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霜 甘雅玲 黄超英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脑部受损疾病, 是由脑血管受阻或破裂引发。疾病发生后, 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言不清、头晕头痛等临床表现, 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 手术治疗效果已逐渐提高[1,2]。但临床调查研究表明[3,4],虽然手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 但术后多数患者会因神经受损而引发程度不一的后遗症, 包括口歪眼斜、语言障碍及半身不遂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术后积极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早期康复训练是以往临床首选的康复治疗方案, 但单一的康复训练效果有限。相关研究表明[5], 针刺治疗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起到缓解效果, 现为探究将其应用于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特对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 例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对其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 例。对照组男50 例, 女50 例;年龄35~75 岁, 平均年龄(52.98±7.34)岁;病程3~11 个月, 平均病程(6.02±1.66)年;合并症:高血压39 例, 冠心病45 例, 糖尿病35 例;卒中类型:出血性35 例, 缺血性65 例。观察组男55 例, 女45 例;年龄35~75 岁, 平均年龄(53.02±7.33)岁;病程3~11 个月, 平均病程(6.11±1.63)年;合并症:高血压42 例, 冠心病49 例, 糖尿病38 例;卒中类型:出血性37 例, 缺血性63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基本流程已上交至院伦理委员会,在其批准下开展。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注:两组对比, P>0.05
组别例数性别卒中类型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男女出血性缺血性对照组1005050356552.98±7.346.02±1.66观察组1005545376353.02±7.336.11±1.63 χ2/t0.5010.0870.0390.387 P 0.4790.7680.9690.699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等综合诊断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②生命体征平稳, 听力理解正常,意识清醒[6]。排除标准:①合并骨关节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者;②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功能受损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性疾病者;④合并脑梗死者;⑤因脑寄生虫、脑肿瘤、脑外伤等疾病造成的神经功能受损者;⑥病情进展期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早期康复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卧床、起床、翻身、坐起、坐站、步行等内容。具体如下:①卧床训练:患者调整为卧床体位, 将枕头放置在患侧肢体下方, 使肘腕背伸、肩关节前伸, 再取一支撑枕放置在患侧大腿及臀部下方, 微屈膝关节, 让足底悬空。如无法达到此效果, 可将小枕头放在膝下支撑;②起床训练:对患者肢体的感觉进行刺激, 降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③翻身训练:头向侧方肩上举至直角, 双上肢进行Bobath 握手伸肘训练。在此过程中, 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完成向前伸肘的运动, 并将躯干用力扭转将其他身体部位进行带动, 完成翻身动作;④坐起训练:患者在卧位的前提下, 用健侧手足对躯干进行推动、支撑, 完成侧屈坐起动作;⑤坐站训练:患者床边端坐位, 双足平放在地面, 分开与肩同宽, 两脚稍后于两膝, Bobath 握手, 抬头, 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躯干前倾, 使重心前移, 双下肢充分负重, 当双肩超过双膝位置时, 臀部离开床面, 伸髋伸膝, 双腿同时用力腰挺直慢慢站起;⑥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上练习步行, 再逐渐向独立步行过渡。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训练, 2 次/d, 每周共训练10 次。持续训练1 个月。
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同对照组, 再给予针刺治疗, 通过补泻兼施法对三阴交穴、委中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十二井穴、手三里穴、太冲穴、昆仑穴、环跳穴、阳陵泉穴、曲池穴、外关穴、大椎穴、肾俞穴、肩髃穴进行针刺。如患者伴有言语不清者, 加用风府穴、哑门穴及廉泉穴;如患者伴有口眼歪斜者, 加用人中穴、地仓穴、颊车穴、风池穴。针刺深度为0.5~1 寸, 得气后留针30 min,1 次/d。持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显效:病残程度0 级, 神经功能评分提高>90%;有效:病残程度0~3 级, 神经功能评分在56%~9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 ①根据NIHSS 进行神经功能评定, 量表包括面瘫、肢体、意识等11 项内容, 量表满分42 分, 分值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比;②根据MMSE 进行认知功能评定, 量表包括记忆力、计算能力、注意力等10 项内容, 量表满分30 分, 分值与认知功能呈正比;③根据FMA 进行运动功能评定, 量表包括腕关节稳定性、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情况等内容, 量表满分100 分, 分值与运动功能呈正比;④根据ADL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量表包括穿衣服、洗澡、喝水等10 项内容,量表满分100 分, 分值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⑤根据SF-36 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量表包括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等内容, 量表满分100 分, 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MMSE、FMA、ADL及SF-36 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NIHSS、MMSE、FMA、ADL 及SF-36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FMA、ADL 及SF-36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MMSE、FMA、ADL 及SF-36 评分对比( x-±s, 分)
祖国医学将脑卒中归于“中风”范围, 以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意识不清等为主要表现, 具有病情变化快、疾病突然等特点[7,8]。该疾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以脑为病灶, 但与肾、脾、肝、心等脏器均密切相关, 在不同条件下, 阴虚、血虚、气虚与瘀、痰、火、风相互影响, 以阴阳失调造成气血瘀滞为主要病机, 气瘀而致络乱[9-11]。疾病发生后, 经络受火热之邪而受阻, 造成气机逆乱, 导致津血异常分布。血瘀滞于脉中而致气无法畅行, 气逆行而致血乱, 故应从血瘀、气虚两项入手, 共治疾病[12-14]。
本研究表明, 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MMSE、FMA、ADL及SF-36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效果显著。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早期康复训练是通过对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卧床、起床、翻身、坐起、坐站、步行等活动, 使患者肢体各项能力得到刺激,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自我照顾能力[15-18]。针刺治疗具有疏通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脑属元神之府, 与机体各大经络、督脉紧密相连, 对督脉腧穴进行针刺可有效改善头部诸症。本研究所选用的针刺穴位中, 大椎穴乃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有益气温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委中穴配阳陵泉穴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合谷穴位于大肠经, 有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的作用;太冲穴有活血化瘀、行气散滞的作用。针刺诸穴, 起到通络化瘀、开窍醒脑的效果。
综上所述, 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