,两次共为9.0×10-2立方米。依此计算,371 块盐畦共需33.39 立方米泉卤,每茬收盐14.455吨。而每年3 月至6 月为黄金晒季,风干物燥,正午泉卤温度14 摄氏度。若按每10 天能晒出1 茬盐计算,4个月(120 天)计晒出12 茬盐,可产盐173.46 吨。每茬末尾几天是收盐的日子,按顺序,晒好(结晶)的盐先收起、沥水、入库,后晒好的后收……。盐畦也继续灌注新卤,同时,损坏的盐畦需要马上修好。晒好的盐入库需3 天时间,期间注卤、修理盐畦及道路穿插进行,互不影响。
然而,泉卤每天流量为34.56 立方米,10 天流量345.6 立方米,晒1 茬盐需注卤33.39 立方米,其利用率不及十分之一,存在巨大的自然损耗。我们在田野调查中看到,黄昏至翌日上午9 点,任凭泉卤流入山涧,注入查哈河。太阳落山后至夜晚,由于泉卤温度低,一般不再进行注卤。
在黄金晒季里,晒每茬盐需注卤33.39 立方米,12 茬共需注400.68 立方米,此间(120 天)泉卤流量4147.2 立方米,减掉400.68 立方米,其余3746.52 立方米全部自然流入山涧。若按1 立方米泉卤(重1300公斤)出盐432.9 公斤计算,放掉的泉卤可制盐1621.87吨,此乃可测算到的浪费量。如果加上秋冬,即不是黄金晒季里流走的泉卤或折算成盐的数量,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损耗。新盐库有470 平方米,可堆盐2.6 米高,库满的存放量达1222 立方米。1 立方米食盐约重2 吨,则存放的盐可达2444 吨。如果能够解决盐畦和劳力问题,把放掉的1621.87 吨盐抢收回来,那么加上黄金晒季里生产的173.46 吨盐,就是1791.72 吨盐。若再加上秋冬(非黄金晒季)生产的盐,生产约19000吨盐是极有可能的。
第二,基础设施。河谷是天然的大设备,凹形地貌,阳光充足,干热兜风,蒸发力强,清泉入畦,几日呈饱和状,水中呈现盐花,过一两日就结晶。每出一茬盐需五六天,扒上埂的湿盐沥得半干即可入库。基础设施依山而建,共有6 项:
井,泉卤乃制盐的先决条件,“井”指泉卤沿地下缝隙冒出地面的口眼。盐工将其掘深拓宽,地下隔开淡水泉,用圆木层层垒砌,在中间高度用圆木横竖交叉,做成十字框,撑住井壁,在水面高度用木条封成栅栏,起井盖作用,地面垒起方形木楞墙,用于安全防护。多伦多盐场的这口老井深1.3 米,木楞墙高1.8 米,占地4 平方米。泉卤夏天15 摄氏度,冬天8 摄氏度,从不结冰,含盐量较高,流量为每秒0.5 升,为高产井,这与秘鲁萨利那盐场泉卤的流量同样多。但目前因市场挤压,盐库囤积较多产品,只利用了一小部分泉卤。如果打通盐的销路,可以减少泉卤浪费。即使不能打通销路,也可以在周边山地开拓新盐畦,增加盐畦总数,注入泉卤,使其成盐,达到视觉冲击的观赏效果。
畦,即晒盐平台,圆形、方形都有。由3 种用料建成:石头、木料、黏土。石头均在河滩捡来,底层石头较大,中层为几何形石,上层为卵石,各层间铺垫黏土,起凝聚和牢固围畦的石头、且防止渗漏的作用。按照距离泉卤的远近,一般均采用自流式灌溉,这节省了劳力。从注卤到收盐,按先晒先收、后晒后收的顺序收盐入库。收过盐马上又注卤,如有损坏立即维修,入库需3 天,各项工作穿插进行。
渡,指渡槽,分地面槽与跨涧槽,用原木凿出凹槽引水,与剖竹制笕异曲同工,成本低廉,景观率真,累计长250 米。地面槽先将卤水接到小方池,再分3 股顺流而出,1 股直下入乙丙两区,1 股左拐入甲区,1股右转山涧槽,跨过沟壑入丁区。渡槽的作用是让泉卤快速流动,减少沁入地面的卤水损失和时间损失,到了盐畦区才让卤水贴着地面走。
桥,指村中的便桥,一称“仓桥”,一称“村桥”。仓桥跨越右壑,连接盐场与库房。1945 年,马步芳派驻玉树的代表获得盐场经营权后,用榫卯方式建设仓桥,两个桥墩如两个装满石头的箱子,一层原木摞一层石头,共8 层,两边用铁丝网兜住石头,再用原木纵横交错锁定,以整体方式立于沟内,中间大孔泄洪,桥面铺粘土与碎石的混合物,供骡马、牦牛、板车行走。由于洪水冲击,桥梁不同程度地受损,目前因右桥墩木石层错位而塌陷。村桥跨越茶曲河,连接村庄与盐场。但因河谷坡降大、河道短,在降雨较多的六七月间,常下冰雹。由于没有山塘与潟湖储水,河水猛涨,惊石翻滚,水漫过桥面,桥被冲毁后又得重建。
仓,指盐仓,有新旧之分。旧仓建于山坡,与仓桥同时建成。盐库占地3000 平方米,建有3 座库房,计1400 立方米。库房之间是晒坪,计1000 平方米,供驮队入库装驮用。另在其他旷地还建有几个单间,供住宿用(见图5)。因多年失修,旧仓漏雨而坍塌,2015年,茶卡社在盐场脚下公路边建起新仓而弃用旧仓。
图5 旧盐仓鸟瞰图
路,指穿行于盐畦间、通达各个方向的盘陀小径,主要功能是调动劳力资源维持盐场内部运作。在手工时代,小径窄得只容一匹马和单人行走,进入机器时代,摩托车、拖拉机开进来,必须拓宽、拉直路段,这就占用了盐畦,影响盐产,最好的办法是开辟新盐畦进行弥补,路也就由山坡延伸到公路边的新盐区了。
第三,手工用具。工具是手臂的延伸,与泉眼位置关系极大:首先,井位较高可体现水往低处流的优点,采取自流式灌溉,省去提桶、水车、桔槔、辘轳等一应器具;其次,盐场建于当阳坡,仰角40 度,阳光直射时间长,蒸发效率高。
传统制盐靠风干技术,该技术与器具简陋、资金不足有关。工具承载着生产关系,盐工每日跟注卤、刮盐、铲盐、归仓,过磅、修畦打交道,收工后又做牧业,因此集体劳动极为普遍。在制盐流程中使用的工具,主要种类如下:
木耙类,有大、中、小尺寸,用于收盐,大耙藏语称“压把”,小耙称“拉压”。柄上安铁片就是铁耙。其尺寸不同,适合不同身高者。当地人从小使用该工具,实践中熟能生巧,无需拜师。巴×是才×的儿子,自幼丧父,母亲经常带他到盐场,有时他见母亲干活,抢过耙子饶有兴趣地干起来,大人趁机指点。就这样,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潜移默化,到十几岁时已能抵半个劳力了。
铲子类,藏语称“加压”,有大、中、小尺寸,用于装盐。其质料不同,有塑料铲、木柄铁铲等。大号塑料铲全长1.6 米,柄长1.23 米,铲宽0.42 米,铲长0.47 米;中号塑料铲全长1.2 米,柄长0.9 米,铲宽0.34 米,铲长0.4 米。木柄铁铲短者1.1 米长,其中柄长0.8 米;中等者1.5 米长,其中柄长1.2 米。
背篓类,藏语称“析获”,主要用于短途运输,有大、中、小之分,量体裁衣,任人选用,大号横径0.69米,纵径0.55 米,深度0.48 米,承重50 公斤;中号横径0.64 米,纵径0.5 米,深度0.4 米,承重40 公斤;小号横径0.55 米,纵径0.45 米,深度0.33 米,承重30公斤。
编织袋,藏语称“阿结”,用牦牛毛编织而成,有大、中、小三种尺码。在长途运输中一般使用这种制作比较粗糙的牦牛毛编织袋装盐。往袋子中铲、装满盐,立起封口、打包,捆扎成╪字形(袋上呈两横一坚),安个铁环扣或木扣子,给牦牛上驮下驮时当提手。现在用塑料编织袋,卡车倒入库房,货箱底与仓库台面平行,手推车将满包的编织袋推进车厢。
度量衡类,用于称重的秤类,有吊钩秤、磅秤、台式秤、弹簧秤等。过去人们用背篓扛包入库,进门将篓放在一杆悬于梁上的吊钩秤盘上称重,但此秤早已废弃。自从有了磅秤,负重者可站上秤台称重。计量器具主要是看泉卤流量和波美度(溶液浓度),以前职能部门每年来取样抽查,现在十几元可买到一个波美计,可以自测。
其他还有几种:一为鹤嘴锄,藏语称“尕力”,柄有长短之别,约0.68 米至1 米,锄头尺寸差别不大,约0.2 米至0.24 米;一为木锤,藏语称“波咚”,修理盐畦用,柄长者1.1 米,短者0.86 米,锤呈一头尖一头平,锤长0.28 米;一为手推车,库房装车用。
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志。孤立地看,每道工序一两种工具即可,无复杂性可言;联系起来看则不同,如收盐的工序中:①耙盐,有的人穿胶鞋站在水中,有的人站在岸上,手里都拿着木耙,将畦中结晶盐耙拢,推到田埂边滤干水;②装盐,约3 人1 组,1 人牵袋子,2 人使铲子,把前一天堆在田埂边滤水的干盐铲入编织袋。这时不需过秤,只需装满就可上车入库,铲盐时,白盐、红盐分开入袋;③装车,约4 人1组,开着拖拉机到畦边,将堆放的盐袋抬上车。装车时,白盐、红盐分开上车;④入仓,仓库共有5 个,把盐铲到仓库里适当位置;⑤盐贩上门购新盐,卸下后要马上装袋过磅,将50 公斤1 袋的新盐背上货车;⑥修缮盐畦,藏语称“撒江”。收完盐后,有些未结晶的旧卤残留在盐畦,这时需检查盐畦是否完好,若有缺口就要放干旧卤修整畦底及拍打畦埂;⑦注卤。
晒盐的技术没有煮盐复杂。因盐畦面积受制于山形地势,当泉卤用不尽时,为了减少浪费,其中有一个时期,要建长灶、采柴薪、捡牛粪,用铁锅熬盐。这样制出的盐味佳,宜保留。因河谷神山多,禁止砍伐树木,要去莫巴村采薪,但两地隶属关系不同,去莫巴村采薪之事不易协调,加上劳力短缺,盐工一身二任,既晒盐又放牧,砍柴怕麻烦,民国马步芳时期的煮盐技术没有延续下来。
1995 年,囊谦县将多伦多盐场的经营权下放给多伦多村。属下6 个社,其中4 个社离盐场较近,愿意承包盐场。离盐场较远的2 个社,放弃承包盐场。于是,盐场一分为四,以沟壑为界(见图5),多伦多社执甲(盐畦112 块)、查哈社执乙(盐畦88 块)、东代社执丙(盐畦110 块)、吾麦社执丁(盐畦61 块)。泉卤为4 社共同所有,各社另有1 间盐库,各推引卤员,手握鹤嘴锄,在盐畦间穿插,疏浚通道,引卤注畦。总之,各社自晒自家盐。
后来人民公社时期结束,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生产队改称社。这时,制盐太过辛苦,且无利可图,吾麦、东代2 社以路远为由放弃经营,交出盐畦。于是多伦多社继承丙区,查哈社继承丁区。因劳力紧张,推动社员养马,收盐时人背马驮,人背1 篓(袋),马驮两篓(袋)(100 公斤)。随着马越养越多,人不再背盐。后来摩托车的普及又排挤了养马户,出现马匹与摩托车并用的局面。因每辆摩托能载盐3 袋(150 公斤),且行走方便,这使得养马户越来越少。2019 年随着集体买了拖拉机,运盐入库中又淘汰了摩托车和马匹。
以前山货不值钱,一天可挖到几百根甚至上千根虫草。1 千根虫草晒干净重500 余克,药材店收购只值两块钱,够买两包香烟或半斤水果糖。此时,因资源价值未得到应有的尊重,谁也不会强调森林、草地、荒山、滩涂的权属关系。但2005 年后,市场需求拉动虫草价格,各家庭均重视这笔收入。多伦多社周边的群山虫草较多,查哈社的山界虫草稀少。2008 年挖虫草的季节到了,查哈社的村民进入多伦多社的山界受阻,接着多伦多社的村民到盐场干活遭拒,两社的村民由口角演化为肢体冲突,幸未伤亡。依据当地习惯,双方都在遵守自然法——“资源离谁近就归谁”,矛盾出现后,双方理直气壮地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
家庭主内又主外,是主司生产和消费的单元。家庭又是分工与联合生产的起点,还是解决婚配、生育人口、创造生产力、传递家产与生产关系的基础。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在一起共耕共分,作为生育单位各自操持衣食;在家户名义下,有些活计一起做,共收共支,有些活计分开做,各收各支。家庭中,父死长子继承老房,原户头仍然存在。
查哈社有36 户、51 个家庭,32 户一夫一妻制家庭,4 户兄弟共妻制家庭。每户类似一个大家庭,内部有一两个已婚儿子,其中长子一家与父母一家连成主干,或者两个已婚儿子各代表一个核心家庭,与父母的家庭同构成一个联合家庭。即便儿子在外建房分居,女儿嫁出,父母也撑着家户之名,直至双亲去世,兄弟才分门立业,但这时仍要维持户头的完整,外人仍会将兄弟看成一个家户。在家与户的看法上,莫雄的藏族与外地汉族均一致。全村共176 人,女性略多,其中劳动力40 人,男女持平。村民分成4 个小组,每组9 户,集体出工按4∶1 轮派,四抽一(4 人出1 个劳力),如不够抽,接着下一户,凑够4 人再抽一个劳力。家户内部可由1 人连续出工,也可换人顶替。如盐场某次收盐连续干3 天,甲户有7 人,该出1 个半劳力,去了2 人,一人做工3 天,另一人2 天即可。
从管理方式而言,全村按照自治原则进行管理,按历史发展特点,主要有如下:
莫雄为西羌古地,后来成为藏族部落居地。村宅民居的用料、样式、面积大体一致,没有豪宅,生产工具也一样,有拖拉机、摩托车、汽车,但没有豪车。村中有小卖部,小卖部经理、副经理1 年轮换一次,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3 年换届改选,村主任也是1年改选一次,村民有一定的公共事务参与热情。
人民公社制盛行期间,盐场、草场、河道、森林、山脉、道路都是集体财产,由个人结成组群使用这些资源。公社解体后,村民小组继承了以前的管理模式,一是“队为基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村民小组拥有村集体的财产,如盐场、草场、通讯与电力设施、小卖部等,出现了由村民小组动员与组织群众,共同办事的物质基础;二是队长分工制与抓阄制并行,村民集体出工,如修路、建塔、耙盐、装车等工作,等待抓阄分组。分组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干活,组长掌握着分配的权力;三是劳动态度与收入高低挂钩。
2017 年,美求××任盐场经理。此人自幼出家为僧,学佛时跟师傅走南闯北,决心有朝一日为家乡服务。还俗后积极参加村公务活动,对一些现象,如泉卤用不完,白白放走之事,他苦苦等待时机,看到上级有扶贫项目,赶紧动员村民,争取政府的帮助,开辟新盐畦。他还带领村民申请到大笔款项在村里开设小卖部,找寺庙朋友借款,让村民集资买到三台拖拉机,在盐场产销方面,他灵活定价,并鼓励盐工自提自运盐。
目前,盐场有新旧两个作业区,彼此隔水相望。新作业区于2018 年开建(见图6),2019 年建成,室内外盐畦共110 块,院内盐畦62 块,新盐场的面积4195平方米。凉棚9 个,棚内盐畦48 块,每块9.24 平方米(4.2 米×2.2 米),棚和盐畦的面积1170 平方米。其中5 个棚位于“凹”字形底边,棚高1.2 米,梁高0.8 米,外宽6.5 米,内宽6.1 米,棚内不隔离,长106 米,面积为646.6 平方米,内有1.3 米宽的小路,占地137.8 平方米。另4 个棚分列“凹”字形两边,左右各二,面积为385.6 平方米。室内外均用绿色塑料苫布衬垫,隔开红粘土微粒,晒制优质白盐,其批发价为老盐场同等产品的1.5 倍。
图6 新作业区
新作业区建设费30 万元,其中9 个棚花费了21.6万元,平均每个花2.4 万元,4 个棚归村民小组所有,收入归集体,5 个棚归村民私有,以家庭为单位入股。室内外盐畦建造费由国家和个人合资,国家资助20万元,村民36 户,按人头参与,集资10 万。
全村男女劳动力40 人,按家户分成4 小组。收盐有许多工序,卖盐也要铲盐装袋、过磅上车,各家户人口多寡不一,均“四抽一”征集劳力,上工前抓阄决定工作内容,或指定具体任务,违反劳动纪律要罚款。
如图5,贯彻承包制时,查哈社执乙区,有88 块盐畦,为了落实责任,给盐畦编号,村内4 小组各管22 块。但注卤不分工,1 人足够。收盐时全组出动,每组各收各的盐。仓库也有4 个,盐各自归仓,卖出后共同分配。后来查哈社继承了吾麦社的丁区,增加了61块盐畦,没有编号,4 组共同劳作,盐获归入公仓,卖出后共同分配。不幸的是因槽渡漏水,劳力不足,丁区只经营几年便丢弃了。
生产队获得盐场的经营权后,因各队与工作场地的距离不同,各自灵活掌握上下班时间,或早或晚,摆幅为2 小时。收取每茬盐时常常加班,累计时间折算成天数补偿。为了防止偷窃,盐场和库房时时有人监督,下班后盐不能堆放在露天场所。背盐工作比较辛苦,规定每天最低工作量为15 背篓(750 公斤,2.5 公里),超过的按数量记工,额外付钱。工资以货币为主,实物(盐、粮)为辅。
后来,盐场的经营者实为查哈社,上下班时间比较单纯,他们对甲丙两区的盐畦一如对待丁区那样皆无编号,村内4 组一起干,盐获归入公仓,卖出后共同分配。目前茶卡社有甲乙丙三块盐田,归属为两种性质,甲丙是村级财产,所获4 组共分,乙是小组财产,所获各组单分。分红只要达到每人够分一百元就分,达不到就继续等待卖盐的收入增殖。每年有几百万元纯利,每个家户参与两级分红,每年可稳定地获得七八万元。
自1961 年复产至1995 年,为多伦多盐场的黄金期。玉树各地驮队前来运盐,昌都、甘孜的驮队也络绎不绝,有时几个大型驮队来了,上万头牦牛云集河谷,山坡上黑压压的,东一片,西一片。1985 年,囊谦8 个盐场共上缴纯利5 万元[9],占全县财政收入一半,多伦多盐场上缴1.5 万元,盐场经理月薪50 多元。人民公社解体后,县办企业走下坡路。随着交通改善、盐政放宽,外地盐涌入,本地盐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产能加速过剩,库存积压,开工不足成为常态。
目前盐场面对更大的内推外拉力,力点和力距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莫雄河谷扼青海省南大门,左扶317 国道,右挽214 国道,公路网升级,“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汇,只有最低一级的“村村通”是搓板路,良好的路面使盐粮可便捷地进入每个角落,也加大了外地盐对本地盐的冲击;
第二,在持续的交通改良中,用不了几年,设计时速200 公里的川藏铁路通车,盐场到昌都火车站仅两小时车程,以往人迹罕见的河谷将面临大量的外地人流与物流。自从民国廿二年(1933)“青藏战争”后,双方达成协议,签订《青藏和约》,两地关系逐渐平稳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地通公路,加强联系。同时把西南的川黔滇三省、华南中南的两广两湖海南拉进来,玉树昌都的交谊交际圈一下子扩大了8 个省,加上青藏本省(区),共10 省(区)。多伦多盐场很难保持常态,它的生产地位将进一步被削弱,旅游消费空间将得到拓展,继而融入川青藏3 省区经济圈和10省(区)旅游圈;
第三,两个省区平分一条河谷,行政隶属关系没有排斥地缘政治,各自都在发展,但在同一个角斗场内发展,中央政策保证追求良性竞赛、避免恶性竞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鼓励各打各的牌。最近20 年,西藏在全国对口支援下发展迅速,青海获得的外援相对较少,结果两地发展出现差距。正因为此,囊谦与卡诺平级,却不及后者发展快,如基础设施的公路建设方面,上半段5.5 公里的泥沙路直通娘拉乡或囊谦县城,下半段4.5 公里的水泥路直通到面达乡或昌都市区,这便体现出两地发展程度的不同;
第四,最近几年,地方政府推出优惠政策,鼓励牧民进城买房,分享城镇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于是,有些人家卖了畜群,只留几头母牛作为原始资本,在州上和县城购买商品房,还买了越野车,将孩子送进城读中学,开始了“两头家”的生活等。茶卡社的“两头家”很多,以前人们的活动路径为“三点一线”:离村去盐场(或牧场)干活,又原路返回。自从购房买车后,日常时每家都有人在城里陪伴孩子。三点当中,动态的重点只有一个,家庭工作像跷跷板在盐牧场间换位,重点时而是盐场,时而是牧场。于是,遇到“四抽一”的轮派,外出人员从城镇赶回村子,家庭活动路径在“三点一线”基础上加上“村庄--城镇”的路线,成为了三角形模式(见图7)。当村中绝大多数家庭都奉行这个模式时,盐场缺乏劳力的问题就突显出来。
图7 三角形活动路径
在大机器盐厂的竞争下,手工盐场的转型迟早要发生。一般做法是保留原状,转变功能,让旅游者在时间轴上感受传统的产业方式。如四川自贡一家废弃盐厂改为工业遗址公园,秘鲁萨利那的山沟盐场变为旅游景点,欧洲一些国家将盐矿翻新为地下展馆,让游客换上工装,坐着小火车进入矿坑参观,换乘罐笼车上下,体验大自然的瑰宝如何从井底开采出来。多伦多盐场的转型可走这条路子,由露天工场转为主题公园,生产功能变为表演功能。
莫雄河谷呈“一主二岔”的布局,即主谷一条,岔谷两条,可顺其自然将河谷一分为三;A 区以河谷中线为轴,串起两侧景观,结合历史,形成盐场、驮队、“王母大将”、神山、村落计5 个故事群;B 区以一岔为主,串起堪布沟景观,形成水磨/经筒、高山牧场、盐工墓地计3 个故事群;C 区仍以一岔为主,串起盐沟景观,形成“一线天的石缝轶事库”、三僧石/洞穴群、“白玛拉宗”祭祀台计3 个故事群。在旅游指南和讲解员的介绍下,为盐场功能代谢及转型作铺垫。
和上述秘鲁萨利那盐场相比,多伦多盐场在规模和知名度上肯定不及。但是整合莫雄河谷的自然人文景观,具有集民俗、故事、历史三种功能,再造传统,就可与萨利那盐场一争高下。多伦多盐场是整条河谷的中心,也是A 区中心,可依托三个场地打造旅游品牌:一是在茶卡社建设民宿、旅馆、饭店,娱乐场馆等;二是将旧盐仓(见图5)改建成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陈列相关展品扩充游客的知识面;三是在盐场旧作业区(见图4)维持低度生产,表演手工制盐技艺,借以保护设施、工具、制度,教育后代。
多伦多盐场转型走旅游之路后,从茶卡社出发沿河谷上下观赏,终回到起点;或叉向B 区和C 区,需要马匹代步、牵马服务。牧民有养马的习惯,只要是三个景区,无论去哪里都可以骑马,也可以选择摩托车或小车服务。站在游客角度消化河谷资源,既要勾连起静观景点,又要联想历史情景,当地年轻人充任讲解员,既可解决就业需求,又可抒发家乡情怀,试从以下视角转换田野文本:
在生产方式的看点上,既有原生态的产盐技术和驮队运输贸易,又有次生态的梯度天然放养模式:夏天赶牛群上高山牧场,秋天转移到中山牧场,冬春下到河谷,充分利用草地资源。还有再生态、集约式的牦牛养殖屠宰场,专门拯救冬春季大批死亡的牦牛,催膘屠宰。此外,采集虫草、野生菌等方式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生活方式的看点上,保留了“万法本然”的理念。比如,水力充沛的溪流建有磨房,最多的溪流达到五级磨房,当水力缺乏时,由手推磨取而代之,有些溪流还安装了转经筒,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交相辉映。又如,村庄依山而建,就地取材,村民运用托制干砖、夯土抿墙技术,土木石结构建房,屋顶平整,房内宽敞,冬暖夏凉。
在文化模式的看点上,河谷社区以活态形貌呈现,人们通过劳动与自然交换能量、生生不息,直接获得生活资料。同时把盐驮到农业区,间接获得生活资料。河谷居民既是盐工,又是牧工,制盐、放牧、采集三种生计模式随季节转换,节庆祭祀镶嵌其间,达到张驰舒缓和令时空分界的作用。
在信仰结构的看点上,给自然披上神话外衣,以表达人类的诉求。河谷中有7 座神山,如卓列、察姬、察梅、达萨、波娃、扎琼等,口碑传说中,它们法力不同,刚柔相济,各司其职。据传4 座代表男神(四兄弟),3座代表女神(两姊妹)。尽管科学的观念逐步在加深,但神灵信仰也未完全放弃。每年藏历十月拜神山,祭品中只可用陈粮,而其他(肉奶酥油)祭品均要新鲜。在该地区,苯教崇拜与佛教信仰相糅。
主题公园门口应立总线路碑,各景区门口应树分线路牌,途中有很多小店,满足游客的需求。查哈村有个大宅门,地皮3 亩,木料已被拆走,院墙楼完好;山腰也有一处风景优雅的旧房,破旧危房污染环境,开发旅游必然要清除,应看准行情低价收购一批旧房和地皮,准备将来另有所用。另外,还要修复桥梁、栈道,譬如茶曲河原有7 座藏式木桥和6 座水泥桥,莫巴河谷外部的孜曲和盖曲,有些桥梁也要修复,将此作为历史现场以供回忆。此外,还可将吾麦村放弃的丁区盐畦修复,用来灌溉泉卤,增加盐畦的规范,提高观赏度。
对于盐场转型问题,目前仍可广泛咨询、多方论证,由点及面尝试。如在开发景点,在完善交通、食宿、探查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心理等方面要做大量工作,现成地利用青年旅行社等机构搭桥,瞄准量少质精的游客不失为一个考虑。当前应做好4 个定位:①探险旅游(如洞穴探险、高山牧场探险、配合山地自行车);②生计模式体验(如水磨房、晒盐、糊牛粪等);③教育旅游,如民俗性的年节祭祀等、故事性的观摩讲解,具体如格萨尔系列、盐粮交换系列的故事等;④艺术旅游,如针对季原野季节、村舍民居、民族风情举办摄影比赛、油画写生。让旅游给莫雄河谷加入新因素,使濒临衰落的传统文化枯木逢春。
主题公园应以盐场为中心,其他景观作陪衬,做活生产方式的旅游棋眼。A 区以河谷中轴串起两侧景点,主要有:①多伦多盐场;②格萨尔王神话遗迹故事群,如四角楼、林巴曲嘉古战场、林巴曲嘉灵塔;③村庄故事群,如东代、查哈、多伦多三村,其村庄依山而建,村民勤劳好客,参与公务;④现代景点,如屠宰场,专门挽救冬春濒临死亡的牲畜,低价购入老病弱瘦的牦牛,悉心治疗饲养,度过严冬和青黄不接,病好并摧肥后拉到屠宰场,向市场提供新鲜牛肉;⑤河谷两侧神山故事群。
B 区堪布沟两侧的景点:①磨坊群落,整条河谷至少有十几个水磨。每村都有自己的磨房,依溪而建,传统村落利用水力研磨青稞,解决居民对糌粑的需求,可在堪布沟和盐沟重建一些新的水磨房;②高山牧场,通过一系列设施,体现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观摩投盐喂牛的场地,300 个浅窝纵横排列,每个直径30厘米、深8 厘米,投放好红盐,放牦牛群进来,游客可住牧民木楞子房,摆弄放牧工具,如望远镜、对讲机、马灯、镰刀、割草机;③盐工葬地,通过对丧葬仪式的介绍,让游客初步了解相关藏族丧葬礼俗。
C 区盐沟两侧的景点,主要有:牦牛谷、牛头起誓点、煨桑祭祀台、储粮洞、泪泉(不冻泉)、三叠石、一线天、白玛拉宗仙人洞、三僧石、修行洞等,详见以书代刊杂志《盐》[10]。
整个河谷地旷人稀,每平方公里1 人,人均占有牲畜8 头(只、匹),因偏远滞后,人气不旺,现代市场、金融体系不愿渗透进来,但无形中保护了传统。如前所述,既有原生态的产盐技术和驮队运输贸易,又有次生态的梯度天然放养模式。
村民恪守“万法自然、随遇而安”的传统。青山绿水配以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光伏发电、溪流冲磨、牛粪灶),每村有贡巴(村庙)、玛尼堆、白塔;玛尼堆旁边是经房,有手推经筒,还有溪流上安装的利用水能的转经筒。此外,移动电讯接收器、微波差转台、汽车、拖拉机、手机等生活设施随处可见,该地区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交相辉映。
该地居住模式各有特色,村庄依山面水。如查哈社一边是小河,两边是山坡,不便拓展,村界只能沿河上下伸展,民居逶迤狭长。该村只有三代人计六七十年的历史。早先村庄的房屋间距小而紧密,搬来的人家起初建的是小房子,有了积蓄才建大房。目前村里有一半人家在县城买了房,孩子在城里读书。有些村民仍旧单独住在山上,他们的房子建在牧场上,方便照看牲口,到了严冬才回到村里居住。
村民以畜群草场为载体的财富观念,积恩德不杀生的轮回转世观念,交换感情的集体锅庄舞会等,随节庆转换生计、调节心态。整个社区通过简单劳动与自然交换能量,人们求安稳,回避冒险,很少人从事炒股票、理财投资等复杂劳力,最现实的行动纲领是家人、牲畜平安,亡人转世顺利。村民一定程度上尊崇自然神信仰,他们给山河披上神话外衣,通过祭祀表达人神共乐的情怀和诉求。
在实行功能代换的过程中,对待特质文化的最好保护是生产保护,只要让盐场维持低层次的生产,基础设施、生产工具等要素就不会废弃。盐工是设施与器具的发明者、使用者与传承者,劳动者不仅在创造产品,而且在利用大脑控制身体完成强健体魄的运动,合理的企业制度是鼓励勤奋、敬业,提高专注度,并给人带来健康身体的规则。因此,考察一个盐场还要看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相辅相成。
发展旅游业是大势所趋,多伦多盐场融入10 省(区)经济带,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可在参与区域性合作中,吸引域外人的目光,集聚人气,依靠正在兴建的川藏铁路,让莫雄河谷穿越高山峡谷,与外面的城市群建立联系。
(特别说明:本项调研由何国强负责并执笔,江才桑宝派遣6 位译员轮流参加,其中尕玛泽忠、扎央、闹忠下乡两次。)
注释:
①坚赞才旦,王霞:“百味之首在澜沧江源头——青海囊谦泉盐产销调查”载《青海民族研究》,2018 年第1 期;坚赞才旦:“再探澜沧江源头盐村与环境的动力学因素”,《盐业史研究》,2019 年第3 期;李何春:“青藏高原东部传统晒盐生计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以青海省囊谦县为例”,《西藏研究》,2021 年第6 期;何国强:“多伦多盐场:蕴育在澜沧江江源地区的‘紫金白银’”,中国盐业协会、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盐》,第8 辑第4 期,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33-69。
②1962 年,多伦多盐场有5 人:任职六七年的是刀××(山东人)、尕玛××(多伦多社人),任职四五年的是桑×(香达镇人)、龙周××(白扎乡东日村人)、曲×(毛庄乡人)。
③赵润福:“青海省〔玉树自治州〕杂多囊谦一带固体钾盐找矿初步探索”,1989 年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