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其福(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打造国家一流高新区目标,制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开展“产业‘高强优’培育行动”“创新环境提升行动”“国际科技开放合作行动”“产城融合建设行动”,持续不断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优化园区环境和服务,对园区转型发展进行统筹部署、整体布局,以前瞻性规划引领园区转型发展。已形成以对外开放为核心的综合保税区板块、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的职教基地板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板块、以高端研发办公为核心的少荃湖板块等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区。
聚焦“芯屏汽合”,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进行产业布局,坚持以高端产业引领园区转型升级,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体系。
新型显示产业,以京东方、彩虹和乐凯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已聚集上下游企业90 多家,建成3 条TFT-LCD 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1 条硅基OLED 显示器件生产线及1 个打印OLED 技术研发平台,1 条柔性AMOLED 6 代线,各类面板年出货量约占全国的1/7,建成从原料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实现行业产值超千亿元,形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面板领域,京东方液晶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维信诺柔性显示技术国内领先,视涯科技引领全球微显示技术发展。材料领域,福纳科技成功研发生产量子点(低镉)产品,光学性能经过客户测试,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进口产品,实现进口替代。鼎材科技实现国产彩色光刻胶量产的“零突破”,三利谱偏光片、乐凯光学薄膜等打破全球膜材料传统格局,康宁、法液空、住友化学等世界500 强企业持续扩产,奕斯伟、新汇成、至纯科技等行业标杆企业异军突起。关键设备领域,欣奕华、通彩、商巨、泰沃达等新型显示设备配套商和集成商正在加快推进关键设备国产化。
集成电路产业,吸引了全球业内知名企业台湾力晶、新汇成、颀中科技等项目入驻,正在加速成为国内重要的特色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智能制造领域,围绕机器人、轨道交通、显示基片等领域布局,聚集了井松、中车等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领先企业入驻。
新能源产业,凝聚了一批以国轩高科、巡鹰新能源为代表的优势企业,是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要支撑。
围绕城市发展规划、公共服务配套用地、主导产业发展、城市品质提升、涉诉资产处置等五大需求,出台低效用地整治工作方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园区转型升级。采用不局限于督促建设、补充约定、整顿提升、兼并合作、产业升级、依法收回、有偿收购、司法拍卖等多种路径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因企施策”打好组合拳,制订了到2025 年累计完成不少于3000 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整改的工作目标。同时,为保障攻坚行动顺利实施,新站区高规格成立“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整治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管委会分管建设、经济的领导任副组长,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履约评价专班、腾退收地专班。区相关部门、各社区、鑫城控股集团公司、驻区单位等部门为成员,齐心协力推动攻坚行动的各项工作。
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实施智改数转、企业上云、数字化诊断工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手段,帮助企业量身定制转型发展路径,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建成国家级专业级平台1 家、省级企业级平台2 家、省级行业级平台2 家。
新站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间短,创新主体培育积累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最重要的指标,新站高新区数年来企业数量一直在50家左右徘徊,直到2020 年才首次突破百家,占合肥市比重不足5%。专精特新企业仅77 家,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占全市的7.9%,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不相符。
城市配套设施不能适应新站高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难以满足高端产业需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多,社会事业仍然是明显的短板。由于发展沿革、区位等原因,新站高新区在科技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高端写字楼、高水平医疗、教育资源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方面,与几个城区、高新区、经开区等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建设品质仍需进一步提升。
园区经济高度依赖新型显示产业,其他产业对园区发展贡献较小。新型显示行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5.5%,其中京东方六家企业就占全区总产值的60%左右,而集成电路仅占12.9%,高端装备制造占8%,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占7.1%。
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力争取得省级层面对省内产业发展优势园区(类似新站高新区)项目建设中涉及的行政审批、土地拆迁、水电气地等难题的支持,尤其在用地指标等方面优先保障该类园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等的用地。省级政策对产业发展先发区域予以倾斜,强化对自主创新与科技创业等各个环节的政策资金引导力度,积极帮助优势区域争取和利用国家资金。
争取省级层面支持新站高新区加快升级步伐。持续推动“以升促建”步伐,按照国家高新区发展导向,不断优化园区发展布局,坚定不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强化研发创新,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发展实力、创新能力、产城合力。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向省、国家部委等汇报创建进展,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指导,争取突破“一城一区”限制,扩大全省国家高新区规模,充分发挥其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巩固特色产业优势。推动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窗口指导”工作,强化风险意识,依托第三方机构对重大项目开展科学论证,形成项目指导清单并定期向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通报信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新型显示产业向新站区集聚,巩固特色产业优势;同时,建议降低或取消对高风险项目的土地、资金、财税等政策支持,加大对骨干企业扶持,培育世界级龙头企业,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多样化产业梯队。加快新能源、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板块建设,尽快形成百亿产业集群。围绕重点项目,推动在谈项目尽快落地,签约项目加快建设,建设项目及时投产,投产项目加速升规,力争快速培育一批具有一定集群实力的新兴产业。
深化“产业立区、工业强区、项目兴区”理念,谋划出台《新站高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工业提质增效扩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企业等,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转型赋能,鼓励入库企业通过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增资扩产等途径加快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引导企业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品线。强化品牌赋能,深入推进“精品安徽 皖美制造”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工业品牌。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贯彻落实《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等政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区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绿色赋能,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建设绿色工厂。
按照国家高新区关于产城融合的建设导向和总体要求,统筹新站高新区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土地后备资源等方面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力建设产业园区、宜居社区、生态园区,形成产、城、人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打造高质量的园区配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