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夏玉米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2023-10-09 08:43韩金华张存岭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叶龄历年夏玉米

韩金华 张存岭

(1濉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濉溪 235100;2濉溪县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安徽濉溪 23510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群体是作物栽培的核心问题之一,群体指标通常被作为确定促控措施的重要参数,构建高光效群体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基于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关系三大理论内在联系的分析,产量要素协调、叶龄模式、群体质量调控、抗逆减灾等构建高产群体的思路也在不断变化[1]。20世纪80 年代,提出了“群体质量”的概念,经过系列研究与推广,建立了作物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了我国大面积作物由中产向高产、高产向更高产(超高产)方向发展的部分理论与实践技术途径[2]。因时、因地、因种以及栽培措施,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了安徽淮北地区夏玉米群体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夏玉米高产群体构建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近年来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16 个主导品种,分别是迪卡517、庐玉9105、安农591、中科玉505、裕丰303、郑单958、汉单777、联创839、德单5 号、秋乐368、全玉1233、华皖267、MY73、良玉99、登海605和蠡玉1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6 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4 次重复,各小区双向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0 m2,行距60 cm,5 行区。设计种植密度67 500 株/hm2,实收密度(67 483±3 944)株/h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22年6—10月在淮北濉溪县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小麦,产量7 996.4kg/hm2。6月20日施基肥、旋耕地块,6月25日播种,7月7日定苗。7月22日追施尿素。7月8日用高效氯氰菊酯、7月23日用甲维盐螨氰、8月5日用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康宽对水喷雾防治害虫。10月3日收获。

1.4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

2022年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气温26.1 ℃,比历年平均高0.7 ℃;8 月中旬前气温偏高,平均气温29.1 ℃,比历年平均高1.9 ℃。日最高气温旬平均21.8~36.2 ℃,7月1日至8月31日超过35 ℃的时间有25 d,占40.3%;超过33 ℃的时间有36 d,占58.1%;超过30 ℃的时间有49 d,占79.0%。日最低气温旬平均10.9~27.2 ℃,平均19.8 ℃。降水量601.7 mm,比历年平均多83.1 mm,此降水量条件下不仅没有形成涝渍,反而整体偏旱。其中,7 月中旬至8 月上旬降水量仅62.6 mm,比历年平均少106.1 mm;整个9月无降水(历年平均62.5 mm)。日照时数776.8 h,与历年平均持平(多3.5 h)。持续高温导致玉米缺粒。

1.5 观察记载项目与方法

第1、2和4重复各处理苗期选定10株标记叶龄进程,自7 月9 日(星期六)起,逢双休日田间测量叶龄标记株绿叶的长(L)、宽(D),计算叶面积(叶面积=L×D×0.75)。同日,第3 重复隔株取样5 株,剪根后地上部分105 ℃杀青30 min、80 ℃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重。收获时取回第1、2和4重复叶龄标记植株,计数行粒数及穗行数,按秸秆(含苞叶)、穗轴、籽粒分别烘干、称重;收取中间3行果穗,单独脱粒、计产(含水量按14%计算)。

1.6 数据分析

用Excel 和DPS v7.05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数据库、制表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

参试品种7 月1 日出苗,7 月8 日六叶展开,7 月19—21 日拔节,8 月9—11 日抽雄,8 月11—13 日吐丝,10 月1—3 日成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92±94)d,产量7.629~10.083 t/hm2[平均产量为(8.82±0.77)t/hm2]。表1为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可以看出,行粒数、穗行数、株高、穗位高的变异系数较大。

表1 不同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

对株高(h)与出苗后时间(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出苗至抽雄,株高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步增加,与出苗后时间(t)显著正相关(图1)。h=21.31+1.204 6t3,r=0.999 7**。

图1 夏玉米株高动态变化

2.2 叶面积动态变化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3]。叶面积指数是评价群体光合性能的重要指标,较大的LAI和较长的绿叶持续期是光合生产重要的生理基础。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LAI 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图2),最大值出现在吐丝期:LAI=-1.288+1.068 7t-0.062 6t2,F=103.68**,r(LAI,t)=0.975 1**,r(LAI,t2)=0.967 2**。抽雄至灌浆是夏玉米LAI高峰期[4],约35 d。

2.3 干物质积累

玉米籽粒的干物质一部分来自吐丝后的光合产物,另一部分来自营养体物质转移,产量受制于灌浆前后光合物质的积累和转运量。夏玉米出苗至成熟干物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近似于直线增长(DMA=-3.439 7+1.801 0t,F=732.006**),每周约增 长1.801 t/hm2(图3);可 用e 的f(t)指数曲线(DMA=ef(t))描述:f(t)=-5.155 8+2.289 7t-0.227 8t2+0.007 7t3,F=121 9.5**,r(y,t)=0.992 9**,r(y,t2)=-0.982 1**,r(y,t3)=0.967 7**。干物质积累速率为双峰曲线(图4),第1 个峰值出现在抽雄前后,第2 个出现在灌浆期[4]。

图4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变化

出苗至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速率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二次多项式拟合未达显著水平(表2)。

表2 夏玉米不同时段干物质积累速率

3 结论与讨论

叶片是玉米主要同化器官,其大小、着生角度及面积影响群体内光的分布和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转移与分配特性决定着籽粒产量的高低。本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出苗至抽雄,株高与出苗后时间极显著正相关;随生育进程推进,LAI呈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抽雄至灌浆为高峰期;干物重近似于直线增长,可用DMA=ef(t)描述,f(t)为三次多项式;干物质积累速率为双峰曲线,峰值在抽雄前后和灌浆期。

猜你喜欢
叶龄历年夏玉米
不同叶龄移栽对四倍体水稻T569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天津市2011年良种补贴推介品种目录
控释肥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