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东 李艳婷 贾强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185所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进行调研,分析当前广西研学旅行在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宣传、研学教师质量、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学旅行的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研学安全保障、政策落实、经费支持、课程设计方面提出建议,并提出促进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关注学生基于实际情境的能力发展、将项目式学习融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等对策。
【关键词】研学实践 教育基(营)地 研学旅行 问题与对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3-0033-06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9〔9〕号),批准成立了一批研学基(营)地来满足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研学旅行需求。摸清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以下简称研学基(营)地)家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策略和优化发展路径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研究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具体情况,我们选取广西区内所有研学基(营)地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自治区相关政府部门公开的数据,此次调查基(营)地共计185个),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自编的《广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线上调查的形式向区内的185个研学基(营)地发放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其余15份因重复填写或信息不全,作无效问卷处理。另外,本研究还辅以访谈、非参与性观察等方法,以期得到更全面、更真实的结果。
本次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学基(营)地的基本信息,包括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类别情况;第二部分是研学基(营)地的课程介绍,从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以及一般课程三个维度对研学基(营)地的课程体系进行概述;第三部分是研学基(营)地的其他情况,包括研学教师、投资金额与研学营收情况;第四部分是研学基(营)地的接待工作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类别情况
从研学旅行活动实验和正式实施后所开展的活动来看,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类别,分别是:自然生态类、优秀传统文化类、国防科工类、革命传统教育类、国情教育类以及营地。如下页表1所示,在六个类别中,占比最高的为自然生态类,其数量为65个,达到了调查总数的38.24%;其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类,占27.65%;再次为国防科工类,占12.35%;然后是革命传统教育类和国情教育类,分别占8.82%和7.65%;占比最低的为营地,其数量为9个,占比为5.29%。这说明,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类别多样化不足,偏重于自然生态类和优秀传统文化类,两者占比达到了65.89%,虽然从数据上看国防科工类占到了12.35%,但细分来看科技创新教育类不足5.00%,非常匮乏。科技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的蓬勃发展。研学基(营)地建设和规划,需有针对性地向科技类和创新型基地倾斜。
(二)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员工人数(全职)与研学教师人数情况
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处实际情境而进行体验性的研究学习,这离不开研学教师的引导。研学教师的角色就是在研学过程中引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研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做出假设,收集信息,进行实验或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对问题进行解释。如果缺乏专业研学教师的指导,研学就容易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因此,了解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全职员工人数,尤其是专业研学教师的人数,结合研学基(营)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在本次调查的170份有效问卷中,基(营)地员工人数和研学教师人数均提取到169个有效数据,其余1个数据标注未知,不纳入统计。笔者对每项数据的缺失值进行处理,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如表2所示)。
在接受调查的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中,全职员工人数最多的研学基(营)地有741人,最少的仅有2人;有99个研学基(营)地全职员工人数在50人及以下,占比58.58%。在接受调查的研学基(营)地中,研学教师人数最多的有139人;有136个研学基(营)地的研学教师人数在20人及以下,占比80.47%(如表2所示)。不同类别、不同接待能力的研学基(营)地,所需要的员工及教师配比是不一样的。在调查中,我们将研学教师和员工的人数总体进行比较,发现研学教师的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都不高。研学教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学课程的质量和研学体验,研学教师配备不足容易使研学基地陷入教学质量低、整体接待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所以,提高基(营)地专业研学教师的占比是有必要的。可以思考通过科技手段,比如电子讲解或者机器人引导等,缩减人工成本,提高研学者的体验满意度。
(三)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研学课程情况
在当前基本学科课程无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情况下,研学旅行的必要性日渐凸显,而好的研学旅行离不开好的课程设计,如何结合当地特色设计兼具教育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课程,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思考。笔者根据研学基(营)地的课程分类,对广西中小学研学基(营)地的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与一般课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核心课程。从调查数据来看,该课程种类较多,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课程数量最多,其次為初中阶段,最后是高中阶段。在课程价格方面,最低价格为免费;最高价格为1 135元/人,研学时长为2天;大多数课程价格在50—100元/人之间。在课时设置方面,最少课时的基(营)地只上一次课,时长40分钟;最多课时的基(营)地,每周一次课,持续一个季度。大多数课程的单次课时为1个小时。
2.重要课程。重要课程的种类和核心课程的种类数量相差不大。但在适合学段则和核心课程不一致,该课程适合对象多为初中生,其次是小学生,最后为高中生。课程价格最低是免费;最高价格为600元/人,研学时长为一天;大多数课程价位为100—200元/人。最短课时为20分钟,最长课时则持续6天。
3.一般课程。一般课程的种类相对于核心课程的种类较少,适用学段多为小学阶段,其次到初中阶段,最后是高中阶段。在一般课程中,大多数课程是免费的,主要为观察类课程;最高价格为698元/人。时长最短为40分钟,最长为2天。
由上述结果可知,首先,核心课程的种类最多,大多研学基(营)地的核心课程种类设置主要以农耕种植类、爱国主义类以及融入当地特色的实践类课程为主。其次,大多数课程价格相对适中,属于可接受范围。再次,由于授课种类不同,课程时长对应不同。同时,据问卷结果及分析发现,一些经营较好的研学基(营)地往往都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例如,农耕种植类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农具,了解农耕常识,学会辩认农作物,亲自动手参与果蔬种植等体验。爱国主义类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带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走访,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学习红色文化,培养爱国精神。以凭祥市友谊关为例,研学基地围绕该红色景点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走访友谊关关楼、法式楼、友谊关广场、左辅山以及“零公里”等地,向学生讲述有关友谊关的历史,着重讲述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等历史故事。
研学基地有融入当地特色的实践类典型课程。譬如,广西天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榔舞,研学基(营)地围绕打榔舞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性研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恭城、柳州三江等油茶文化,一些研学基(营)地围绕打油茶与汉唐茶饮文化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家乡油茶的做法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建立对家乡的自豪感。桂林的研学基(营)地还结合桂林山水和桂林特色桥梁设计了一系列研学课程,如解放桥的结构力学探究、西清桥的数学与物理探究等,让学生了解力学、材料学等科学原理,建立数学思维和设计思维,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相关概念和原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传统文化教育类研学基(营)地也有一些核心课程值得借鉴。例如,某研学基地根据《礼记》的记载进行课程设计,并融入现代元素,通过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开笔礼、成人礼、感恩礼、敬老礼、拜师礼、舞勺礼等,对中小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如何设计出科学、专业、有趣、充满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四)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投资情况与营收情况
研学旅行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我们对广西区内中小学研学基(营)地的投资情况、营收情况进行了调查。在170份有效问卷中,共获得156个基(营)地投资金额的有效数据,其余14个基(营)地数据因不了解或政府出资,不纳入统计中。笔者对每项数据的缺失值做处理并对其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如表3所示)。在参与调查的研学基(营)地中,最高的投资金额为65亿元,最低的投资金额为5.5万元。1亿元及以下投资金额的基(营)地数量最多,共有110个。很多研学基(营)地位于景区内,景区和研学基(营)地的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数据中部分研学基(营)地的投资金额是整个景区的投资金额。
在170份有效问卷中,共获得了159个研学基(营)地营收金额的有效数据,其余10个基(营)地数据未填写,不纳入统计中。研学营收金额最低的为1.2万元,最高的则为1 526.92万元。有51个研学基(营)地是免费的,占比32.07%,免费的研学基(营)地大多为博物馆、科技馆和学校的综合实践基(营)地,均为公益性质,且这部分基(营)地大多为国家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设立的。营收50万元以下的有73个,占比45.91%;营收50万—100万元的17个,占比10.69%;营收100万—150万元和150万—200万元的均为3个,分别占1.89%;营收200万元以上的12个,占比7.55%,这部分基(营)地大部分为自然生态类基(营)地。
研学营收在50万元以上的基(营)地主要位于南宁、玉林和桂林,说明目前广西区内这三个城市的研学基(营)地发展较好;这些基(营)地接待规模大多在5万人以内,且很多都不收门票,只收取专项研学课程费用。这些课程具有实践性、教学性和特色性,基本都配备了专业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的普适性和复购率是研学营收的重要影响因素,研学课程的普适性强且适合多次体验,复购率就高,有助于提高研学营收。
(五)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接待情况
为了从多维度了解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对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接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170份有效问卷中,共提取到169个本市内中小学研学接待情况的有效数据,另外1个数据未填写(如下页图4、图5所示)。由以上数据可知,研学基(营)地的生源大多来自本市中小学,其次是广西区内其他市的中小学。其中,各阶段研学团人数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受之前的新冠疫情影响,很多研学基(营)地还未开始接待学生。
当前,由于小学学业压力较小,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应借此机会开阔孩子的视野,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整体情况与小学类似;高中研学人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家校双方更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孩子的升学考试科目上。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本研究是首次对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現状进行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亟须改进。
(一)存在问题
1.财政扶持模式单一,力度不足。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有稳定的财政投入,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研学旅行主要是“家长付费为主,政府补贴部分、学校补贴一点”的模式,如此一来,想大面积覆盖学生有些困难;另外还存在财政扶持渠道单一、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建设不足、企业和社会投入公益研学事业的渠道不畅等问题。
2.研学教师的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经过专业培训的研学教师相对不足,目前一些研学教师都是导游兼职,或者基(营)地的员工兼职,难以满足科学、专业、规范的研学需求。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研学师资培训,研学教师大多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作支撑,导致目前研学旅行大多浮于表面,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
3.政策落实与宣传不到位。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虽然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但政策落实尚不到位,目前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来推进研学旅行的发展,大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也不了解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4.学校和研学基(营)地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研学教师不了解学校的课程教育,难以保证研学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学校教师对研学基(营)地情况缺乏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在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难以形成学科教学和研学的协同发展。
5.研学旅行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相关评价机制。研学基(营)地的审查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基(营)地单纯以营利为目的。一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没有达标的基(营)地乘虚而入,不仅影响研学质量、扰乱市场秩序,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对研学旅行的了解不够,将研学旅行简单地当成春、秋游等课外活动。部分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缺少监督与职责落实,缺乏安全保障机制,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深入开展。
6.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目前,研学课程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一些研学基(营)地在开发课程时没有考虑研学实践的教育性,只是简单地把一些旅游项目堆积在一起;课程内容也参差不齐,难以达到研学的实际教育意义;研学课程的种类有待丰富,比如,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学课程有待开发。
(二)对策建议
1.安全保障方面。安全是研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有关部门应建立标准的研学基(营)地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对基(营)地的资质审核标准化、规范化。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和研学基(营)地的要求制订统一的安全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在不同研学活动中所需关注的安全事项和安全活动流程,完善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以保障中小学生人身安全,确保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到位。研学基(营)地可以设立户外教育安全服务组织,服务人员可以由在户外研学、急救治疗和撤离以及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员和家长等组成,实时跟踪研学旅行中的实际情况,保障研学者的安全。
2.政策落实方面。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引导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规定研学旅行开展的形式和标准;并对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年级要求、活动原则、活动形式、每学期的活动次数、实施时间、随行教师的职责、学分认定等进行更具体的说明。总体而言,研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考察与探究。在此过程中,随行教师应主动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将课本知识和研学情境相结合;学生应踊跃参与、积极思考,并将研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在校所学知识相连接。
3.经费支持方面。经费不足是研学活动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教育部门、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等可以给予研学专项财政补助;另一方面,研究机构可以建立多元公益经费投入机制,设置官方的企业和社会公益经费渠道。通过政府补贴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使家庭认识研学旅行的意义,引导家长参与并缴纳一定的费用,构建起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投入的多方资助保障制度。
4.课程设计方面。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有关部门可规范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培训。目前大多研学课程都是由各研学基(营)地或机构聘请高校教师或基(营)地研学教师自主研发的,质量良莠不齐。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研学课程研发设计的培训,规范研学课程的管理。针对研学课程的种类方面,可引导设计团队丰富研学课程种类,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社会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研发多种类课程。例如,在国家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可以考虑增加心理健康主题的研学基(营)地或研学内容,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单独设计课程或融入研学课程中。研学课程可以从课前指导、课程实施以及课后总结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课前指导应分为对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研学主题设计,启发学生针对该主题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后总结是课程实施后的延伸与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研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收获进行总结,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5.促进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有关部门应搭建学科教师与研学教师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组织学校和研学基(营)地联合开展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加深对研学旅行的认识,也促使研学教师了解学校的学科教学内容。在研学旅行中,研学教师及其他随行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如组织“跟着课本去旅行”研学活动,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游记散文或地理教材中的典型地貌和文化遗产知识,历史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化学、生物学课堂上的科学原理等,都融入研学旅行活动任务中,让学生有机会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当今世界的各种现象,解答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研学旅行还能够“反哺”学科学习,调动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
6.关注学生基于实际情境的能力发展。研学基(营)地、研学教师以及学校在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基于实际情境的能力发展。研学基础能力主要包含地理专业技能(定向运动、测绘和测量距离)、观测技能(田野观察和数据收集)等。高年级学生在考核中可以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能力发展应该贯穿研学活动的全过程,研学教师和随行教师可基于研学场域的特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具来发挥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以保证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7.将项目式学习融入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帮助学生实现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主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非常规且富有挑战的问题,或者完成一项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且富有挑战的任务,从而习得新知识、可迁移的技能、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研学活动具有开放性等特点,项目式学习可以很好地与研学活动进行结合,给研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模式支持,促进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开展。
参考文献
[1]和学新.从规范教学秩序到构建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机制: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变革70年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
[2]张帅,程东亚.研学旅行的特征、价值与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
[3]宋世云,刘晓宇.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法:以北京市海淀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7).
[4]赵晓霞.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5]王红,桑琳洁,张萌.研学旅行导师专业化发展机制:来自美国微认证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4).
[6]许芳杰.中小学研学旅行: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
[7]李子涵,孙芙蓉,邓纯考.新加坡中小学研学旅行: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及保障体系[J].外国教育研究,2020(11).
[8]邱涛.研学旅行失衡的表现、成因及矫正[J].教学与管理,2020(10).
[9]余吕明.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与保障机制研究:以宁波市M学校的实践为个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
[10]吳颖惠,宋世云,刘晓宇.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21(3).
[11]董艳,和静宇,王晶.项目式学习:突破研学旅行困境之剑[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
[12]杨晓.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