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闽
(永安市立医院检验科,福建 永安 366000)
肝癌(HCC)是我国最常见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HCC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HCC,其中肝细胞癌占比85.00%~90.00%及以上[1]。发展中国家HCC的发病率高出西方国家HCC发病率的2~3倍,而我国HCC发病率高居全球首位,病死率高居全球第3位[2]。由于早期HCC通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当患者察觉身体明显不适时,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3]。相关报道显示,晚期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1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临床上对于HCC的诊疗也逐渐取得了进展,但在整体预后方面仍然达不到患者想要的效果。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主要在肝脏进行合成,当肝功能受到损伤后其水平会产生相应的变化[5]。甲胎蛋白(AFP)作为肿瘤的标志物,在HCC患者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6]。因此,本研究探讨PIVKA-Ⅱ、AFP在中晚期HCC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进一步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分组,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中晚期HCC组,95例良性肝脏疾病患者分为良性肝病组,同时间段至医院体检的100名健康人员分为健康组;同时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存活)213例、预后不良组(死亡)87例。中晚期HCC组(n=300):男158例,女142例;年龄35~80(65.36±3.01)岁。良性肝病组(n=95):男50例,女45例;年龄36~79(65.41±2.99)岁;健康组(n=100):男52例,女48例;年龄35~78(65.39±3.02)岁;预后良好组(n=213):男109例,女104例;年龄35~79(65.36±2.99)岁;预后不良组(n=87):男45例,女42例;年龄36~80(65.39±3.01)岁。据统计学分析,各组中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中[7]关于中晚期肝癌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预计生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者。④近期2个月内未接受放化疗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肿瘤者。②处于妊娠期的妇女。③合并严重血液系统或免疫功能障碍疾病者。④合并严重认知或精神障碍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①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既往病史、手术史等。②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血标本结果以及预后情况。③出院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发生预后不良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 血清PIVKA-Ⅱ、AFP水平 采集所有受试者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中佳低速离心机(型号:SC-04)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后取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全自动电泳荧光免疫分析仪(uTASWako i30)检测血清PIVKA-Ⅱ、AFP水平。
1.3.2 预后不良结局 从入组开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2年,观察记录预后不良(死亡)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性分布计数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建立ROC曲线分析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诊断中晚期HCC及预测预后不良事件的价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IVKA-Ⅱ、AFP水平 中晚期HCC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均较良性肝病组及健康组高(P<0.05),良性肝病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IVKA-Ⅱ、AFP水平[M(P25,P75)]
2.2 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中晚期HCC的诊断价值 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AFP水平联合诊断中晚期HCC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93.3%、82.6%、0.851,均高于单个指标的诊断效能(P<0.05)。见表2、图1。
图1 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中晚期HCC的ROC曲线
表2 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中晚期HCC的诊断价值
2.3 比较两组预后情况血清PIVKA-Ⅱ、AFP水平 预后不良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预后情况血清PIVKA-Ⅱ、AFP水平()
表3 比较两组预后情况血清PIVKA-Ⅱ、AFP水平()
2.4 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预后不良情况的预测价值 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AFP水平联合诊断预后不良情况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9.7%、93.4%、0.927,均高于单个指标的诊断价值(P<0.05)。见表4、图2。
图2 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预后不良情况的ROC曲线
表4 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预后不良情况的预测价值
临床上常通过手术治疗HCC,然而早期HCC症状不明显,且在诊断方面有待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8]。及时有效的诊断HCC,可以快速高效制订治疗方案、提升预后效果。临床上将影像学作为诊断HCC的首要方法,CT、超声、磁共振等检查对诊断HCC的分期及分型有一定的作用[9],但当HCC的影像学特征不明显时,实验室血清肿瘤标志物便成为辅助诊断的重要方法,其中AFP在肿瘤中通常呈现高表达的状态,与HCC患者病情发展和疾病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单一指标对检测HCC的敏感性较低[10]。而血清PIVKA-Ⅱ是凝血酶原的前身,细胞异常合成凝血酶原便会导致缺乏维生素K,增加合成PIVKA-Ⅱ,与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1]。因此,进一步探索血清PIVKA-Ⅱ、AFP水平在中晚期HCC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针对中晚期HCC组、良性肝病组患者及健康组人群的血清PIVKA-Ⅱ、AF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晚期HCC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均较良性肝病组及健康组高,良性肝病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说明血清PIVKA-Ⅱ、AFP在中晚期HCC患者中呈现出高表达水平,且良性肝病患者的血清PIVKA-Ⅱ、AFP水平高于健康人。同时,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AFP联合诊断中晚期HCC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93.3%、82.6%、0.851,均高于单个指标的诊断效能,说明血清PIVKA-Ⅱ、AFP二者联合对中晚期HCC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血清PIVKA-Ⅱ主要来源于肝脏,是一种不具备活性的凝血酶原,在正常人的机体内凝血酶原在肝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中合成,10个谷氨酸残基存在于凝血酶N-末端,其在辅酶维生素K和γ-谷氨酰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完全转化为γ-羧基谷氨酸,与钙结合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原,当没有完全转化时就会形成脱γ-羧基凝血酶原,即为异常的凝血酶原[12]。H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由于维生素K代谢紊乱,导致其含量降低,从而造成谷氨酸残基不能完全转化为γ-羧基谷氨酸与钙正常结合形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原,从而导致血清PIVKA-Ⅱ水平升高[13]。同时,肝癌的癌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AFP并将其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AFP持续性、明显升高[14]。因此,在中晚期HCC患者中血清PIVKA-Ⅱ、AFP水平呈现出高表达状态,且对诊断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对于预后方面,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说明预后不良患者的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预后良好患者高。同时,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AFP水平联合诊断中晚期HCC患者预后不良情况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9.7%、93.4%、0.927,均高于单个指标的诊断价值,说明血清PIVKA-Ⅱ、AFP水平对中晚期HCC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个指标诊断效能。推测其原因是AFP是一种在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可以调节免疫抑制、生长因子表达、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等,与HCC患者疾病发展及病理体征密切相关,但其单独检测HCC的敏感度不高,可能是AFP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在机体内不稳定,从而导致敏感度较低[15]。此外,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对机体进行侵袭,严重影响凝血功能造成异常凝血酶表达,其中血清PIVKA-Ⅱ作为异常凝血功能合成的物质,在HCC患者中呈现较高表达,不断促进患者疾病的发展及恶化,最终造成不良预后结局[16-17]。因此,血清PIVKA-Ⅱ、AFP对中晚期HCC患者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PIVKA-Ⅱ、AFP在中晚期HCC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对诊断中晚期HCC及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具有一定的价值,进一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