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俊,刘 宇,刘 波,叶江红,郭 佳,李 筠,蒋辉霞
(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66)
自新冠爆发以来,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药和处方中所涉及中药材常用品种53种,重点品种20种[1]。川芎在新冠治疗、中医药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川芎在“川药”种植中呈现出大户规模化趋势[2],但面临着机械化生产水平低下的困局,田间管理方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生产种植标准,适宜的农机装备仍处于研发试验阶段,未完全示范推广。本文基于SWOT-PEST分析方法[3-7]对后疫情时代下川芎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川芎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推动川芎产业加速发展。
川芎是四川道地中药材,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产量占全国90%以上,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周边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等地区。2022年川芎行情利好,芎农种植积极性增加,川芎种植面积增加20%,达到1×104hm2,预计2023年川芎的产量将达到35000t。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川芎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对搭建川芎产业标准化体系、开展标准化种植、提升川芎品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助力川芎产业从“量”到“质”的跃升。
目前,全国中药材整体机械化水平为16.87%[8],川芎生产机械化水平远没有达到该水平,发展严重滞后。川芎主要种植区基本符合机械化作业要求,但仅在少数生产环节实现了部分机械化。栽种方面,川芎扦插机能够一次性实现扦插、覆土功能,但作业精度、效率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未全面推广应用[9]。收获方面,西华大学廖敏教授团队针对杀秧损伤严重、留茬高,收获时土壤破碎与分离能力弱、易堵塞、收获质量和效果差等问题,集成创新研制了一种川芎收获机[10],能高效完成杀秧作业,顺利实现川芎-土壤混合物的输送以及粘重土壤的破碎分离,打破了川芎收获主要依靠人工的局面,填补了川芎机械化收获的空白。
SWOT分析是基于目标对象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分析目标对象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S)、劣势(Weaknesses,W),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O)与挑战(Threats,T)。PEST分析是基于目标对象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方法,分析政治(Politics,P)、经济(Economy,E)、社会(Society,S)和技术(Technology,T)对目标对象的影响。文章联合建立川芎产业机械化发展SWOT-PEST分析模型,分析川芎产业机械化发展内部的优劣形势,开展机遇与挑战在外部宏观环境中的PEST分析,提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2.1.1 政治优势 “川药”产业作为四川7个优先发展的千亿级产业之一,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纳入了现代农业“10+3”产业总体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机械化的应用,印发了《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川药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2019-2022 年)》等一系列文件,要打造川芎等24个中药材品种,打通制约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的关键瓶颈,促进道地“川药”的发展。彭州、什邡两地积极谋划川芎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的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已被纳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大骨干支撑项目,入选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项目。都江堰印发了《都江堰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建设川芎规模供给基地,鼓励组建产业联合实体,延伸产品价值链条。眉山印发了《眉山市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着力推进川芎等特色优势药材基地产业化发展。从省上到地方政府对川芎的发展非常重视,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利于鼓励和保障川芎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
表1 川芎产业机械化SWOT-PEST分析模型矩阵
2.1.2 经济优势 随着政策利好导向以及市场需求,川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价格与产值齐升,实现年产值8.2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净利润达到2000元/667m2。根据商务部最新发布的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川芎出口量到4603t,创汇收入1772万美元。总体来看,川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作物,经济价值可观、效益显著。
2.1.3 社会优势 川芎是四川道地中药材,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以及邛崃等地区。成都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快捷的交通、适宜的气候,加上结构良好的土壤、充沛的雨量、良好的农田排水性能,便利的灌溉设施,适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川芎与水稻的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双收”,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多收一季川芎,提升了种田效益;该模式下,省去了水稻秸秆焚烧处理的麻烦,减少了空气污染,加上川芎附属物就地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肥效,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2.1.4 技术优势 在成德眉资同城化背景下,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了中医药行业“全链发展”“三产联动”,创新了以川芎为鲜明特色的“中药+”应用场景,形成了“区域共通、产业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园区共营”的跨区域发展格局。相继发布的一系列川芎生产标准,DB51/T 2759-2021《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川芎》、DB51/T 2709-2020《川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51/T 2669-2019《川产道地药材种子种苗分级 川芎》等,有力推动川芎种植的规范化,这种基础技术优势,有利于机械化的发展。
2.2.1 政治劣势 从省上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出台了支持川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四川省川芎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川芎整体发展做出的阐述较多,对于从微观层面如何推动川芎产业机械化的发展来实现川芎产业兴旺的政策相对较少。政府在统筹推进的过程中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产品质量混杂、参差不齐,无法建立稳定、优秀的川芎品牌形象,对公共品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没有专门针对川芎机械化发展而建立的相关评价体系,无法持续监测川芎机械化发展动态。
2.2.2 经济劣势 川芎种植的基础设施仍较差,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弱。面对持续干旱,川芎幼苗叶片萎缩,易受灼烧枯死,川芎产量和品质势必下降。在狂风暴雨、持续高温天气时,苓种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受灾严重,必然导致川芎种植成本的增加。在川芎种植过程中,耕、种、管、收环节均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费用在种植成本中占比高达37%,这也是生产上导致川芎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综上,川芎价格易受苓种价格、川芎产量、雇佣人工的难易程度的影响而大幅度波动,芎农收入起伏较大,种植积极性也必将受到较大影响。
2.2.3 社会劣势 川芎产业规模总体较小,种植仍以小户为主,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发展极不协调,工业化水平较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强,致使川芎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度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果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差。
2.2.4 技术劣势 川芎产业机械化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产业机械化发展的引领作用与产业发展对机械化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高层次研究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较为缺乏,高素质农机手队伍缺失,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稍弱,特别缺少耕种管收环节中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的运用。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不够,川芎宜机化品种改良和机械化作业环境的宜机化改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3.1 政治机遇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药材的发展,相继制定了各种促进中药材发展的相关政策。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加工技术创新,推进加工装备创制,为中药材加工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管理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一带一路”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战略在川叠加交汇,为川药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2.3.2 经济机遇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中医药在抗击疫情充分展示了疗效与价值,对夺取疫情的有效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产业将迎来全球认可度提高、产业发展空间增大、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显著,势必提高药农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发展川芎机械化生产,采取“以机代人”的方式,以收获环节为例,人工成本大约为9000元/hm2,采用机械化的方式成本约3000元/hm2,将节约成本6000元/hm2。按照川芎种植面积1×104hm2计算,则可节约6000万元。这些有利的发展机遇将会促进川芎机械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3.3 社会机遇 中医药一贯坚持守正创新、传承精华,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取得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在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临床价值作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为中医药行业在国内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中药产品在驰援国外疫情防控中,依靠良好的早期干预效果以及低廉价格,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和广泛欢迎。国际社会环境的转变有利于国内更加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也为中医药文化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2.3.4 技术机遇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技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良”融合为引领,积极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等“宜机化”建设,推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为中药材机械高效作业创造条件。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印发了《关于推介蔬菜中药材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的通知》,向全国推荐12个中药材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为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解决方案。
2.4.1 政治挑战 在《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中把彭州市、都江堰市、什邡市、彭山区列为川芎种植重点县,全产业链开发川芎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机械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开展种植加工机械的研发,鼓励种植生产企业自主或联合研发、试制川芎耕种管收的机械化装备。但川芎种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不出众,丹参、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规模高于川芎,省域内其他地区中药材机械化发展的“冲击”对川芎机械化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加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要保障粮食安全,防止耕地非粮化,必将对川芎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4.2 经济挑战 一株川芎从栽种到收获,成为川芎干品,单纯依赖中药材市场上的粗放经营模式,川芎产业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缺乏优质衍生产品。当前,川芎终端产品不多,还多处于产地初级加工阶段,经过烘干形成初级产品,其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少,不能有效地解决川芎就地加工增值的问题,产业链过窄过短,资源优势发挥不了作用,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芎农增收。加上其他省份对川芎的引种栽培,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冲击着四川川芎的主体市场地位。
2.4.3 社会挑战 川芎种植主产区的经济条件优势显著,旅游资源丰富,很多芎农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脱离土地或者选择风险较小、便于管理、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的其他作物,导致川芎产业有萎缩的趋势。反复爆发的疫情对川芎产业形成巨大冲击,交通的管制造成农业生产资料无法进入田间,科技服务人员无法指导生产,大量用工时雇用不到人员,导致川芎生产活动很难顺利开展。
2.4.4 技术挑战 川芎全程机械化正处于开始阶段,除耕整地和植保环节,有现成的农机装备可以借用或者稍加改进可以使用,其他环节目前仍处于以人工作业为主。川芎作为四川道地中药材的代表,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都位居前列。但与主要农作物相比,川芎产业小众、产量较小,对专用播种、移栽、收获、加工的机械需求量太少,开发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关方面的装备研发。“无机可用”和“有机难用”的现象还将持续。
川芎产业机械化发展具有良好的态势,川芎产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者并存,但优势和机遇更加突出。在乡村振兴大环境和后疫情时代下,提出川芎机械化发展策略,以期促进川芎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川芎产业的更好发展。
基于成德眉资同城化背景,川芎作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当地各政府团结合作形成的合力,建设政府与川芎相关团体的联合组织,协调政府、社会、芎企的上下联动,促使川芎产业政策的更好落地。建立川芎机械化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川芎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促进川芎机械化技术更好应用。川芎产业发展处于上升期,对外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融入川芎机械化发展,提升机械化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对内加强监督管理,在川芎生产的耕、种、管、收以及初加工方面采用机械化标准作业,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使川芎生产能够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促进川芎的工业化生产。
川芎产业在社会化组织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打造“川芎+”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场景,创新“川芎+”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立足川芎资源禀赋,调整其产业结构,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川芎机械化生产科技服务。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上突破瓶颈,以促进农机农艺的协调发展,推动川芎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达到提升川芎科技含量的目的。
大力开展川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必须以科学的组织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有机结合农机、土地、资金等因素,增强协同效应,实现节本增和降低风险。增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内部的科学管理,加强规范引导,并在规范引导中带动组织的发展,形成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服务水平较高、综合效益显著的示范性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