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云南省怒江州防返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23-10-09 09:15颜楚馨
科技和产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怒江州监测

颜楚馨, 张 焱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昆明 650000)

中国已进入后脱贫时期,自2020年脱贫攻坚胜利以后,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防返贫的文件和策略,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设立5年过渡期,再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可见,我国高度重视防返贫工作的建设。云南怒江州以前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作为“三区三州”之一是当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其特殊性无疑增大了防返贫治理的难度。本文以探究构建云南怒江州防返贫长效机制为目的,分析返贫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该地区脱贫人群的生活质量,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1 文献综述

1.1 返贫诱因研究

学界对于防返贫研究可以概括为返贫诱因和防返贫治理两大方面。关于返贫诱因研究,可将返贫诱因粗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一步又可细分为4个层面,即自身发展能不足导致返贫、政策导致返贫、资源禀赋不足导致返贫、因灾返贫等。其中,人为因素最为重要[1-3]。不同的学者将返贫根源归为不同的原因,包括贫困人口、扶贫资源、自然生态的不可持续性;市场波动、自然灾害、劳动力供给、教育健康、信息不对称、扶贫开发项目选择等风险;制度政策、资源环境、灾祸风险、能力习惯等因素造成了农村返贫现象[4-6]。谷秀云和薛选登[7]总结返贫原因是农村存在的各类普遍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问题、农民自身能力不足等;唐文浩和张震[8]把返贫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为经济维度、结构与周期维度、主客观维度、公共产品维度,涵盖了市场、自然、政策、产业、群体、社会等方面。

1.2 防返贫治理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返贫现状和特征、返贫问题的严重性、返贫成因、阻断返贫成功经验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提出防返贫对策。叶林[9]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角度,结合我国农村、农业的实际情况分析返贫产生的原因,再借鉴日韩两国乡村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提出防返贫路径建议,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沈权平[10]认为巩固脱贫成效、返贫治理的关键在于提前预防,需要根据返贫现象形成机理,做到常规预警和源头预警相结合。胡世文和曹亚雄[11]从返贫问题事前治理逻辑出发,理性揭示和科学预判返贫风险发生机制,从内生脱贫动力、生计资源禀赋、外部灾害冲击、社会负面影响4个方面构建返贫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化解风险,阻断返贫,并由此提出通过完善风险监测制度,明确多方职责,强化技术支持,创新信息管理机制,打造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来推动返贫风险监测机制的逐渐完善和治理效果。汪三贵和周园翔[12]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分析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返贫风险和原因,分析目前政策实践中的防返贫检测体系和帮扶体系,梳理出目前防返贫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3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防返贫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返贫治理问题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反贫困问题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从某个区域角度,靶向性探究脱贫户返贫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较少;对于返贫治理机制的建设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返贫预警监测机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完善的防返贫长效机制,实现制度性长效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是过渡期的首要任务。

2 云南省怒江州脱贫攻坚成果

怒江州位于滇西,地处横断山区,全州98%以上为高山峡谷,近60%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少数民族是怒江州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直过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2%,全州29个乡镇中有26个属“直过区”,40%的人口不会讲汉语。由于天然、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叠加造成怒江州是云南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州市,远超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图1)。

图1 2014—2019年年底全国、云南省及怒江州的贫困发生率

在脱贫攻坚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建立“领导挂联、部门帮扶、企业参与、各级推动”的帮扶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配齐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第一书记”,做到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单位、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三支力量。通过落实特色产业、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兜底保障、资产收益等帮扶措施。

概括来说,在思想方面,怒江州政府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首先,注重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帮扶政策与群众参与挂钩,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帮扶做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注重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强化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和决心,建立州、县(市)、乡(镇)、村四级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解读脱贫政策和路线、党的理论和方针,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完善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精神贫困、思想贫困。其次,在硬件上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走出去+送进来”和“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基层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狠抓教育“三率”提升,使得贫困群众的子女都受到应有的教育。投资建设怒江州教职中心,并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对贫困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比如种植养殖技能、生产生活技能、经营服务技能、劳动务工技能培训和“直过民族”普通话培训等,提高贫困户的科学素质和就业技能。

在制度政策方面,怒江州政府采取了各方面的帮扶措施。一是交通方面,交通不便是怒江州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也是怒江州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之一,根据省扶贫办出具的数据报告可知,怒江州贫困户致贫原因中交通条件落后,在2017年占42.71%,2018年占43.97%,2019年占20.7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2020年底全州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客,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为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19万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大量人口从生态脆弱的深山区迁入城镇,大大减轻了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仅使州城镇化率提高至53.35%,还促进了生态扶贫的推进,生态扶贫除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和成立林农合作社,还从建档立卡户中聘用生态护林员等。三是兜底保障工程建设,通过建设贫困乡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贫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推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财产人身组合保险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水平,推进农村低保与脱贫攻坚政策衔接、对象衔接、标准衔接、管理衔接。

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怒江州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由产业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力量共同投入,以及落实专家组对口帮扶机制等,力图做到产业帮扶全覆盖,以期加大科技攻关,延长产业链,培植以草果为核心的绿色香料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同时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做到扶植龙头企业、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

在党的领导下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云南省怒江州绝对贫困人口2020年全面消除。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 279元提升到2021年的8 602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 474元提升到2021年的13 090元,年平均增速达32.01%。尽管云南怒江州的脱贫成效显著,但相较云南省及全国,怒江州的发展依然处于滞后状态。2021年,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 297元,仅为云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2.3%和52.2%(图2柱状图);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602元,仅为云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60%和45.44%(图2折线)。可见,怒江州脱贫攻坚虽已取得全面胜利,但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仍处于云南省及全国较低水平。

图2 2014—2021年全国、云南省及怒江州的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云南省怒江州脱贫户返贫原因分析

3.1 主观原因: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

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返贫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其首要表现为精神贫困,即脱贫户在脱贫致富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脱贫意志力不坚定,表现出“等、靠、要”的“惰性”落后思想。由于怒江州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一旦现有帮扶力量削弱,一些怀有落后思想、缺乏独立性的脱贫户,即将再次陷入贫困。更有甚者动机不纯,怀有主动返贫的思想,因其在脱贫期间享受过来自社会和党组织各方面的帮助,不愿自主劳动创造财富摆脱贫困,想要“不劳而获”,最终导致返贫。

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还表现在脱贫户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根据2019年云南省扶贫办出具的脱贫攻坚数据报告可知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情况:怒江州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人口占绝大多数,占比分别为26.67%、50.23%、20.41%,这三项在全省贫困人口平均占比分别为15.68%、55.94%、24.87%,可见怒江州脱贫人口受教育水平非常低,教育水平落后,大部分人口仅处于小学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比也不低。由于脱贫户文化水平低,造成脱贫户专业技能缺乏,劳动技能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他们在外务工时,大多只能从事体力工作,在家大多从事传统农耕活动,一旦出现天灾等意外事故,将再次陷入贫困的风险中。由于脱贫户文化程度低,认知水平不高,即使想增加收入,但因他们无法很好地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接收的信息有限,造成生产盲目性大,很难做到增加收入,所以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做出改变,囿于现状,容易再次陷入贫困。

另外,扶贫过程中外部行动追求快速、高效,扶贫难免出现“同质化”,若不有效激发脱贫户的脱贫决心和信心,唤醒其脱贫意志力,调动其自主性、独立性、参与性,难以使外部帮扶力量与脱贫户内生动力得到有效衔接,脱贫效果得不到稳定保障。

3.2 客观原因

3.2.1 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仍需改进

目前怒江州探索实行网格包保责任制,构建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监测帮扶体系,从“政府找”和“找政府”两方面双向协同发力。在“政府找”方面,坚持做到州、县、乡、村定期的“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等“回头看”的工作,同时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做到部门筛查预警,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监测、自下而上排查的监测预警机制,以及快速响应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在“找政府”方面,群众通过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进行自主申报,该平台已实现多个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信息首先响应到县,由县下发指令给乡、村相关职责部门,通过核查无误后可及时实施帮扶救助,做到“简便、快速、精准”。怒江州持续深化“三项举措”,一是定期调度交办,实行“一月一监测、一月一交办、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整改”;二是分县明察暗访,成立了4个暗访督察组,下沉基层实地考察监测和帮扶情况;三是有关部门按月开展数据核查比对,对存在风险对象的相关数据和名单及时反馈基层全面核实、分析研判。总体而言,怒江州防返贫监测系统的构建符合目前政策要求和实际需要,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防返贫工作是“常态化”工作,工作量巨大,时间线长,对人力、物力、财力有较高要求,若能更加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和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发掘有用信息等,使得防返贫工作实施事半功倍,更加高质高效。

3.2.2 制度政策导致返贫

根据2019年云南省扶贫办出具的脱贫攻坚数据报告可知:怒江州贫困户年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户数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98.57%、83.80%、80.55%,财产性收入较低,占6.25%。全省贫困户这四项的平均占比分别为98.42%、71.87%、63.91%、17.54%。转移性收入主要集中为低保金、生态补偿金和养老保险金,怒江州贫困户生态补偿金补偿户数占比为66.40%,高于全省贫困户平均占比56.26%,生态补偿金户均1 627元,远高于全省贫困户平均水平553.49元,这是因为怒江州在脱贫攻坚中使生态建设和扶贫相结合,创设了生态护林员。自2016年以来,共争取到生态扶贫资金9.22亿元,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用生态护林员,有效促进贫困户尽快摆脱贫困。可见怒江州脱贫户收入中政策性收入占比较大,在脱贫攻坚结束后,若相关优惠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是撤销,会导致某些脱贫户因收入大幅度降低导致返贫风险的增加。

在各项扶贫政策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怒江州采取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2019年,怒江州脱贫户中易地扶贫搬迁占比达到53.39%,远高于别的地州市,居全省第一。脱贫攻坚期间,怒江州易地搬迁人口占全州人口的20%、占建档贫困人口近40%。从选址到搬迁入住,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建设了67个集中安置点、安置了近10万人。可见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速度快,规模大,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比较罕见。从搬迁群众的角度来看,他们走出大山,从传统农户转变为城镇居民,在生活生产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就业困难,就业增收难度大;从安置点管理来看,因为搬迁速度快,配套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没有及时完善,存在着短板弱项,再加上搬迁群体社会融入本就存在困难,使得社会治理任务变得更艰巨。若仅考虑脱贫户的居住问题,忽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性思考,返贫风险无疑会增加。

3.2.3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导致返贫

目前,怒江州形成以草果为支柱产业的峡谷特色农业,探索“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的产业模式。但尚存在市场、资金、产业链等配套服务方面的不足,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未完善。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①政策依赖严重,未形成政府与市场有效联动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仍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推动力不足。②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一方面是科技人才下沉至基层产业发展研究人数少、科研经费投入少,另一个方面是由于脱贫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有学历和技能的年轻人大多数会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发展,剩下的传统农户因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不高,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进度慢,造成产业发展受阻。③产业链系统化发展机制不足,当前特色产业仍以简单加工为主,缺乏深度精加工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上种种原因会造成怒江农产品出现缺品牌、缺包装、缺宣传、缺渠道、缺市场等问题。

4 云南省怒江州防返贫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对策

4.1 增强脱贫户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等、靠、要”不良风气。政府要注重脱贫户的精神脱贫,加强脱贫户的思想引导工作,通过横幅、视频、动员大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和乡风建设,去除脱贫户的依赖心理,坚定其致富信心,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怀有“我想返贫”这类思想的脱贫户开展沟通,进行思想工作,将正向激励和批评教育相结合。让思想先进的脱贫户树立榜样,讲述他们是怎样脱贫致富,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使思想落后的脱贫户相信勤劳会让自己拔掉穷根,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实现稳定脱贫,过上有尊严和价值的新生活。还可以设立“比拼小组”,以家庭或者邻里为单位,确定其年度奋斗目标,小组之间互相比拼,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监督,在年度终了时由村委会对其实现程度进行统一考核,最后结果通过宣传栏公示出来,刺激脱贫户的致富决心和主动性,调动其内生动力。

扶贫必扶智,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高脱贫户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对于脱贫户子女教育来说,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育帮扶制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确保全州学生没有一人因贫失学辍学的情况下,全面落实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同时要加大非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向怒江州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比如降低助学贷款申请门槛,延长还款期限,扩大对该区域生源录取名额,设立专门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等,以减轻脱贫户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全州所有学生有学可上,以培养知识体系完备、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为目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其次,对于文化水平低的脱贫户来说,政府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其综合素质。不仅使脱贫户选择在外务工时有傍身技术可言,不被市场淘汰,而且使其选择留在家乡时也可以推动家乡发展,防止脱贫攻坚时期帮扶的技术人员撤出后再次返贫。以往脱贫攻坚时期“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不乏有只为完成上级制定的任务,强制农户参加培训,或者农户只是为了培训补贴而参加,培训流于表面,农户并没有学习到自身切实需要的技术。现在培训模式应以农户需求为主导,转变供求导向,以农户真正掌握技能并能获取收益为目标。从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模式改为农户主导、政府参与的模式,政府应根据农户的需求和实际就业需求,向农户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农户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参加。

4.2 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

根据现有政策,明确返贫监测的对象和标准,建立多途径监测申报制度,强化行业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依托脱贫攻坚时期各级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构建有可靠数据支撑的防返贫系统,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现有的防返贫风险监测指标与之前脱贫攻坚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指标相似,以脱贫攻坚时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各地综合本区域的物价指数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等因素确定监测对象,即以家庭收入、劳动技能等主要指标,加上符合政策的其余救助特征。但对于返贫的理解应从狭义逐渐到广义,若不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监测指标,那么监测对象防返贫群体容易等同于贫困群体,不能对防返贫群体生产生活中潜在风险进行精准研判,而且会忽略一些生理脆弱性群体和生计基础薄弱等边缘群体,他们也暴露在各种返贫风险中,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跳出原有贫困治理思路,不能仅靠经验和政策指导开展防返贫工作,应带有探索性精神,因地制宜地重新构建防返贫监测预警框架。

2)现有建档立卡数据对构建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具有重大价值,可以在充分发掘建档立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行之有效且适合当地防返贫监测预警的工具和方法,但由于怒江州政府科研能力有限,对建档立卡数据挖掘、研究、利用程度不足,且建档立卡数据本身存在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部分指标与返贫风险联系不强或者不成体系等,难以发挥它原本应该发挥的价值。所以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可以考虑与科研机构或者高校合作,中央有关部门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给予相应的帮助。在保障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上,进一步深化对建档立卡数据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微、中、宏观指标,还有月、季、年度指标,以便加强防返贫监测预警工作的时效性和动态性。

4.3 因“策”返贫对策

总体而言,要保持5年过渡期内脱贫政策的稳定、连贯,以“四个不摘”为核心建立政策衔接体系,落实扶贫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注重就业帮扶工作,逐步提高脱贫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他们有能力彻底摆脱返贫风险干扰的情况下,相关帮扶政策再缓慢退出或撤销。

1)加强和完善社会兜底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障和防返贫工作结合。在实施“8+1”社会救助体系基础上,不仅要将建档立卡户中符合救助条件的公民纳入政策保障范围,还应综合考虑因病、因灾等意外因素,加强对无劳动力者、特殊群体、特困群体等的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医保、低保、五保、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统筹各类保障措施,使得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相辅相成,形成强大保障合力,进一步加强帮扶系统,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同时,政府要根据防返贫成效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守住帮扶底线,避免弱化脱贫户的内生动力,出现福利陷阱和悬崖效应。

2)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首先要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建议由各方责任部门共同制定、共同负责。进一步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社区治理、产业就业、社区集体经济等方面不断改善和提升,重中之重在于解决好搬迁群体就业谋生问题,实现脱贫户在新环境中从“稳得住—能致富—好融入—有保障—协同化”不断前进。

3)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民生稳,民心稳,社会稳。在进行就业帮扶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①不仅要加大力度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发展,还要抓住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增强跨地区协作,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否则,随着其他地区的发展,怒江州地区吸引外地产业转移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弱或者产业发展的空间变小。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和农户个人意愿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体能型到技能型的转变。与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进行有效联合培育,提供产业园区等实践平台,提高就业匹配度和就业竞争力。③做好就业意愿的收集和就业渠道的帮扶。针对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外出务工的群体,利用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平台,继续深化劳务合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务工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稳定就业;针对无法外出就业的群体,积极开发当地公益岗位使其就业,办好“扶贫车间”,引导其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4.4 推动特色产业兴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脱贫攻坚以来,怒江州的交通、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还存在短板,特别是铁路、公路建设落后,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怒江州应以发展“十大特色庄园”项目为支撑点,集中财政力量完善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提供坚实的软硬件保障,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精确招商引资,以产业带动就业。

2)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发展绿色经济。怒江州应正确认识“两山”理念,使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将“三江四山”的地形劣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以草果产业为支柱产业,茶叶、蜂蜜、中药材等生态种植业为辅的多元产业发展机制。同时,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探索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产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

3)保障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持续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坚持现代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注意以下几点:①重视科技支撑,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下沉第一线了解实际需求,加大送科技下乡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②重视人才的引进,采取软硬措施使人才“留得住”,不仅要注重外来专业人才的引入,更加重要的是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就业;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当地政府应做好牵头工作,基于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发展空间,指导确定合理产业规模,避免出现产品滞销、雷同、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切实提高产业效益。

4)打造专业电商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宣传工作。除了在各大销售软件上入驻扶贫农产品特销页面,还可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宣传,或者寻求与大主播的合作,利用主播的流量优势销售出产品同时加强了当地的宣传力度,主播也得到了回馈社会的好名声,实现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怒江州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水土保持监测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交通运输部对ETC运行情况进行监测
怒江州生态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怒江州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