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奋力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2023-10-09 17:45马勇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南亚东南亚云南

马勇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枢纽,具有从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三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对云南在全国开放大格局中的新定位。云南坚持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殷切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对云南在全国开放大格局中的新定位。云南牢记嘱托担使命,奋力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使云南正在由我国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

云南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中

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独特作用

云南的历史就是一部对外开放史。云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走向南亚、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历史上祖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人员往来无不以云南为重要驿站。云南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带,文化交流频繁,具有多元文化汇聚共生的特征。

云南的对外开放,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远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由最早的民族迁移通道发展为民间商道,将我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运送到印度和西亚,成为我国与外面世界之间的最早通道。中国文化在两千多年间通过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地传播至东南亚、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国文化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交流传播的过程中,云南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以及民族迁移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动于云南及周边地区,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因此,云南的文化不仅具有中原传统文明的特征,也具有东南亚及南亚民族文化的一些特质,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印度、泰国、老挝、柬埔寨的一些民族,至今都可以找到相近或相同的族源;东南亚和南亚许多民族文化,都可以在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找到相类的元素。云南民族文化也因此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在云南对外交往合作乃至国家外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云南丰富的音乐、舞蹈、诗歌、餐饮、服饰、民居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多宗教兼容并存、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中国建设和运用软实力、增强对东南亚南亚地区影响力的重要资源。

近代历史上,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中印输油管道,无不彰显了云南的区位优势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云南一度沦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边远之地、封闭之地,与周边国家的通道建设近乎停滞。云南长期处于我国交通的末端、市场的末梢,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云南独特区位优势的形成和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积极推动、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等取得长足进步,并积极探索推进与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逐步形成重要共识并取得一系列务实成效。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确立了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战略。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枢纽。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4061公里,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与孟加拉国、印度等南亚国家邻近,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结合部,具有从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三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上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东通过长江经济带可連接“长三角”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向西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可以连接印度洋沿岸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推进的六大经济走廊,有两大经济走廊,即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云南都是主体省份。

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成为我国区域合作中最富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由云南代表中国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强化了我国在本地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云南倡导并发起的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BCIM)促成了孟中印缅走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实施国家面向南亚开放战略构筑了新支点;由云南与泰国、老挝、越南分别建立的“云南-泰北合作机制”“云南-老北合作机制”“云南与越北合作机制”等双边合作机制,构建了优势互补、深化合作的对外交往平台。云南作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合作的枢纽,已经开始全面发挥吸引与辐射的功能作用。

云南是我国走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随着我国的崛起,印度洋对我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印度洋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和能源通道,也是主要的能源供应地、重要的投资和商品出口目的地。环印度洋地区是21世纪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绕不开的区域。环印度洋地区必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国际活动空间,我国需要大力拓展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和利益。

环视我国沿边地区,云南不仅是我国离印度洋最近的省份(云南经缅甸到印度洋的距离不过600公里,距印度东北部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也是我国唯一能够通过公路、铁路和水路进入环印度洋地区的省份,是我国倚陆向海,实施印度洋战略的重要基地,是我国走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云南是维护我国西南边疆安全的重要屏障。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处在反渗透的前沿,在维护我国西南边疆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是我国历代政权重视经营的战略要地。在近代,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云南发生了许多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抗战时期,整个西南地区成了祖国的大后方,云南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其战略地位突显。以滇缅公路及中印公路、驼峰航线、中印输油管道、滇越铁路为代表的云南国际通道,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各族人民不仅具有对外友好的开放胸襟,更具有保疆卫国的爱国情怀。近代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在遭受殖民主义侵略时纷纷奋起抵抗,涌现出佤族、景颇族、苗族、傈僳族、白族人民奋起抗击殖民主义者入侵、保家卫国的诸多英勇爱国行为,维护了祖国西南边疆的领土完整。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使云南在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反分裂、反渗透,始终保持着民族和睦共处、边疆巩固和平的稳定局面。

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理上相邻近,是我国拥有最多跨境民族的省份,16个跨境民族与东南亚国家跨境而居。这种同源文化和亲缘民族关系,紧密地联系着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南亚东南亚国家许多民族文化,都可以在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找到相类似的元素。云南民族文化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云南丰富的音乐、舞蹈、诗歌、餐饮、服饰、民居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多宗教兼容并存、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也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的重要资源。

云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多种产业的综合优势,云南和周边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易于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云南可以依托中缅陆水联运通道、中缅油气管道、伊洛瓦底江和瑞丽江水能及境内外丰富的农业、林业、矿产、海洋及劳动力等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在外、市场在内的珠宝玉石、优质木材、农产品、海产品、天然橡胶、矿产等特色资源深加工,构建资源和市场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云南也可以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及内地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轻工、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等出口基地,直接面向具有巨大人口潜力的南亚东南亚市场。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殷切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15年3月,中国对外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进一步凸显了云南在全国开放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给云南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云南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发展积极推进。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双向开放”的发展思路,以昆明中心城区和滇中新区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以及参与国家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以澜沧江开发开放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六个城镇群为支撑,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着力提升昆明作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作用,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昆明市各类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金融、科技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创意、会展、健康服务等产业,打造总部经济和昆明国家产业基地,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集散和会展服务中心。将滇中新区有机融入昆明城市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分步骤建设适应新区发展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推动新区内重点园区建设,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完善政策措施,把滇中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建成通车,习近平总书记视频出席通车仪式并作出“把中老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路线”的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四好”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4月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昆明市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昆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拥有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支撑作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对接和整合,引导优势生产要素聚集,积极培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生物、新能源汽车、 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生、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加快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差异竞争、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核心区。

主动服务和融入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沿线节点城镇为支撑,以互联互通、投资贸易、产业发展、能源资源、人文交流等为重点,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平台,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和孟中印缅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以中越、中老铁路、公路等国际运输通道为依托,以建设昆(明) 磨(憨)、昆(明)河(口)经济带为抓手,以沿线节点城镇为支撑,以旅游文化、农业发展、轻工产品、绿色经济等为重点,以勐腊(磨憨) 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平台,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全面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加快建设沿边开放、澜沧江开发开放和金沙江对外开放合作经济带。以扩大开放为主线,以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为抓手,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沿边城镇、加大脱贫攻坚、推动沿边开放合作为重点,努力把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成为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的前沿和窗口。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统筹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努力把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成为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前沿带、绿色经济发展的示范带。以融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以加强与周边省 (区、 市)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为重点,努力把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有序推进城镇群协调发展。重点推动滇中城市群建设,提升滇中城市群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打造滇中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推动滇西和滇东城市群建设,以大理为中心,以祥云、隆阳、龙陵、腾冲、芒市、瑞丽、盈江为重点打造滇西次级城镇群,支撑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门户型城镇群;以蒙自为中心,以个旧、开远、建水、河口、文山、砚山、富宁、丘北为重点打造滇东南次级城镇群,使其成为全省面向北部湾和越南、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开放的前沿性城镇群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培育发展滇东北、滇西南、滇西北城镇群,将以昭阳、鲁甸一体化为重点的滇东北城镇群建设成为云南连接成渝、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型城镇群;将以景洪、思茅、临翔为重点的滇西南城镇群建设成为支撑构建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沿边开放型城镇群。

二是夯实基础,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云南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基础设施五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电讯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传输系统建设,形成内联长江经济带,外接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形成相互衔接、通畅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辐射中心建设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中老铁路效应持续显现,中老铁路有效带动了沿线产业发展,让更多外贸进出口企业享受到了红利和机遇,货运需求持续旺盛。铁路部门在常态化开行“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的同时,探索培育“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铁路国际联运新模式,货物运量和品类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8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已满20个月,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1900万人次、货物2300多万吨,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国际黄金大通道。

三是加快开发开放功能区建设,开放平台不断夯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新区,昆明、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杨林、曲靖、蒙自、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瑞丽、畹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启动。中国和老挝两国政府签署《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继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之后,中国与毗邻国家共同建立的第二个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国务院批复同意昆明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综合保税区成为继红河综合保税区之后,云南第二个综合保稅区。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云南形成了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滇中新区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为支撑,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前沿的国家级开放平台发展新格局。国家级开放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聚集、示范带动引领等方面成效初显,整体上呈现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等特点。

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云南以重点产业为核心,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汇聚点,聚点为线,聚线成面,发挥云南沿边辐射和通道优势,将中国优势产业与沿线国家需求相结合,促进与沿线各国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除以新设、并购、再投资等为主的境外投资方式以外,涌现了企业境外发债融资等新兴投资模式;投资行业分布从传统的农业、矿业向各类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转移,租赁和商务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对外实际投资有较高速度的增长。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截至2022年底,云南在南亚、东南亚、西亚、香港及非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个商务代表处,更好地发挥了其作为海外工作基地和平台“协调、窗口、桥梁、服务、维权”等重要作用,推动云南与代表处驻在国(地区)在贸易、投资、文化等领域的经贸投资合作。积极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要关键节点国家建设14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投资项目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产能有序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

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联合省级相关部门推动建立能够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大中专学生海外就业工作,着力提升外派劳务质量层次;加强境外风险防控,做好国别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完善涉外安全保卫信息跟踪、报送制度,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正当利益。巩固和扩大替代种植成果,推进替代种植向替代产业转型发展,逐步形成替代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替代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深化境外农业合作的突破口。

五是完善机制,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云南依托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强化金沙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联动协调发展,促进两头开放、双向流动。云南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东西部产业对接协作,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引入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云南实现产业化,强化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产业衔接。探索与先进地区建立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园区合作运营机制,建立重点产业转移服务体系,承接产业转移,共建沪滇等省与省(市)之间的产业合作园区。

云南在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的同时,建立健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双边、多边和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协调机制,巩固发展了滇印、滇缅以及云南同越北、老北、泰北合作机制,在互联互通、经贸、电信、教育、农业、卫生、警务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拓展了在金融、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六是加强通关便利化设施建设,开放平台有效支撑口岸经济发展。云南推进口岸查验设施、指定监管场地建设,提速智慧口岸建设,口岸软、硬件设施有效改善,口岸交通、连接、辐射、服务等功能不断增强。河口在全国率先实行POS机刷卡缴税、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局联网核查,确保了通关和缴税的安全、高效、便捷,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通关环境。云南口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货物申报、舱单申报等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进出口贸易加工、消费品制造、商贸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初具规模,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有效支撑口岸经济发展。

七是探索金融创新开放,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云南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范围扩大,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全面启动并取得实效,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成立了全国首家中缅货币兑换中心并成功发布引导中缅货币兑换汇率的“瑞丽指数”,在全国率先设立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办理全部经常项目项下人民币与缅币兑换业务试点,在全国率先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缅非现金跨境结算服务点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银行间跨境结算和本外币特许兑换,在全国率先对缅籍人员账户开立特殊管理政策,建立了外籍人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投诉站。

八是聚焦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积极推进。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优势,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空前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按照“服务大局、深耕周边、主动作为、有所突破、作出贡献”的原则,云南综合运用媒体传播、人文交流、文化贸易、边境传播等多种方式,以高端覆盖、本土覆蓋、口岸覆盖和边境覆盖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我国周边省份对外传播的“云南模式”,推动形成对湄公河国家传播新格局,不断提升对外传播的实力,增强对湄公河国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以媒体传播为突破口,全方位推进对湄公河国家的“本土覆盖”。云南支持主流媒体到对象国落地发展,基本实现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全媒体在湄公河国家的本土覆盖,对外传播的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和认同力不断提升。

文化先行,发挥文化国际传播的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功承办了“感知中国·缅甸行”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从2013年开始,每年选择一个周边国家联合举办“合家欢”大型春节联欢晚会,先后成功举办了中泰、中老、中柬等大型春节联欢晚会。

借船出海,拓展国际传播阵地。云南分别与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新社、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和香港媒体签订外宣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其在海外广泛覆盖的传播网络,放大传递云南声音。

坚持民心相通,不断拓展领域传播渠道。云南有针对性地做好智库交流、民间往来、教育合作等多种交流合作机制,建立不同领域、不同业态间信息交流共享合作机制,推动交流合作形成常态化机制化,以各领域各层面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合作确保对外传播的实效性。

发挥优势,加强边境传播能力建设。云南边境州市结合各自优势,推进边境传播能力、场所、品牌、体系和队伍建设,以口岸外宣、边境节庆活动、国门学校、国门书社、边境文化大集等为抓手,边境外宣取得了长足进展,亮点频现。

作者简介

马 勇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南亚东南亚云南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