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思培 范红永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这个新时代,电视媒体必须不断创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共同基因,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会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传播爆款?微电影《花千树》作为一项成功的媒体融合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重要理念,倡导文化自信是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坚定文化自信与创新文化传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文化命题。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5000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所给予的底气,创新文化传承则是数千年文化得以延续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创新。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是我们电视人的重要课题。
《花千树》是武汉广电针对元宵节的时令节点,而策划制作的一部微电影,是“坚定文化自信与创新文化传承”的一次践行。
《花千树》片名取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一语,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90年代,以元宵节舞龙灯的传统习俗为故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孩子在元宵节带着巨大的勇气,独自徒步远行去迎接久未归家的父亲回家团聚的温情故事。该片将龙的精神演绎和现实的情感巧妙结合,把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唤起人们对传统元宵佳节的美好回忆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花千树》开机现场
影片立足湖北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荆楚资源,在武汉都市圈多个县市进行取景拍摄,是对荆楚文化一次有深度的发掘,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
《花千树》以舞龙灯为故事线,但却并没有着多少笔墨,而是设置了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孩子远行接父亲归家,暗线是龙,这是第一个创新之处。龙是中国人的图腾,在很多地方,元宵期间舞龙灯是沿袭千年的传统民俗,带有极强的宗教仪式感。龙时常出现在这个孩子的眼前,如真似幻,神秘而令人畏惧,这是人对未知的真实反应,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必经的心路历程。克服畏惧需要勇气,这种勇气的源头在该片中,就是孩子对父爱的渴求。当孩子接到父亲后,父爱得到了满足,在父爱的保护下,孩子变得勇敢,父子间的对话充满童趣,暗示孩子的畏惧感消失了。一路上五彩的烟花照亮了父子回家的路,烟花绽放的光芒象征着希望,它帮助人们扫清人生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影片最后,元宵夜饭桌上父亲的缺失给了短片更多可以想象的开放空间,这是第二个创新之处。也许父亲并未真的回来,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孩子走到庭院在龙灯前燃放烟花,父亲独自一人在山头遥望火树银花的家,暗示孩子已经克服了恐惧,父爱让他正在成长,而且会一直陪伴他成长。
这是一个关乎父爱、童心、勇气和成长,有着深刻寓意、结构新颖、并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超现实浪漫童话。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巧妙构思无间融合的创新呈现,更容易得到观众的共情和认可,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技术在媒体融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推动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还提升了互动性、个性化体验、跨平台传播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电视人更需要不断关注和紧跟最新的技术趋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并为观众提供更丰富和满意的内容体验。
《花千树》按照完整的制作规范和流程,以电影级标准拍摄、制作。一是建立了包括导演组、制片组、摄影组、灯光组、服装道具组、后期制作组、化妆组、演员组等完整的团队建制;二是将本地拔尖的各岗位人才都招募了进来,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专业标准;三是配备了完备的影视器材,用专业的电影机,采用变形宽银幕镜头拍摄,采用能在野外拍摄夜景的大型吊车和灯光等,以增强影片的画面质感。高标准的制作为影片创造出了符合剧本要求的艺术氛围和影像质感,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为了追求完美影像,制作团队拍摄前在全省进行堪景,希望准确呈现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的质朴面貌。最终团队选择在武汉、孝感等多地取景拍摄。其中,在孝感的取景地主要设在大悟县丰店镇九房沟村,这是一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并保留着传统的元宵节民俗。
为了呈现90年代的乡村风貌,服装道具组煞费苦心,专门定制了90年代流行的服饰,租用了老式的大巴车。为了让演员的妆容更具有乡村气息,导演与化妆师不仅深入当地走访,还参考了大量的老照片。影片很好地利用了各地的自然风光,为了寻找符合剧本要求的一处树林,摄制组在山里足足找了一个星期,又考虑到大型灯光设备的运输、安装、使用等可行性因素,最终选择了孝昌的一片树林。为了营造神秘独特的氛围,摄制组跋山涉水,寻找造型奇特的乌桕树作为背景,让其成为了一种独特意象铺陈在全篇,强化和升华了影片的主题。龙灯是本片最重要的道具,制作团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省各地的龙灯手工艺人,最终选择了更具表现张力的手工龙头,为全篇奠定了既真实又奇幻的基调。而为了寻找摆放龙头的老旧仓库,摄制组几乎走遍了大悟县的各个乡镇。
专业技术的提升和高标准的制作要求,保证了《花千树》成品的质量,这也是电视媒体能在新形势下立足的根本。
“好酒不怕巷子深”,在网络日趋发达的今天,这句话更加具有说服力。媒体融合最核心的、最难的不是平台的聚合,而是内容的生产。没有优质的具有传播属性的内容,再好的平台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拥有优质的内容,那广泛传播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花千树》在策划之初,确定了“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传播策略。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当天,首先在武汉广播电视台视频号“映像武汉”等媒体上线,随后在电视频道播出。影片播出后,社会反响良好,得到了央视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1905电影网”、“湖北日报”、“今日影评Mtalk”、“新浪湖北城市频道”、“凤凰网湖北”等大量媒体转发,并入选了原创视频网站新片场2023年2月剧情短片分类top10。短时间内,全网流量过百万,这是一次坚定文化自信和创新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是武汉广电主动服务和融入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大局,助力乡村振兴和推进武汉都市圈文化交流合作的生动实践,也是优质内容决定传播效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融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微电影《花千树》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和视觉呈现,成功地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微电影的高标准制作和专业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视觉效果,还为影片的叙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仅为优质内容的制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其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多平台的宣发扩大了影片的传播范围,提高了影片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推广,微电影《花千树》在观众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
微电影《花千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融媒体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也可以实现优质内容和网络流量的双赢。同时,高标准制作和专业技术的提升是传统媒体打造优质内容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和创新,适应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用更多优质的内容去满足融媒体时代日益“挑剔”的受众。只有坚守优质内容这一根本,我们才能在媒体传播的战场上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