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芳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福建 厦门 361003)
剖宫产手术属于人工分娩方式,其可以大幅降低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且在高危孕妇分娩时也能起到有效的辅助,进而确保母婴双方的生命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剖宫产本质上与外科手术一致,属于有创性操作技术,加之其特殊性,必须选择大切口才能确保胎儿被顺利取出,也导致术后疼痛感明显,且手术应激反应还会导致血压、心率、心理等波动异常,也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术后切口愈合的速度、感染等成为了影响剖宫产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1]。我国当前正面临剖宫产率缓慢增加的环境,这也为了控制术后并发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2]。为有效提升剖宫产后切口的愈合速度,需要在手术期间开展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此控制切口感染的风险,并尽量缓解血气指标的波动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3]。本次研究针对2022年1~12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简述手术室护理的实施过程与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案随机编号抽取结果进行分组,对照组产妇共50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2.19±2.01)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12±0.55)周。入院时体质量52~85 kg,平均体质量(70.23±2.92)kg,其中初产妇35例,经产妇15例。观察组产妇共5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25±2.0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40.21±0.57)周。入院时体质量53~86 kg,平均体质量(70.31±2.95)kg,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16例。
1.1.1 纳入标准:①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②均为单胎妊娠。③同意参与配合此次研究。
1.1.2 排除标准:①多胎妊娠。②合并血凝障碍。③沟通障碍。④抵触参与研究。针对两组产妇一般资料信息予以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P>0.05),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对产妇心率、血压及胎儿胎心等指标予以监测,告知其剖宫产的基本流程,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事项,术后鼓励产妇及早下床,叮嘱其每日保持合理饮食,解答产妇提出的相关问题等。给予观察组产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术前护理方法。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为孕妇介绍剖宫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术式目的、手术流程、剖宫产优势、注意事项等,以便孕妇与家属能够大致了解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避免过度紧张或担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孕妇参观手术室的环境,为其介绍各类器械的具体使用方法,详细说明手术的相关禁忌;如条件不允许参观手术室,则可以在病床上模拟产床的流程,配合宣教图片、视频等进行介绍,以加深孕妇的认知。对存在体检进入产程的孕妇需重点监看,包括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等,检查其血液指标变化,确定宫口开放程度,达到剖宫产要求后立即转移至手术室生产。根据孕妇高危风险情况选择优先度,以合并高脂血症孕妇为最优先级,需提前告知,以便其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强化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每台剖宫产术开始前30 min开启层流设备,以清洁手术室内空气。并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 ℃,需根据季节、孕妇主观要求进行灵活调整,范围控制在±2 ℃间,空气湿度则需控制在60%左右。进入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均需严格遵照院内无菌操作标准清洁双手、佩戴卫生帽、穿着手术服等。要求在手术进行期间,严格限制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频率,外来人员进入前必须严格消毒;手术室内人员外出后返回时也需开展消毒,避免将外界病原体带入手术室环境内部。
第三,麻醉护理。剖宫术前需行硬膜外麻醉,需提前告知孕妇操作流程,并在麻醉过程中由助产士全程陪同,期间进行语言交流,给予鼓励的同时分散其注意力。待麻醉生效后,告知孕妇需经尿路插管,说明该操作目的在于控制对盆腔产生的不良刺激。
第四,保温护理。在孕妇进入手术室后需做好保温护理,将非手术区域的裸露部位处覆盖保温毯,可选择充气式、电热式等多种类型,温度需控制在36~40 ℃,以增加舒适感。针对肩颈部、四肢下皮肤也需做好保暖,可使用热水袋,保温的同时给予充分的支撑,内部填充热水温度需控制在50 ℃左右,填充1/3即可。在热水袋使用时切忌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可在中间放置软质毛巾等阻隔,降低烫伤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剖宫产中所需输注的药物、血液等均需预先加热,温度均不可超过37 ℃,以避免破坏血液、药液中的物质。宫腔冲洗液则可加热到40 ℃左右,可参考宫腔内温度灵活调整。在剖宫产进行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使用热生理盐水浸泡纱布,以此覆盖裸露在外的脏器、皮下组织等,以减少体液的流失,保证局部组织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同时需严密监测孕妇的体温变化,对其鼻咽部、直肠、鼓膜、皮肤等温度给予快速测量,记录其波动趋势,需在剖宫产术中将温度适中维持在36~37 ℃间,如发现温度下降的趋势,需立即告知主刀医师,按照医嘱提供相应的药物干预。
第五,加强术中配合护理。护理人员需积极配合医师的各项操作,传递手术器械时要做到规范、快速,以减少剖宫产的整体时间。巡回护理人员则需根据手术进展、孕妇状态等客观情况,对血液、药液等输注速度给予调整,以保证其生理指标的稳定性。观察导尿管内引流的尿液性状,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尿液颜色、出血量等,以便判断剖宫产是否影响泌尿系统状态。护理人员全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完成剖宫产后需检查宫腔内是否存在遗留物(纱布、棉签等),待确认无误后方可告知医师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评估。通过SAS量表进行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焦虑心态变化评估,总分设定为100分,其中50分为临界值,超过50分表示出现焦虑情绪,随着评分的提升,焦虑程度越严重。借助SDS量表进行两组产妇护理前后抑郁心态评估,总分同样设定为100分,其中53分为临界值,评分与抑郁严重程度同样呈正相关。②舒适性评估。向产妇发放院内自主拟定的舒适度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内容包括:生理舒适性、心理舒适性、环境舒适性、护理操作舒适性。各个分项内容0~25分,评分越高,对应分项内容的舒适性越佳。③应激指标监测。对两组产妇术前、护理干预后应激指标予以监测,包括心率、收缩压、舒张压。④切口愈合效果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划分甲级(切口基本愈合,未见红肿、渗出液、渗血等问题)、乙级(切口愈合质量一般,可见切口红肿情况,但无渗出液、渗血问题)、丙级(切口存在严重渗血或化脓情况)3种情况。⑤并发症观察。观察两组产妇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具体表现,对比总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8.0作为此次诊断研究所得数据分析采用的统计学系统。用[n(%)]作为计数资料结果记录的格式,行χ2检验;用()作为计量资料结果记录的格式,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估 观察组剖宫产产妇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后,不良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估(分,)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估(分,)
2.2 两组舒适度评估 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舒适度评估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舒适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舒适度评估(分,)
表2 两组舒适度评估(分,)
2.3 两组应激指标监测 两组产妇术前心率、血压测定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指标均出现波动,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后心率、血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应激指标监测()
表3 两组应激指标监测()
2.4 两组切口愈合效果评估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甲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切口愈合效果评估[n(%)]
2.5 两组并发症观察 观察组产妇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观察[n(%)]
剖宫产手术在应对高危妊娠群体时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其能够有效降低分娩的风险性,确保胎儿的健康,也可避免产妇在分娩中出现的多种风险[4-5]。但剖宫产术和外科手术的本质均为有创技术,且受到其客观条件的影响,必须选择创口较大的方式,使得术后的应激反应较为明显,手术切口的恢复速度较慢,且并发症率相对较高,尤其是产褥期的切口感染、宫腔内出血、疼痛等对产妇的影响均相对较大[6-7]。临床大数据统计显示,剖宫产实施后如发生产后出血症状,则出血量为自然分娩的2倍左右,其不仅会导致大量血液流失,还会使部分免疫蛋白、免疫细胞随血液流失出体外,使得一定时间内产妇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增高了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8-9]。
为有效降低剖宫产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提升切口的愈合速度,就需要在剖宫产过程中开展科学的手术室护理干预[10-11]。在术前需做好孕妇和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为其说明选择剖宫产的具体优势和实施方案,帮助其做好心理建设,以避免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对剖宫产进程造成影响。术中需做好环境护理、保温护理、麻醉护理等操作,减少低体温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并严密配合主刀医师的工作,快速、准确地传递各类医疗器械,缩短手术时间,以控制应激反应的程度[12-13]。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说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剖宫产后切口的愈合效果。同时观察组产妇术后并发症率仅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且观察组干预后SAS、SDS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手术室护理不仅可以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还能够使术中应激指标更趋于稳定,而这些均有利于其术后的恢复速度[14-15]。
总之,针对剖宫产手术患者通过开展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产妇不良心态,提高切口愈合效果,减少并发症问题,值得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