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兵
(新疆昌吉方汇水电设计有限公司,新疆 昌吉 831100)
闸门作为一种水工挡水建筑,其运营可靠性与水流特征与自身体型参数有关,探讨过闸水流水力特征受闸门结构影响特性[1-2],有助于推动闸门等水工结构设计水平。刘忠干[3]、张龙[4]为研究闸门结构运营可靠性,基于闸门运营期静、动力工况下应力、应变等宏观参数,分析了闸门设计优化与静、动力安全的关联性。闸门对过闸水流影响,包括了流态特征与渗流特征等,韦晔[5]、钦立峰[6]借助Fluent等三维渗流平台,通过分析不同体型设计下闸门渗流特征,对过闸水流的流速、压强以及闸室内流态特征开展了仿真分析,对评价闸门防渗与渗流安全有效结合设计提供参考。闸门底缘构造关乎着过闸水流的水动力特性,杨健[7]、王蓓[8]通过物理模型与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不同倾角或体型的底缘构造闸门开展了水动力特性分析,对优化闸门体型及提高闸门运营效率具有理论依据。本文为研究三屯河灌区干渠泵闸枢纽挡水闸门的底缘构造设计,对四种典型底缘体型构造设计依次开展了水深、流速以及时均压强对比,为实际工程的加固设计等提供参考。
三屯河灌区是天山北部、昌吉地区重要农业水利枢纽,依托于三屯河水库供水中枢,构建起了东、西干渠工程,年灌溉面积为4.8万hm2,且灌溉面和以每年10%左右的速率增长,惠及昌吉乃至天山北部众多农业生产区,有力支撑了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作为三屯河灌区重要水源工程,三屯河水库距离昌吉32 km,设计库容为2600万m3,最大库容为3500万m3,面向农业灌溉、防洪调度等水利职能,配置有溢洪道、引水渠首、泄洪闸以及沉沙池等水工设施,根据水工设计资料调研得知,三屯河水库溢洪道泄槽为主、副拱型式,主拱跨度为15 m,共有3个小副拱,最小跨度为1.8 m,溢洪道消能池与下游引水干渠渠首构建起了泄流、调度以及引水的运营体系,不论是主拱或是副拱,结构第一主应力未超过允许值,静、动力设计效果较优。三屯河灌区南、北侧干渠典型剖面如图1所示,两侧渠坡坡度为1∶1.5,衬砌板厚度为0.1 m,渠深为1.8 m,渠底铺设有干砌卵石,防渗效果较优,渠底无显著涡旋等非稳定渗流现象,南、北侧干渠建设有10余座中小型水工设施,如节制闸、引水泵闸枢纽等,大多闸室均依托干渠或河道建设,最大过闸流量为45 m3/s,配置有弧形钢闸门,净宽为4.6 m。根据三屯河灌区智慧水利系统监测,南、北两干渠为新建工程,运营年限未超过10 a,与三屯河水库溢洪道以及泄流闸匹配性较高,沿线泵闸设施运营状况较优,但目前三屯河还存在有东、西干渠工程,东干渠为三屯河水库下游5.0 km,运营年限超过50 a,部分渠道防渗效果与抗冻胀能力较弱,西干渠在长达50 a运营期内,沿线各渠段分布的差异性渠面(梯形渠面、U形渠面、弧形坡脚梯形渠面),渠道冻胀危害以及多变渠面与泵闸设施过闸水流间的不一致性,常在原有东、西干渠工程中出现漩涡面,输水量以及含沙量等参数均表明输水可靠性降低。为此,东、西干渠除险加固工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水闸设施的过流安全。
图1 三屯河灌区干渠典型剖面
根据对三屯河灌区东、西干渠调研得知,沿线不仅存在不同形式的输水渠面,且在各渠段分布的节制闸或泵闸枢纽存在有不同形式的闸门构造,过闸水流状态受之差异性影响较显著。因而,本试验选取东、西干渠典型渠段泵闸设施开展过闸水流分析,以提高水工闸门与过闸水流适配性,从而为三屯河灌区除险加固提供参照。以东干渠5+125处阿尔什泵闸工程为分析对象,该枢纽工程位于三屯河水库下游14 km,为三屯河水库引水干渠下游重要支线工程,根据该闸站工程现状,设计了水工模型试验。
模型试验全长为9.0 m,宽度为0.4 m,高度为0.4 m,各部分模拟设施高度参照阿尔什泵闸工程标高相对设定,进水渠、尾水渠各为5.0 m、1.5 m,采用刚性材料制作各水工设施接触面,挡水闸门为0.4 m×0.4 m,材质为有机玻璃,其为弧形闸门,弧度为55°,几何比尺设置为50,模型试验流量比尺为8000[9-10],按照阿尔什泵闸设计流量换算成试验流量100 m3/h、125 m3/h、150 m3/h、175 m3/h、200 m3/h进行工况设定。在所建立的水工模型中,按照不同监测点或断面分别设置有测点装置,如图2(a)所示为水位测量断面示意,A、B、C三个测点面分别对应中轴线、1/4线以及底边线处,过闸水流断面上共有12个监测点,间距为0.5 m,面向闸门断面分别设置压强测点,如图2(b)所示,共有8个测点,其中闸门底缘处设置有3个测点,各测点距离底缘的距离为断面衡量参数,梯次高度为0.5 m,底缘处也设置有A、B、C三个过闸水流流速特征,所有监测设备在试验前均进行了误差标定,最大误差控制在0.1%,该物理模型所有模块底面均为光滑,试验前测试表明过流无不对称等现象。
试验中另一重要变量因素则是闸门底缘形式,在闸门材料、面板设计参数为一致的前提下,闸门开度统一设定为8 cm,对闸门底缘构造特征开展试验对比,本试验中按照4种底缘构造形式(底缘前倾45°、底缘后倾45°、圆弧底缘90°、椭圆底缘90°)分别开展相应的水力模型试验,由水力参数反映闸门底缘与过闸水流的适配性。
基于不同流量工况下水力模型试验,对不同底缘构造形式的过闸水流水力特征监测,获得了过闸水流上、下游轴长6 m闸段上水位变化特征,如图3。依据图3可看出,不同的过闸流量下,闸门上、下游水位变化特征基本类似,呈现“Z”形曲线特征。具体分析可知,闸门上游-3~0 m区段内,在部分底缘构造方案内存在水位波动现象,如流量150 m3/h工况中底缘前倾、圆弧底缘两方案内分别在断面-3.0~-0.6 m、-2.1~-0.6 m存在水位波动现象,且两方案在闸门上游水位为最大,同时此两方案在下游水位为最低,过闸急流较显著,水位变幅最大,该流量工况中水位变幅分别为85.8%、83.7%。当流量为100 m3/h、2000 m3/h时,仍然是底缘前倾与圆弧底缘两方案下,具有较显著的水位变幅,而相对应的水位变幅最缓的为底缘后倾方案,其在流量100 m3/h工况内,闸门上、下游平均水位分别为21.0 cm、12.4 cm,降幅为38.7%,虽然随过闸流量升高,在流量150 m3/h、200 m3/h工况中,该方案下水位降幅分别达39.9%、40.2%。总体上对比其他三种方案,底缘后倾构造下,水位变化较缓,水力势能缓冲更大[5,11]。在椭圆底缘构造方案内,其上游水位较为平稳,但在闸门下游出现水位的一定波动,流量100 m3/h、150 m3/h工况中最大波幅段位于下游1.3 m、1.6 m,分别为26.5%、25.8%,此与闸门出流段势能释放以及底缘处水流射出有关,不利于下游闸室稳定渗流。
基于不同底缘构造方案下过闸水力特征监测,对底缘处A、B、C三个测点流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图4为A、C两个测点在不同过闸流量工况中流速特征变化。从图4可知,A、C测点流速变化具有一致性,不论过闸流量增长为何值,同一种底缘构造方案内流速变化恒定,即底缘不同测点断面乃至全断面,流速受过闸流量以及底缘型式影响为一致。在底缘测点A处,四种底缘方案内流速水平最高为前倾方案,在流量100~200 m3/h工况中,流速分布为2.20~2.63 m/s,而后倾方案下流速水平为最低,分布为1.3~1.5 m/s,其中圆弧底缘、椭圆底缘两种方案下流速水平实质上也处于较大发展期,在流量175 m3/h、200 m3/h等工况内,流速水平逐步逼近前倾方案。从流速量值水平对比可知,前倾方案下过闸水流势能以及动水急流较大,对下游消能降冲效能要求较高。对比四个方案下流速水平与过闸流量关系可知,只有底缘后倾、圆弧底缘两方案下,流速随过闸流量呈稳定线性变化,测点A下,随过闸流量每递增25 m3/h,流速值分别平均提高了0.09 m/s、0.05 m/s,增幅为4.4%、3.4%;而底缘前倾方案内,出现了较显著陡增段,前倾方案内流量100~150 m3/h,测点A下流速分布为2.20~2.24 m/s,平均提高了1.3%,而在流量150~200 m3/h工况,流速平均增幅可达8.9%,同样的现象在椭圆底缘中亦是如此,只是该方案在流量175 m3/h后才出现了较显著流速增长段。综合分析可知,过闸水体流速的稳定变化,表征了闸内势能稳定、无显著涡旋等非稳定流能量的传递,而在不同过闸流量工况中,流速过大增幅,又不利于控制闸内紊流、急流[12-13],因而遴选一个合理底缘构造方案,有助于提升闸室内过流安全。
图4 不同过闸流量工况中流速特征
在试验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流速参数,也能对闸门运营时均压强特征进行监测,图5为闸门面板断面上时均压强变化特征。由图中压强参数变化可知,不同底缘型式方案下闸门面板压强变化具有类似性,峰值压强均位于测点2#,但不同底缘方案下,测点2#~8#区间,压强降幅有一定区别,流量125 m3/h工况中,底缘前倾方案下流速从1.90 m/s降低至0.26 m/s,降幅为86.5%,而椭圆底缘方案下降幅为88.8%,相比之下底缘后倾、圆弧底缘两方案下压强降幅较稳定,在测点6#、7#分别达到了零压强。总体上看,测点1#~2#为时均压强的涨幅期,面板被水流淹没面较广[7,14],而在测点2#~零压强,面板渗流区逐步减小,而底缘前倾、椭圆底缘两方案下无法较好控制底部射流,在面板较大区域内仍具有一定流速。当流量增大至200 m3/h后,整体上时均压强水平均有提高,底缘前倾1#~8#测点分别增大至-0.46~2.60 kPa,增幅为33.3%~35.5%,而底缘后倾、圆弧底缘两方案下时均压强增幅分别为11.4%~14.5%、17.5%~22.3%,此两方案时均压强受过闸流量影响敏感度最低,可较好应对不同过闸水流工况;特别的,在底缘后倾、圆弧底缘两方案内,在测点7#、8#处仍具有零压强特征,且不出现负压现象,面板防渗可靠性较强。基于四种不同底缘型式方案的水力模型试验,在流态、流速及时均压强等水力参数演变过程中,底缘后倾方案下闸门防渗、渗流安全以及控流降能效果最优。
图5 闸门面板时均压强变化特征
(1)改变过闸流量,闸门上、下游水位特征仍一致;底缘前倾、圆弧底缘两方案在闸门上游水位波动显著,且过闸后水位变幅最大,流量150 m3/h工况下水位变幅分别达85.8%、83.7%;底缘后倾方案下过闸上、下游水位变幅最缓,椭圆底缘方案闸门下游具有一定水位波动段。
(2)底缘不同测点处流速特征在过闸流量、底缘型式影响下,保持一致性变化;底缘前倾、后倾两方案下流速水平分别为最高、最低;底缘后倾、圆弧底缘两方案下流速随过闸流量具有稳定增长特征,而底缘前倾、椭圆底缘方案下流速在一定过闸流量后具有陡增段,控流降能较差。
(3)各方案下闸门面板时均压强峰值均位于测点2#,但底缘前倾、椭圆底缘两方案在峰值压强后具有较大降幅段,底缘后倾、圆弧底缘两方案在流量125 m3/h、200 m3/h工况中均具有零压强特征。
(4)综合水力模型试验结果,认为底缘后倾方案下闸门运营安全、防渗效果、降能等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