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

2023-10-08 21:13官灵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徐 霞,官灵芳

(长江职业学院 数据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是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办学需求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表面上分析,“产”主要是指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教”是指与教育相关的部门,同时包括具有教学属性的学校以及其他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机构或部门,本文中主要是指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学者曾经认为,“产教”不应该仅限于企业与学校教育二者之间的融合,应该是包括整个生产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2]。“融合”的概念是将原来不同类别的事物,通过某种关系进行重组,最终形成与旧事物具有不同属性的新兴事物。因此,“产教融合”就是指学校与企业两方面所形成的以学生在校学习最终步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组织活动[3]。

二、基于产教融合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优势

(一)提升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

通过探究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现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人才的理论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却较差,即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匹配。选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后,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此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接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素质,学校早就已经开展了相应的课程进行培养[4]。因此,运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高职技术型人才能够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起步时间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落到实处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所不同[5]。选用产教融合的方式提高人才质量水平,提高的趋势是直线上升的。

三、基于产教融合培养高职院校人才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双方并没有产生共赢的信念,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很多层面上双方的沟通不够顺畅。部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停留在教人的层面,企业则是停留在职位的层面,因此,二者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6],融合程度较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困境是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同时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新的育人理念,企业也就无法感受到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相应地,企业对合作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为了追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有些企业聘用人才的标准有所降低,这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较为不利,同时,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一定的阻碍。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材更改、课程内容更改以及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等浅层次的层面上[7],没有真正产生深入的融合,这是目前制约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

2.企业的培养主体地位不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产业基地,二者的基础理念、基本价值、运行机制及发展规律和方法都是截然不同的。企业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过程中,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未能全过程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内容匹配度不够,甚至存在冲突。企业未能真正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与技能水平的评价过程中,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

3.工作岗位内容与人才培养计划匹配度不够。产教融合是企业与学校的“联姻”,是一场跨界合作;是产业与教育的连接,是新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共性和企业发展的个性的统一,是知识素养与技术能力的重构。人才的全面发展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必然需要产教双方共同分析、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加了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和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来自工作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部分专业在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市场调研不够充分,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匹配典型工作任务,部分实践性内容教学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轨的现象,最终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效果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

首先,产教融合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当存在学校和企业就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时,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作为参考,例如培养的人才价值观冲突以及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的要求等[8]。其次,在运用产教融合的模式培养人才时没有有效的监督体制。政府部门的产业规划、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规划、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三者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9],这使得产教融合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管理制度不到位。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企业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出现了很多学生的在职岗位跟自己所学专业不匹配的情况;还存在企业给学生口头承诺,允许其在实习期内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会出现由于很多原因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的情况。整体来看,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只是让毕业的学生有个实习的容身之所,并没有与企业形成深层次的相互促进的合作机制。

(三)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我国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大,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支持政策,其包括基础设备、技术的创新、保障等,但是具体的培养目标、实施方案等内容较少[10]。高职院校与企业表面上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并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就会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规模及持续发展等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基于产教融合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策略

(一)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1.企业转变观念深入参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企业是与高职院校共同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合作方,积极转变观念,深入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式十分重要。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公司文化以及竞争意识等方面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中。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与企业实现更好的对接。

2.校企双方整合资源深化人才合作培养,凸显企业主体地位。企业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基地,二者对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不同,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分歧。在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应尽量消除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理念上的分歧,凸显企业在全面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以及院校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双方共同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还要及时更新教学与实践设备,将人才培养的环境不断优化,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产教融合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要紧跟社会需求,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和育人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徒制、联合培养模式来促进人才的成长。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引入新技术、开设新课程来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积极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做贡献。

3.制订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深入企业对职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将三分之二当下及三分之一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梳理,根据专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的工作领域,归纳为行动领域,再由产教双方共同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学习领域,构建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进行实施。在学生学基础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结合职业工作岗位任务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多方监督体制

想要保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建立健全培养制度,明确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方需要承担的职责,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管理细则和各个岗位需要负责的工作要领进行明确化,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不断完善学校及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最终形成管理、实施以及评价三方分离的管理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联动,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达到多方共赢。

学校及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就是产业,所以学校及企业应该共同合作,将彼此之间优质的资源、先进的技术以及完善的设备等进行整合,实现最优化,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其中,政府也可通过相应的法规和办法来明确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各参与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企业运营状况评估的过程中要保证能够接受多方的共同评估,将学生的实习质量、学生对企业培养的满意程度等因素纳入评估指标,对能够长时间坚持与学校建立紧密合作,积极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的企业进行嘉奖,嘉奖的方式可以是政策倾斜等。通过政策的保障来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组建实习管理小组。当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对其开展全方位的实习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在岗导师应该是专业教师及企业各级“师傅”,保证学生学习及在岗实习等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便捷的沟通渠道,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实习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导师进行及时沟通反馈,及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指导。学校还要注重在实习后期对学生以及企业的实习感受进行收集,由专门的实习教师负责跟进,进而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激发企业的用人热情。

(三)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也就是相关政府部门、学校及企业都要对人才的培养加以重视,确定培养规划,最终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整体策略并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明确人才的培养思路及具体框架,列出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等,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还要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及学校要加大投入,划拨专用人才培养经费,专款专用。学校与企业共享彼此的科研成果等,鼓励合作单位加强资金投入。各方努力,共同培养适合学生发展规律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除此之外,校企双方如果想要加深产教融合的程度,可以向社会寻求赞助,争取得到各方的支持,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以及企业共同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规划,循序渐进。但是整体来看,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式培养人才仍然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管理监督机制缺乏、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运用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观念的转变、政策的支持、投入的力度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与企业需要积极整合并优化资源,共同为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