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与科幻迷踪

2023-10-09 17:56王方
先锋 2023年9期
关键词:玉琮金沙科幻

王方

从古蜀时期开始,成都平原就被一股浓郁浪漫的奇幻气质所笼罩。蜀地,在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诞生了一个独特而辉煌的王国——金沙。如今,细看金沙遗址博物馆中那些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物,总会令人生出种种猜测与奇思。

太阳神鸟 光芒旋转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一件,莫过于2001年2月惊艳面世的太阳神鸟金箔,其简练与现代感,远超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它的厚度仅0.2毫米,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技法;图案纹饰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中心镂空,内有十二条弧状芒尖呈环形排列,外层四只正在飞翔的鸟首尾相接,环绕金箔一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也许这图案只有一种解释,空灵的中心象征太阳,弧形芒尖则象征太阳四射的光芒。环绕着太阳飞翔的四鸟,带动太阳转动。”

金箔上果真是太阳与太阳鸟图像吗?王仁湘指出,太阳本体和太阳光芒并非同一事物。“金箔上的太阳之形,设计成了一个旋动的天体。聪明的古蜀人,他们想象太阳是在旋动中升起的。金箔上的太阳,其实是用旋动的炫目的光芒衬托出来的,太阳的本体已经隐去。”

是太阳还是太阳发出的光芒?这个粗看并不显眼的差异,可能隐含着重要的文明密码。那就是古蜀人也许知道:这团光焰万丈、肉眼无法直视的巨大火球,是会旋转的。

太阳的旋转,不仅仅如《山海经》中描述的“金乌负日”一般,随鸟的飞翔东升西落,同时也围绕某一中心点,持续自转。

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是如何发现这个天体秘密的呢?或许也是从更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着眼于外太空的浩瀚星际。古蜀人将其对太阳的崇拜化为无比精妙的神圣象征,与现代科幻作家借助文字表达对宇宙的幻想如出一辙。

蝉纹玉牌 生死复现

虽然最出名的文物是金器,但其实金沙最“富有”的是玉器。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商周时期遗址中,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就是金沙遗址。

从金沙遗址出土的2000多件玉器中,有一件雕刻有神秘图案的玉牌,采用了独特的“减地阳刻”工艺,使线条形成类似浮雕的效果,凸显出这件玉牌的重要性。

这块不足半个巴掌大的玉牌上,刻画了一只有着三对翅膀的昆虫形象。如此特别的造型,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尚属首例。这是古蜀人心目中的神虫,还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老生物?

通过对昆虫身上心形外廓、带对称双卷云纹的图案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与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之上的常见装饰“蝉纹”极其相似。这种蝉纹在商周时期不仅作为主要紋饰存在,并且与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在信仰体系中具有特别意义的纹样共舞。

嘶鸣在每个夏天、随处可见的知了,为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或许因为它们的繁殖方式在古人看来比较“神秘”:蝉的幼虫蛰伏地下,时间可以长达3-7年;夏季来临时,它们仿佛一夜之间便现身枝头,引吭高歌;秋风初起时,便又悄然消失……

这十分符合古人对“死而复生”的想象。因此,自商周至秦汉,用玉雕刻而成的蝉,既是配饰珍玩,也是丧葬礼仪中常用的礼器,正因为古人认为它能为生者避邪,使死者复活。

以幻想中的科技“复活”死者,或延续生命使之跨越千万年光阴,同样是科幻小说的一大主流题材。知名科幻作家宝树在《成都往事》中,便为男女主人公各自设计了“不死”之路,让他们从3000年时间的两端分头出发,在时间的旅途中一次次相遇。

商周铜人 神秘洞穿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馆藏青铜器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小铜人——约10厘米高,不到5厘米宽,和如今挂在挎包上的玩偶差不多大。正面凸起,反面内凹,颇有立体感。

它的造型十分奇特:没有头,肩部以下的胸口正中是一个大圆孔,仿佛被什么掏空了“心脏”。魔幻的“三角裤”造型、“外八字”站姿,激发现代人产生了不少脑洞大开的文创灵感,包括曾在“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中获得银奖、并拿下最佳网络人气奖的金沙萌宠“呜噜噜”。

细看这个小人,两侧肩部和小腿近足部,还各有一个小圆孔。虽然目前其使用功能仍不详,但有很大可能是嵌套在其他器物上作为“附件”存在的。

就如悬疑故事一样,所有缺失的部分都会引发猜测——它的“头”会是什么样子?圆孔是不是一个卡扣,以便把这件不同寻常的“饰品”挂在某个神的身上?它是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师,还是古蜀巫师进行巫术行为时的道具?种种可能,都可以留给人们去想象,或许也可以为科幻创作者带来灵感。

纵览世界各地,几乎所有足够古老的文明都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虽是真假莫辨,仍引人浮想联翩——玛雅王巴卡尔的棺椁上驾驶太空飞船的人像、秘鲁荒原上的“纳斯卡线条”、麦田怪圈、巨石崇拜……从古到今,不乏对“天外来客”的想象。

科幻创作的核心是想象力,人类文明发展的原生动力之一也是想象力。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想象力也如乘上了太阳神鸟的翅膀,越过高山,直抵星辰。

玉琮玉璧 星云无限

今年9月,金沙遗址的两件重要文物——四节玉琮和有领玉牙璧双双入驻博物馆展厅。其中,有领玉牙璧是金沙2007年开馆以来首次在馆内展出,四节玉琮也是近几年首次在金沙露面。

金沙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件玉琮,是目前国内良渚文化以外区域出土玉琮最多的一处,由此可见玉琮在金沙礼制系统中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四节玉琮重约4公斤,颇有分量。玉琮的孔两端大、中间小,推测其还采用了两面对钻的方式。中国古代玉器钻孔,主要是用竹、骨、木、石等管、柱状工具加解玉砂蘸水不断旋转碾磨而成,此法常常会在孔壁留下钻痕。

玉质地温润,硬度可不小。虽然钻孔方式难度极高,这件玉琮的孔壁却异常光洁、平整和圆滑,同时也不见对钻时常易留下的错位痕迹。不知道古蜀工匠是切磋琢磨了多少时日,才成功钻出这样接近完美的圆柱孔洞。

作为重要的礼天之器,玉琮的形制法自古人“天圆地方”的概念。而四边形与圆柱形,作为最基础的几何形态,也常被科幻作家用于构筑他们想象中的“异星元素”——最简洁,也最深刻。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代表作之一《与拉玛相会》中,来自遥远外星系的神秘飞船,外观就是一个完美的圆柱体,内部中空。

试想如果将这件玉琮放大一亿倍,放到太空中缓缓旋转,在某部科幻小说中,那将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一艘超级行星际飞船的外观。

有領玉牙璧在从金沙遗址被发现之前,同类型器物还从未在四川地区出现过,因此显得格外独特,属于金沙牙璧中的“扛鼎之作”。

它体大厚重,表面打磨平滑,同时呈现出金沙玉器的典型特色:沁色丰富——由于长时间埋藏,与土壤、水、化学物质等接触,玉的颜色发生改变,器表呈现出褐、黄、黑等多色斑块,局部还有白化现象。

这自然形成的表面,与哈勃望远镜和韦布望远镜透过千万光年所看到的一朵朵弥散宇宙中的星云,又何其相似。

世间万物 环环相扣

谈到考古与科幻,曾任川大教授的童恩正先生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既是权威资深的考古学者,又是为大众所熟悉的科幻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改编并拍摄成国内首部科幻影片;许多青少年因为他写的《古峡迷雾》,从此对考古产生了兴趣和遐想。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位横跨考古界与科幻界的“超级学者”,其学术与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均诞生于四川,这绝非偶然。

曾有学者专门对童恩正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指出其科幻作品中亦流露出对考古学的深层思考:考古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不能做的事中,考古学家迫切地想知道什么?

童恩正用他笔下的科幻故事回答了这些问题。他将考古学的问题融入虚构的故事中,以想象的方式实现了考古学家在真实的考古工作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和幻想。

考古与科幻,似乎各处于无限延伸的时间两端,却又常常在时空的波动中碰撞出不可思议的火花,一次次验证着——世间万物,环环相扣。

(作者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玉琮金沙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
当远方不再遥远
如果……就……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古代玉琮的鉴定(下)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古代玉琮的鉴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