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向莲 刘济丹 李显寸
摘 要 近年来,贵州省黎平县立足自身农业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将黎平黄牛养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突出县域特色,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示范带动引领,不断创新改革思路,走出了一条“黄牛变黄金”的发展之路。目前,黎平黄牛存栏6.15万头,年累计出栏3.02万头,产业产值达3.08亿元。2022年,全县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 506.8万元,分别在德凤街道、德顺乡、高屯街道等21个乡镇/街道推广实施黄牛养殖项目。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转变发展观念,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转变发展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补齐技术、监管和人才短板;加大扶持政策;做大做强产业。
关键词 黎平黄牛;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省黎平县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3.052
黎平黄牛又称黔东南小个子黄牛,因其四肢短小而得名,牛身结构匀称、矫健灵活,适于山区放养,对山区环境耐受性强。贵州省内主要产自黎平、从江、榕江、锦屏4个县,在天柱、剑河、雷山、台江等县也有广泛分布,其他地区呈零星分布。黎平黄牛凭借肉质细嫩,且质坚紧实、口感极佳而久负盛名,在省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区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的低中山斜坡地带。产区海拔相对高差大(137~2 178.8 m),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差異显著,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产区饲料资源丰富,农户饲养方式以刈割青草舍饲为主,零星区域可终年放牧。产区养牛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当地养殖户在县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黄牛的饲养管理、品种选育、疫病防控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民族风俗也促进了黎平黄牛品种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养牛吃肉”和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逐步选育出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的黄牛品种。黎平黄牛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工选择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体小紧凑、灵敏耐劳、适应山区耕作和放牧、肥育及产肉性能良好、肉质细嫩鲜美等特征特性[1]。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黎平黄牛养殖已成为省内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本文在立足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黄牛产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为黎平黄牛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群众增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提供分析依据。
1 产业现状
自实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以来,黎平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贵州省百亿级“中国和牛”决策,抓住“牛机遇”迅速行动。按照“政府推动、公司(合作社)撬动、大户带动、农户(脱贫户)主动”发展思路,以养牛基本户(3头及以上)为主体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深入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养牛模式。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高效、产品优质”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以种养殖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肉牛产业,实现脱贫户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黎平全县大力推进发展养牛产业,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1)县级层面统筹推动。黎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黎平县肉牛产业发展五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4年)》,成立了县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黄牛产业五年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黄牛发展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制定黄牛产业发展目标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黄牛存栏、出栏、牛犊及牛舍等基础设施的具体指标,责任逐级落实,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形成县、乡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作总基调。
2)资金整合驱动。建立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农业保险补贴”等方式,充分用活中央财政、省级专项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保障资金,重点扶持基础母牛扩繁增量、黄牛人工授精改良、优质牧草供应、地方黄牛品种优良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规模养牛场标准化建设等方面。
3)示范带动。围绕“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结合地形地貌、海拔气候、土壤条件县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实地调研,研判发展条件,将水口镇、肇兴镇、地坪镇、罗里乡、尚重乡等14个乡镇划分为南北西3个具备天然草原放牧条件的黄牛养殖发展重点区域,建立一批养牛生产基地,以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具备同等放牧条件的村发展基础黄牛养殖。截至目前,黎平黄牛存栏6.15万头,同比增长7.9%;年累计出栏3.02万头,同比增长11.8%,产业产值达3.0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100.67%。2022年,全县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 506.8万元,分别在德凤街道、德顺乡、高屯街道、洪州镇、坝寨乡、大稼乡、龙额镇、罗里乡、平寨乡、孟彦镇、地坪镇等21个乡镇/街道推广实施黄牛养殖项目。通过各级部门项目扶持,进一步发展壮大黄牛产业,已完成新增或改扩建投产黄牛养殖场(合作社)21个,新增养殖黄牛1 725头。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未通过系统选育,生长缓慢导致生产性能低
黎平黄牛品种体内有优秀的遗传基因,有选育成高品质肉牛的条件,但目前未加大杂交优势、突破生长慢的缺点,有待于对其肉质好、大理石花纹、抗逆性强的优点进行遗传选育。总之,在黎平黄牛生产过程中,缺乏质量监督和产品分级管理,没有统一的选种选配计划、配种计划和配种登记制度,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繁育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盲目杂交、轻本品种选育”,严重限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2-3]。
2.2 养殖标准化程度低,饲养规模小,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建设滞后
规模化养殖场较少,以散养为主。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实施,黎平黄牛虽然养殖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出栏数量还有限,而且养殖标准化程度比较低,饲料没有标准化饲喂,饲养管理也很粗放,严重影响了生产的经济效益。
2.3 牛肉产品深加工配套不健全,产品附加值较低
黎平县现有肉牛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设备技术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如经屠宰后分割成冷鲜肉销售,或经熏制等传统方式制成熟食肉品,高级牛肉制品制备尚未配套健全,地方品牌特色难以推广。另外,肉牛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之间沟通衔接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产业化链条,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相扶持的生产连接意识,这也成为制约黎平黄牛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黄牛养殖一体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3 对策建议
3.1 转变发展观念,实施科技示范工程
1)坚持观念转变,科学饲养。逐步引导养殖户从零星散养向商品牛规模化饲养转变,把养牛作为主业来做,按照标准化饲养方式,通过粗精饲料营养搭配,短期育肥快速提高生产性能。2)坚持内生能动,全产业链打造。以基金发展为主,整合各种扶持政策资金,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保障贫困群众实现利益。引进或培育建设良种繁育场,持续提供种牛,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草养殖基地,做深肉牛产品加工和市场,实现全产业链打造。
3)坚持科技引领,强化科技支撑。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加强与贵州大学、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校企联合(院企联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引领技术攻关,充分整合专业技术队伍、先进实验平台、试验示范基地,构建黎平黄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制定黎平黄牛地方标准或标准化生产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以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4)实施黎平黄牛保护提纯复壮工程。按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有关要求,在保种区建立健全黎平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夯实黎平黄牛产业开发遗传基础。加强种公牛站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扩大种公牛纯种核心群,不断选育提高种公牛质量。强化黎平黄牛资源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项目。加强黎平黄牛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要求,加强黎平黄牛保护区控制,确保黎平黄牛基础母牛不少于4万头。5)实施黎平黄牛肉用新品种育种工程。充分利用黎平黄牛入选贵州省优良地方品种或优势的机会,结合现代高新育种技术,将黎平黄牛培育成我国的一个肉牛品种,进入国家地方品种志。制定黎平黄牛地方标准,申报国家标准。
3.2 转变发展模式,扩大养殖规模
全面实施黎平黄牛基地壮大工程。以抓大户、建小区、发展家庭牧场为载体,壮大黎平黄牛基地,提高黎平黄牛总量。推行能繁母牛代养模式,能繁母牛属公司(合作社)所有,交给农户代养,公司(合作社)负责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技术指导,所产牛犊6月龄后由公司(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回收分成。原则上公司(合作社)、农户按增值部分的二、八比例进行分成;对有养殖条件的农户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由公司(合作社)申报基金,公司(合作社)按当时市场价有偿提供架子牛(需建立基础体重台账)给农户分散饲养,农户育肥后,公司(合作社)按现时市场价格回收商品肉牛,扣除购牛成本外,利润部分80%归脱贫户,20%归公司(合作社);对无养殖条件的农户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入股模式。由公司(合作社)申报基金购买肉牛为农户代养,并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农户每人6 000元申报审批基金总额的6%分红(其中,农户占5%,每人每年获300元;村级集体经济占1%,每年每份获60元)。
3.3 加快补齐技术、监管、人才短板
1)补齐技术短板。持续推进“农校对接”工作,强化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等科研院校互联互通,推动产学研合作,对黄牛进行品种选优去劣、选种选配、提纯、复壮、扩繁等研发工作。健全人工授精网格体系,推广冻配人工授精技术,引进安格斯、西门达尔等优良肉牛品种冻精进行杂交改良,选育优势杂交品种,不断提升黄牛繁殖率、产肉率和抗病能力,提升牛群质量。2)补齐监管短板。对规模黄牛养殖企业和农户进行备案登记,实现黄牛及产品可追溯制。实行准入制,对牛场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落实畜禽养殖区域性规划,明确黄牛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3)补齐人才短板。圍绕黄牛产业发展,制定针对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畜牧养殖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开展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农机人员和养殖户的知识水平。
3.4 加大扶持政策
1)对养殖户达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助,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人工种植高产饲草的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助。2)对联农带农主体,与脱贫户有利益联结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3)加大金融支持和保险保障力度。加大人保财险黎平支公司对规模黄牛繁殖场和育肥场提供贷款支持力度,农户养殖规模达到10头以上,全面参加保险公司入保,搭建“政府政策支持+金融融资支持+保险保障”的“政融保”模式,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同时指定担保公司对金融项目担保,人保财险黎平支公司和担保公司双方联合对项目评审通过后,由人保财险黎平支公司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险保障,担保公司进行一定比例风险分担。
3.5 做大做强产业
1)积极指导农户规范牛肉交易。加快肉牛交易中心、屠宰场、冷链物流建设,加强电商销售平台管理,多方位开拓肉牛及产品交易平台。2)发展肉牛第三产业。积极支持和鼓励牛肉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与牛相关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全面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抓住中合三农集团公司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肉牛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机遇,中国人保财险公司贵州分公司与贵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高度融合契机,重点扶持建设规模化程度高、设备工艺先进、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合作社)和大户等。加大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加快黎平黄牛综合深加工项目建设进程。4)全面实施市场品牌塑造工程。积极推动肉牛及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实行高标准、高质量、高价位,面向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拓展市场,以优质高档、高附加值的牛肉产品激发消费者积极性,严格坚持标准,严禁以次充好、简化程序。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别是开发黎平黄牛“牛瘪”系列食品,不断探索和尝试利用媒体广告、名人效应、品尝会、发布会等形式,广泛推介,塑造品牌,形成黎平黄牛品牌效应,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畜禽品种编辑委员会.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2] 杨正德,杨忠诚.贵州地方黄牛肉质的营养特性与氨基酸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9):4-7.
[3] 岳宏,张越杰.中国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