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冬
陌生感就是人的局限。假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里有他成长过程中建立的三观和认知,那么这个小宇宙的边界,就是他的局限所在。
大部分人躲在自己的小宇宙里不愿意出来,那里坚固、安全,使人自信;只有极少数人乐意探出头来,像看陌生人那样理性客观地反观、审视自己,由此做出改变,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熟视无睹、屡见不鲜,都是对理性、直觉的破坏。
就像很多导演对自己刚完成的电影充满信心,结果一上映,却差评如潮。原因可能是,成片中有一部分剧情显得多余、拖沓,剪掉会更好一些。影评人几乎都能看出来。这样明显的赘余,导演却没有剪掉,是导演的能力不如观众或者影评人吗?
很明显,不是的。因为每个镜头都是导演拍的,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他过于熟悉,以至会放大每一个镜头,最后发现每一部分内容都有表达的必要性,他盯着局部,看到的也是局部。影片上映后,观众是带着陌生感去看的,并不清楚他在哪个地方埋下了怎样的伏笔,在哪个镜头的切换上下了什么样的功夫。观众看的是节奏、剧情,是这部电影的“整体性”,因此对影片好坏的判断就显得非常直接而清晰。
就像自恋的人,每天看自己太熟悉了,觉得自己怎么看都好看。只有那种从未照过镜子、完全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的人,突然看到自己照片那一瞬间的判断,才是最准确的。客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