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新样态:中职语文TRIP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2023-10-08 13:37张军辉李伟硕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中职素养

□ 张军辉 李伟硕

2018年,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提出,取名于主题(Theme)、探索(Research)、跨界(Interdiscipline)、实践(Practice)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灵感来源于“STEAM 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TRIP 课程”[1],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与“STEAM 课程”不同,后者更适合应用于语文学科,以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有计划地设计整合,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符合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符合职业学校课程架构,而更重要的是,“TRIP 课程”的理念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契合度,让我们看到了课程思政开展的新思路。

一、语文TRIP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的契合度

(一)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现阶段,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在同龄中并不占优,而中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开展也方兴未艾。以中职语文为代表的各项学科要突破原有孤立的教学模式,继而形成一种兼顾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并蓄学科素养与生涯发展的教学新样态,成为教学改革的新使命。

“TRIP 课程”的优势在于,其指向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契合了课程思政隐蔽性、依附性、浸润性的要求,较易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这种模式重视学生作为建构者的主动性和教师的辅助建构作用,其“主题”“探索”“跨界”“实践”理念规范了课程思政的依据、程式、手段、评价,淡化了思政的“被灌输感”,强化了思政的效果。

(二)契合《新课标》教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可见,无论是党的方针政策还是新课标的要求,都要求语文教师通过在语文课程中创造性地融入思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

“TRIP 课程”能够消融机械的学科边界,实现语文与思政,与其他课程的跨界、融合、创新,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最大限度提升思政的教学效果与实用性,降低思政教学的“刻意感”与“空泛感”,将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以舒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三)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认为德行之形成主要取决于心灵获得何种观念,而观念的积累和发展要靠教学调节,并认为教学若不进行道德教育,则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无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

因此,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TRIP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习得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品德养成成以及人格的完善,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必须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这种渗透即为课程思政。当前,课程思政工作常存在的问题包括主题的机械生硬、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科的各自为战与成果的学非所用,而“TRIP 课程”对应的“主题”“探索”“跨界”“实践”理念可良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中职语文“TRIP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中职语文“TRIP 课程”的实施,需找好课程融创开发结合点、学生项目学习突破点、评价平衡点,这是课程思政迈向纵深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课程开发结合点:立足思政主题,课程跨界融创

关注课程“跨界”融创,必要聚焦核心素养,即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习得,而这二者显然不是狭义的语文能赋予的,任何的单一学科均无法支撑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融创”并非摒弃分科,而是在充分尊重、重视分科课程的基础上,尝试“融合”“创新”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本文所探索的中职语文“TRIP课程”就是以语文课程为主干课程,以“一核N翼”的形态开展,跨界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劳动和专业课程等,并为课程思政主题设置同向而行的系列课程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课程思政,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注入力量。

课程融创应严格地以既定思政主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绝不能简单地将课程机械叠加,思政主题的系列课程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同向而行的课程设计,形成同频共振的课程群,确保学生能统一、高效地获取知识、技能、思想。

中职语文“TRIP 课程”依学期为单位,在每学期期中考与期末考后设计为期一周的小学期,开展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或引入项目教学,以全时空场景的真实任务,促进学生自主、真实的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与核心素养。

以数字媒体班的教学安排为例,我们做了如下融合创新设计:

表1 中职语文“TRIP课程”全周期教学活动主题一览

表2 “红色语文之微电影”系列课程课表

上述综合教学活动是在教学周内根据“TRIP”实施的综合实践项目,该项目在打通能力的同时,注重课程思政的全程融入、创新融入,力图让课程思政做到“四不”——不孤立、不缺失、不说教、不务虚。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日中,学生通过融通的课程提升了关键能力,修炼了必备品格,其所受的思政教育能做到与各课程有机结合而非牵强附会;在系列课程中关注思政的落实,不让思政缩身一隅,而是拥抱更广阔的课程新天地;不以“填鸭式思政”机械完成任务,而是将其融入日常文化、专业课教学血肉中;关注其与职业教育的创新融合,以思政促进职业教育迈向新台阶。

(二)学生项目学习突破点:提倡探索实践,践行课堂革命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明确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中职语文“TRIP”系列主题课程之下,应还有课内的项目学习,践行“课堂革命”,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场地、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上不断改革突破。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法创新,以构建和谐课堂生态为目的。

课堂革命的当务之急就是革新理念,改变“以教定教”的现状。中职语文“TRIP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应树立学生间民主、平等的话语氛围,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参与兴趣,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霸权,提升学生对思政的认同感,这是项目学习的精髓。

在组织形式上,除了常规的语文课程外,还可以开展“大语文”拓展活动课,安排礼仪、书法课,例如“午间半小时”——走进传统文化习得活动课。重点是做好“三项修炼”课:练好一手钢笔字,诵读一套文化诗集,习得一些文明礼仪。这些课程并不囿于语文课堂的45分钟,而是利用精细化时间管理,灵活布置于大课间、午休、课后、周末等,此外,还可用选修课的形式将“阅读”“传统工艺”课纳入学分管理平台,承袭传统文化。

在教学场地上,笔者尝试把语文课放在虚拟仿真教室、专业实训室、社会实践活动、线上学习空间等。教学课堂中,避免教师主体教学,以学生自主、学生互助、师生互动等方式展开。例如,基于城乡扶贫、建设场景,以语文课为主体,统筹摄影摄像、美术、劳动等课程开发的项目化课程,联合校企合作的数字媒体企业,以服务美丽乡村数字作品为载体重构语文学习任务,在整个任务中,我们的教学空间可以是学校的专业实训室,是校企合作的企业,是服务的乡村田间,这都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同时,也通过“乡村风光赏析、VR 作品创作、文创作品展演”等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将工匠精神、美育素养和家国情怀三个课程思政主体融入教学项目,实现德、智、美协同育人。

“课堂革命”还应注重师资的多元拓展,语文课堂并不是语文教师一站到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来自于学校、企业、社区、机构组织的各类兼职导师,如企业师傅、特长师生、教育义工等均可成为“师”。

“课堂革命”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重构。传统文本可以重整和拓展,让课程思政教学不再囿于课本;数字资源可以开发和引入,让课程思政教学不再囿于纸面;教学场地可以仿真和拓展,让课程思政教学不再囿于教室四壁,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教育技术可以创造和使用,让课程思政教学不再囿于粉笔和黑板。

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从供给侧考虑,也可以换角度关注需求侧。学校搭建的“两号两台一网一报”(学校公众号、班级公众号,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的媒体展示平台,学生事迹、作品和影像得以展示,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思政氛围。定期开展“两周一节”(社团文化周、班级文化周、艺术节)文化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与学校文化“共情”、班级建设与学校文化“共振”,提升班级活动感染力、学生自信力。

(三)学校教学评价平衡点:数据赋能教学,绿色综合评价

“TRIP 课程”涉及学科交叉,其考评办法应有对应执行标准与操作办法,且该标准应是科学、高效、导向积极的。其优势功能主要有:

1.当堂反馈

利用学校教育大数据平台和数字评价系统,实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以语文的四大素养为考察项目的程序,实时向教师反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能根据反馈的情况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对不常被关注的课程思政水平,平台也可以提前设定量化指标,由特色思政增值评价予以实施监控与评价,将理想、信念、意识、情怀等隐性变化以具体量规呈现,更加科学地对学习全程进行跟踪与评价,与教学评价一道成为评判依据。

2.能力跟踪

为了科学地进行“TRIP课程”实践研究,落实教学、课程形态的双转变,最终形成对思政效果有理有据的评价,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全程记录与分析学生学习全过程,绘制学习者的“数据画像”,形成多维多元“绿色”评价。这种“绿色”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的、生机盎然的理想教学生态,也是数字化教学管理手段锚定“立德树人”目标作出的温情关怀。

学生“绿色综合评价”成绩单可由学生成绩评价及思政评价两部分组成,学生通过学业成绩综合评价单,可准确了解自己的多元智能分析、一学期来的成绩变化情况,特别是Z分分析,使学生从起点看发展,准确了解自己在班级及年级所处的位置、成绩进退情况,各科的知识点缺陷及弥补建议,竞赛团队的成绩及参与建议。通过综合素养成绩单,可以看清自己的思政评价,包括道德素养(奖惩情况)、求知欲(图书阅读情况)、公益素养(志愿者服务情况)、心理素养(心理健康情况)、社交素养(交友情况)等。既有鲜明数值,也有值域空间分析,更有明确的意见及建议,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分析等全面了解自我、改进自我,有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3.精准投送

教育大数据平台可以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水平,开展作业自适应推荐,其路径主要包括个性化测评和个性化资源。大数据平台下的个性化资源分发,应是基于为学习者设计的、与其学习进度匹配的个性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包括作业、测评、微课、电子书籍资源等。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提倡“群文阅读”概念,“TRIP课程”基于主题的学习更是如此。例如当在课本中学习《庄子·逍遥游》一篇时,系统可以分析出《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登楼赋》《赤壁赋》在文章主旨上于同一类,故为《逍遥游》学习者推荐《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登楼赋》《赤壁赋》的学习资源,既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语文知识方面更上一层楼。同样,我们还可以根据能力、成绩和兴趣等多元数据进行分组,深度磨合,打通协作。

4.其他功能

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的使用也会推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生涯必备的一些关键能力;为学生、教师、家长、企业提供人才发展画像与建议,促进学生终生学习;提供思政预警。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管理、智慧评价系统与教学的关系是螺旋发展的,精准积极的教学反馈会不断推动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落实,是维持学校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平衡点所在。

三、“TRIP课程”体系下课程思政的新变化

(一)思政主题串联学科,厚植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职语文“TRIP课程”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价值认同、道德修养等主题,结合专业知识,串联各个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在这样的课程群培育下,课程思政的融入渗透不再机械,与学科的关联度有效提升;课程思政不再枯燥粗暴,其在学生心中的认同感得以提升;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耦合性增强,实用性得以提升。总的来说,厚植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自主探索激发兴趣,营造思政认同感

中职语文“TRIP 课程”突出主题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项目化学习,这种“以生为本”理念,区别于教师中心的传统课堂,弱化了教学的预设性,以建构主义的视角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润物无声,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无形习得思政的理论、观念、方法,弱化了“被灌输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思政的认同感。

(三)跨界学习提升素养,培养职业胜任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职业教育虽应重视技能教学,但若只重视单一技能的培养,学生便无法胜任未来社会瞬息万变的职业需求,职业精神和职业胜任力自然无法满足。“TRIP 课程”强调的跨界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培养学习的精神,锻造攻坚克难的气质。

(四)综合实践落实担当,传承强国使命感

新课标33次提到“情境”,强调语文学习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职业生活、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学科认知四种情境,均是综合实践的空间。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情境,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沉浸式情景思政更是培树了学生传承强国的使命感。情景化教育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大学生的个性主动性。情景化教育可以利用角色实现的作用,把整个大学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化为具体形式,学生成为其中的角色。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学生容易获得心理体验,容易被设立的情景所感化,就会产生认同感。通过这些体验,学生还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是学校的一员,是社会的一员,从而意识到自身的使命感,并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中职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