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邹夏慧
(南昌市第三医院 1感染性疾病科,江西 南昌 330025;2消化科)
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病毒性感染腹泻逐渐成为感染性腹泻治疗难题〔1〕。病毒性感染腹泻为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肠道传染性疾病,病毒经由消化道播散,患者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及稀便或者排水样便等相关症状,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多种器官功能异常〔2,3〕。研究显示,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多种器官均可检出病毒,导致器官功能异常,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淋巴途径、病毒血症、非结构蛋白促进干扰素调节因子3降解等途径所致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破坏,最终诱使病毒在肠道外播散并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有关〔4〕。因此,评估病毒感染性腹泻器官功能损伤,对于病毒感染性腹泻治疗及预防意义重大。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虽然病程相对较短,且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每年全世界存在腹泻患者超过20亿,患病群体相对较大,不仅影响患者生命健康,还会增加社会负担〔5〕。轮状病毒由粪口方式传播,接触污染源物品、手及物体表面可传播,传播途径相对较广〔6〕,分析其感染率及临床特征对于了解其感染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究老年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学特点及血清胱抑素(Cys)C、白细胞介素(IL)-6、心肌酶谱变化,为病毒感染性腹泻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63例老年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及同期医院收治5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中轻型、中型及重型分别为32、19与12例。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病情参照相关诊断标准〔7〕诊断;②年龄≥60岁;③精神意识正常,同意参与可以配合研究中各项检查,对研究中所有操作知情;④操作均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中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经接受抗感染治疗;②重要脏器存在严重功能异常;③营养不良或者其他原因所致腹泻;④存在消化道肿瘤或者营养不良;⑤伴其他类型感染;⑥免疫功能异常或者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研究组年龄60~78岁,对照组年龄60~80岁。两组各项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资料比较〔n(%)〕
1.2患者资料收集 ①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②其他资料:发病前3 d外出就餐、发病前3 d接触呕吐或腹泻者、饮水水源为市政水、喜食海鲜、喜食生食、饲养宠物、饭前洗手等。
1.3血清指标测定 两组入组后收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处理后留存上清液测定患者血清CysC、IL-6、心肌酶谱: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CysC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盒购自法国Orion公司,具体测定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IL-6、LDH、CK、CKM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测定,试剂盒均购自泉州市睿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测定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在西门子8090型号生化仪上测定。
1.4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感染率及临床特征 收集研究组粪便后添加磷酸缓冲液(pH7.2),混匀后应用涡旋震荡仪震荡,离心后获得粪便悬液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轮状病毒感染率,具体测定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购自北京新兴使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同时收集发病季节、腹泻症状、便常规、器官受累等相关资料以分析临床特征。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谱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对重型病毒性感染腹泻评估价值;分析患者病毒感染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组感染病毒类型。研究组病情严重程度〔7〕分组:轻型为持续时间短解稀便,频率为2~3次/d;重型为出现大量水样腹泻,频率达至30次/d,同时存在里急后重、发热及腹部不适等症状;中型介于轻型与重型腹泻之间。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两组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多组差异比较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谱对重型病毒性感染腹泻评估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患者病毒感染性腹泻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1病毒性感染腹泻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研究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饮水水源及是否为市政水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病前3 d外出就餐、发病前3 d接触呕吐或腹泻、喜食海鲜、喜食生食、饲养宠物、饭前洗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清CysC、IL-6、LDH、CK、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及不同病情分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2.3不同病情分组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CysC、IL-6、LDH、CK、CKMB水平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血清CysC、IL-6、心肌酶谱对重型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评估价值 血清CysC、IL-6、心肌酶谱评估重型病毒性感染腹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6,其中CK诊断效能最高,见表3、图1。
图1 血清CysC、IL-6及心肌酶谱水平对重型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评估价值ROC曲线
表3 血清Cys C、IL-6及心肌酶谱水平对重型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评估价值
2.5病毒性感染腹泻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病前3 d外出就餐、发病前3 d接触呕吐或腹泻者、喜食海鲜是病毒性感染腹泻危险因素(OR>1,P<0.05),饭前洗手是病毒性感染腹泻保护因素(OR<1,P<0.05),喜食生食与饲养宠物不是病毒性感染腹泻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病毒性感染腹泻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6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感染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发病季节主要存在于秋冬季,便常规结果显示形状主要为软状,其中存在红细胞与白细胞。轮状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9例(14.29%),粪便轮状抗原阳性与阴性患者年龄、性别、症状(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便常规(脂肪球、隐血试验)、累计器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轮状抗原阳性与阴性患者发病季节、每日腹泻10次以上、便常规(粪便性状、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感染率级临床特征〔n(%)〕
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脱水造成机体循环障碍,进而诱发组织血氧缺乏、机体自由基聚集,过多氧自由基造成脂质氧化反应进一步增强,进而导致机体血供丰富的脏器如肾脏、心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8,9〕。CysC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由有核细胞形成后释放进入血液,其在血液中水平恒定,由肾小球滤过后可以被肾小管上皮吸收分解,CysC被分解后不能被肾小管分泌,不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CysC是反映机体肾功能损伤灵敏性指标〔10〕。本研究结果认为,腹泻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中毒、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导致机体出现血氧缺乏,造成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诱使肾功能损伤,诱发机体CysC排泄出现障碍,使血液中CysC水平上升〔11〕。另有研究认为病毒性腹泻患者较易出现心肌损伤,其发生机制主要为病毒感染后导致机体炎症反应激活,释放IL-6等炎症因子,进而造成心肌细胞损伤〔12〕。本研究显示,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激烈,存在心肌损伤,且患者腹泻病情越严重,心肌损伤越严重。关于轮状病毒腹泻引起的心肌损伤途径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及酸中毒等引起患者循环血量不足,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进而诱发心肌组织血氧缺乏,诱使心肌损伤〔13〕。本研究显示,各指标与患者腹泻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病毒感染性腹泻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损伤,因此明确病毒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有助于针对性科学制定预防措施,减少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生〔14〕。外出就餐可能会接触污染食,导致患者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生风险增加,这与本研究中病毒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一致。段胜钢等〔15〕研究显示流动摊点或者非正规餐饮店就餐是急性胃肠炎发生危险因素,该研究认为流动摊点或者非正规餐饮店食品卫生情况不佳,食品加工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病毒不能被有效去除、杀灭,增加急性胃肠炎发生风险。另有研究发现摊贩排档等卫生条件不佳位置就餐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生风险比在家中就餐高5倍,外出就餐会增加患者感染性腹泻发生风险〔16〕。病毒可以经由呕吐或者腹泻患者排泄物或者呕吐物形成气溶胶进行传播,由于感染剂量较低,通常10个病毒感染即可导致感染发生〔17〕,因此发病前3 d接触呕吐或者腹泻患者为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生危险因素。海鲜中较易存在各种细菌或者病毒,若是食用未煮熟的海鲜或者生鲜,患者发生病毒感染性腹泻风险增加〔18〕,这与本研究中相关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饭前洗手会降低病毒感染腹泻发生风险,提示养成勤洗手习惯有助于切断病毒感染性腹泻传播,是降低病毒感染性腹泻重要手段之一。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含有无包膜三层衣壳结构,病毒感染为多步骤及受体参与过程〔19,20〕。本研究中轮状抗原阳性率与相关研究中成年人轮状病毒阳性率相近〔21〕。李继珊等〔22〕研究显示轮状病毒阳性与阴性患者腹泻次数超过10次、腹痛等症状、便常规中存在红细胞及白细胞有统计学意义,也显示临床症状可能与患者轮状病毒感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