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时期《新华日报》对“增强党性”原则的贯彻*

2023-10-08 23:13:13曾伯秋
关键词:整风新华日报党刊

曾伯秋,张 凯

(1.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与党在国统区的党刊——《群众》周刊一起被毛泽东称赞为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处在国统区这一“不民主环境”中的《新华日报》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新华日报》积极响应党中央整顿三风的号召,投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之中,贯彻落实以“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和改版精神。回溯延安整风时期《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历史过程,解读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对新时代做好党报党刊及新闻舆论工作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历史缘起

“党性”一词在延安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中的高频词汇,并逐步形成以“增强党性”为代表的政治议题和政治实践,在整风运动中不断得以宣传扩散。《新华日报》传播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继承而且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报刊思想中的党性原则。它直面党性上存在的问题,确立了以“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改版。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报刊思想中党性原则的继承和创新

作为无产阶级的党报,《新华日报》的创办和发展,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党报思想和办报经验息息相关。《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报刊思想中的党性原则紧密相关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报刊思想中的党性原则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党性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但是在党报党刊层面却有许多重要论述。首先,在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的性质上,马克思恩格斯将党报党刊看作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新莱茵报》就丝毫不避讳自己无产阶级的性质,而且总是“在各种具体场合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总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去参加运动并推动运动前进”[1]。他们还把党报党刊看作是与敌人作斗争的阵地,与敌人作斗争的旗帜,把党报党刊视为人民的报刊,视为“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2]。其次,在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的任务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报党刊要遵循“党的精神”,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他们认为遵循“党的精神”就是要以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进行编辑工作。最后,在无产阶级党报党刊内容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报刊需要承担起宣传科学革命理论的任务,主张借助党报党刊提高工人阶级的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对革命实践的认知,强调借助党报党刊唤醒工人阶级的意识,使他们摆脱对资产阶级的精神依附,进而能够积极地投身到反抗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政治斗争中来。

列宁将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看作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他将党报党刊在整个无产阶级事业中的地位比作是“齿轮和螺丝钉”。列宁强调,党的报刊不能是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而应当是全党的“思想中心”。1905年11月,列宁在《新生活报》上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第一次提出了出版物的党性原则。他认为:“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3]必须体现和渗透党性原则。在列宁这里,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问题已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十分清晰且具体的。这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报党刊应成为党的旗帜等论断的发展。此外,列宁倡导集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智慧与力量去创办好属于全党的政治性报纸。无产阶级政党创办起来的党报要能够发挥宣传、鼓动和组织的作用,即“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4]。这是列宁对党报所具有的宣传、鼓动、组织等功能进行的简单扼要的概括。

(二)中共中央将“增强党性”原则作为一项政治议题嵌入到整风运动中

延安时期增强党性修养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培育党性的典范,对革命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针对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党中央意识到亟须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以正确应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使用“党性”一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党性问题,中共中央对“党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提升全党的党性修养的任务要求也越来越迫切。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增强党性”的大幕正式拉开。此后,党将“增强党性”作为系统工作在整风运动中推进。《决定》是党在延安时期解决党性问题的准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唯一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党内法规。《决定》以问题为导向,概括了党内存在的一些反党性的问题,并适时提出了增强党性的方法。“增强党性”在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登场后,其主要的实践路径就是嵌入到此后的延安整风运动中。

延安整风运动随后渗透到党报党刊领域,《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党报党刊积极响应党中央整顿三风的号召,贯彻落实以“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和改版。194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明确提出报刊宣传“要掌握党中央的政策与党的原则”[5]。1942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指出:“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6]同月,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指出:“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新华日报》亦宜有所改进。”[7]1942年《新华日报》的整风和改版,就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以“增强党性”为核心而进行的。

(三)《新华日报》直面党性上存在的问题,确立以“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

1942年10月,毛泽东明确强调:“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8]454《新华日报》直面办报中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了公开检讨。贯彻“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改版之前,《新华日报》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报纸版面编排。《新华日报》在报纸版面编排上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比如转载或刊登了大量苏联《真理报》的文章,大面积的国际新闻挤压了国内新闻的排版空间;转载或刊登了大量国民党政要的文章,挤压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新闻的排版空间等。比如1941年12月,《新华日报》除在14日第一版刊登“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宣言”,在16日第二版刊登“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外,其余版面几乎被通篇的国际新闻所覆盖,头版头条也全是国际新闻及评述内容。二是报纸报道内容。武汉时期《新华日报》的读者群以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为主,因此报纸的编写内容侧重满足这些读者群的需求。实际上,报社迁往重庆后,读者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读者的数量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新华日报》并没有及时敏锐地察觉到读者群成分的变化,群众性意识明显滞后于工农的现实需要。此外,《新华日报》曾经设置的一些反映不同读者群生产生活实践的栏目,因缩减版面而消失不见。例如,《新华日报》曾设有“妇女之路”“青年生活”“工人园地”等专门针对群众进行宣传报道的版块,在皖南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而先后被撤销与停办。三是党报工作者素质。整风运动进入到党报领域以前,《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尚未完全树立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的理念。一些报社通讯员和撰稿者由于长期脱离人民群众,无法真实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无法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真实地表达出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曾就这一问题严肃批评《新华日报》的一些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及时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四是报纸编辑组织。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坚持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间,《新华日报》曾发表了一些背离中共中央精神的文章。董必武在检视这一问题时表示这与报社编辑组织不够严谨导致稿件审阅上出现漏洞有关。此外,中共中央要求报纸的版面向党外人士开放,欢迎党外人士参加办报。毛泽东指出:“《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刊物,应吸收广大党外人员发表言论,使一切反法西斯反日本帝国主义的人都有机会在我党党报上讲话,并尽可能吸收党外人员进入编辑委员会,使报纸刊物办得更好。党报工作者必须学会善于吸收党外人员在党报上写文章、写通讯的方式和方法。某些党报工作者的主观主义与宗派主义态度,须受到批评。”[8]397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党报,出现这些问题,足以引起报社全体人员及报纸的直接领导机构的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报纸还没有使报纸充分具有中央党报的品质,人民大众喉舌的作用”[9]144。《新华日报》报社上下都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风来改版、整改内容,以求成为一份更合格、更标准、更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党报。

二、《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就整风运动中究竟如何“增强党性”原则的具体内容而言,《新华日报》对“如何将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使之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如何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何贯彻民主集中制与严明党的纪律”等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

(一)将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党性

1942年4月19日,《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了毛泽东于1941年5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话。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从这个讲话开始的。这篇讲话,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是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主张把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提高到党性的高度,认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没有党性”,强调“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8]361。

首先,《新华日报》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研究论著的刊载,在改版整风过程中对马列主义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实践。除大量刊登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外,还宣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陆续刊登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致董必武的电报中,提出要《新华日报》加强唯物辩证法和毛泽东同志思想的宣传。尤其是毛泽东的文章,不仅使报社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的意图、方针,更重要的是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分析事物的辩证法推广到新闻领域和国统区广大社会舆论中去,从而认识到中国革命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情来做工作,来解决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增强新闻党性的一个重要节点。

其次,《新华日报》在改版中加强对中共中央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宣传贯彻。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坚持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10]比如围绕整风运动,《新华日报》紧密配合中共中央的部署,积极宣传并阐释中国共产党关于整风的方针政策,把整风运动的宣传报道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比较成功地宣传了整风运动。宣传报道的重点是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阐明整风的宗旨、方针和方法。在全党进入普遍整风阶段后,《新华日报》发表了及时指导整风的社论和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从正面阐释了整风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从反面批判了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进而引导整风运动健康地发展。

(二)使之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以增强党性

《新华日报》在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过程中同时贯彻增强人民性原则,反映出该报在整风改版中的价值旨趣,将该报同国统区内的资产阶级党报区分开来。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以社论文章强调:“要使报纸从各方面贯彻党的政策,从各方面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使《新华日报》真正做到不仅是中共的机关报,同时,要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11]其一,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新华日报》为纪念创刊七周年,发表题为《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的社论。这篇社论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和“做人民的勤务员”的要求[12]。为纪念报纸创刊八周年,《新华日报》发表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撰写的《人民的报纸》一文,进一步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刊届满九周年,发表报社总编辑熊复《检讨与诫勉》一文,文中回答了《新华日报》的立场就是“为人民服务”。其二,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我们要向群众学习》一文指出:“反对以不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是我们在全党整风学习中,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每个革命者和革命政党,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的问题,首先是要向群众学习。”[13]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新华日报》为深入向群众学习、反映群众呼声,成立了社会服务处和读者服务部。报纸所传达的革命讯息、所表达的革命话语,促进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醒,也促进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形势的把握。其三,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为人民发声。《新华日报》深刻关注包括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不同类别的具体的“人民群众”,积极为他们发声,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来。1942年,《新华日报》结合整风进行改版,联系国统区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工人的宣传报道,维护人民权益。报纸新闻版块增设“生活的一角”“国统区失业工人”“国统区职工运动”等栏目,从多方面反映广大工人的疾苦与呼声。

(三)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增强党性

“在报纸上进行批评,对于共产党的报纸来说,应该是一个根本原则。”[14]《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应取的态度》一文首先指出自我批评的意义。该文认为:“批评是对于党和革命最有利的武器,它是使得我们的党更加团结,更加布尔塞维克化,使工作更加进步,更加完善的一种武器。”文中还指出,批评须是有原则的,避免“把批评降到庸俗化非政治化的危险。”[15]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党报党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走向常态化。随着整风学习的不断深入,《新华日报》采取开门整风办法,于1942年5月23日发表《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的社论。社论说:“本报既为中共机关报,又以人民喉舌自期”;整风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倾听各党友人,各界先进和广大读者的批评”[16];读者的批评能使本报得以肃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及党八股的残余,而成为中国化、大众化、反映人民意志而又能站在事件前面的党报,成为更有力的团结抗战的号角。《新华日报》在整风改版的第二天增辟了《团结》副刊。副刊在内容设置上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为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提高理论素养与党性修养提供了一块知识园地。周恩来在《团结》副刊的创刊号上发表《团结的旨趣》,引用曾子《学而》篇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论述与列宁关于政党对待错误的论述,引出“我们的党——中共,经过廿年以上锻炼的党”和“我们的报——新华,经过近五年奋斗的报”在工作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缺点这一事实,强调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党的报刊都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检讨、自我批评,以发现、纠正思想和工作中的错误[17]。《团结》副刊还陆续刊发潘梓年的《论党内民主》、凯丰的《整顿三风是党在思想中的革命》、陆定一的《什么叫“从实际出发”》等重要文章,充分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勇于开诚布公地进行自我批评和锐意革新的进取精神。

(四)贯彻民主集中制与严明党的纪律以增强党性

贯彻民主集中制与严明党的纪律是增强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破坏党的机体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等错误思想则是弱化党性的表现。《新华日报》是进步的斗争的红色报刊,而非腐化的资产阶级的报纸,虽然它的斗争环境是复杂的,斗争策略是多样性的,但是它又必须保证自己成为有团结性、有斗争性、有纪律性的统一整体。这一保证建立在革命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报社内部组织的改革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起完善的党报组织体系。党报组织体系主要由社务管理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构成。后来,为了“增强党性和联系群众”,又成立了社会服务处和读者服务部。党报组织体系所遵循的民主集中制不是民主制与集中制形式上的机械的结合,而是两者内在的本质的结合。比如在功能上,社务管理委员会集中讨论和决定报社重大问题,编辑委员会负责管理报纸日常编辑工作,二者都要接受党的领导,二者又都要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在严明党的纪律上,《怎样才是遵守纪律的模范》一文指出:“我们要在革命进程的斗争中,把革命推向前进,争取民族的以及社会的解放,使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铁的纪律之保持与加强是便成为基本条件之一了。因为铁的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障,是党的统一的根本保障。没有纪律就不会有意志行动的统一,就不会有组织的统一,就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18]怎样才是真正地遵守纪律呢?“真正的遵守纪律,就是迅速的确切的执行党的决定。所谓迅速的就是不拖延、不推诿、不苟且偷安;所谓确切的就是不歪曲决定、不阳奉阴违、不口是心非、不敷衍、不马虎、实实在在并不折不扣的去做。”[18]《新华日报》周密地加强了党报组织体系建设,编辑和审查小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历史意义

《新华日报》在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促进“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的提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升了党报品质及其影响力,培育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华精神”,是新闻舆论与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

(一)促进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的提出

革命战争时期,艰难的环境需要唤醒人民群众的意识,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党性、人民性的统一在宏观层面上就是从唤醒人民群众的意识和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始,而这一任务最初是由党报党刊来实施的。换言之,党性、人民性在党报党刊宣传这一微观层面上的落实助推了党性、人民性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新华日报》是提出与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的典型代表。它在贯彻“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改版后,接连发表了多篇进一步论证党报与“人民的报纸”之关系的文章。如《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检讨与诫勉》《人民的报纸》等一系列相关论述,多次表达了“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的主张。《检讨与诫勉》一文首次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论提出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中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社论明确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19]“统一论”的提出将之前相互分离的两个核心概念——“党性”和“人民性”联结在一起,明确了党性、人民性的指称对象,赋予其在新闻宣传中的概念内涵,极大地改造了党性、人民性的话语属性,将其从一种政治话语改造为一项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议题[20]。率先实践“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观念,是《新华日报》对中共办报实践的独特贡献。“统一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这一观念对后来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党,“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道路”在意识形态上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重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策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成为舆论阵地的主流话语拓展了空间。在陕甘宁边区,《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延安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的影响力辐射各个根据地。由于陕甘宁边区这一空间的独立性,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舆论和话语空间。通过建构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中国共产党有力回击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宣传,也有力反击了西方反共意识形态的成见。

延安的传播平台,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了重庆的“窗口”效应[22]。在国统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为正确解释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需要让人民群众意识到两种中国的命运:一种是光明的中国命运,一种是黑暗的中国命运。这一报(《新华日报》)一刊(《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同社会见面的公共舆论阵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拓展话语空间的主渠道,负责提高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与政治影响。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来启迪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国民党在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比如,对党外儒家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进行了批判,从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发行史可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建构与争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

(三)提升了党报品质及其影响力

《新华日报》通过贯彻“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与改版,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品质,扩大了报纸在国统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首次明确把“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作为党报的品质。由于环境的差异,《新华日报》虽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解放日报》的改版经验,但是在贯彻“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上却是一致的。《新华日报》最终经过不断地改版革新,实现了“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较好的平衡,并完成了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的转型。时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熊复在回忆报纸的改版效果时表示:“《新华日报》改版整风中提出的方针和不断完善起来的办报思想,已成为党报事业的宝贵财富。”[23]59同时指出:“改版和整风后,《新华日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是《新华日报》史也是党的新闻史上的一件大事”[23]60。伴随《新华日报》品质的提升,它的影响力、传播力也随之提升。1944年1月11日,大量读者在报纸六周年之际送上了由衷的祝福与赞誉。署名“大北”的读者就表示,《新华日报》做到了“最明了我们的生活,最知道我们的痛苦,最能同情我们,因此,给我们解决了许许多多最切身的实际问题,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使我们不迷糊、不徘徊的坚决的向前苦干,这是我们最感激的一点”[24]。鉴于《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威望与影响力,它被人们誉为“小延安”,被看作是导向延安的一座明亮的灯塔。而这样的一个结果是,发表在《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上的红色报道很大程度上帮助爱国青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到国共两党的政党理念和政治主张,逐步坚定了理想信念,选择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毅然决然奔赴延安。

(四)培育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华精神”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新华日报》在贯彻“增强党性”原则的过程中,培育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华精神”。1945年1月11日,潘梓年在报纸创刊七周年举行的纪念会上作报告时,第一次提到“新华精神”。“新华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一,坚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立场。新华报人在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中加强了党性锻炼,表现出对党的高度忠诚,他们坚守自己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任务,直到被查封的最后一刻。潘梓年在一篇代论中写道:“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党员为提高党性锻炼而奋斗”,“这个号召,我们认为不只是对我党党员修养的督责,而且也是勉励我们要在民族战争的大时代中,真正成为忠贞不二的民族战士”[25]。在艰难的环境中,新华报人深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和了解群众需求,与群众建立起密切而深厚的联系。二,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价值导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一面旗帜,它始终在价值追求上,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服务,而且这一价值追求是统一的、明确的、稳定的。抗战胜利前,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就为全民族的抗战贡献力量,把自己的救亡所见贡献于国家。抗战胜利后,这“一报一刊”顺应历史潮流,以高度的党性,为争取成立“联合政府”,维护“重庆谈判”的协议和政治路线而积极战斗,全力宣传、支持谈判所达成的协议,严厉抨击了国民党开历史倒车,公开破坏协议的行径。三,保持攻坚克难、玉汝于成的斗争精神。国民党当时借用反动的国家机器来千方百计破坏《新华日报》的生机,但是它面临如此尖锐的斗争毫不动摇、毫不畏缩,冒着被封的危险,采取了很多诸如“暴检”“拒检”的方式,同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最终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扩大了党报在国统区的影响,起到了“一个方面军”的作用。

四、结语

《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改版,是中共党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整风改版在延安时期党报党刊领域整风改版中具有独特性,推动了党报品质的形成,充分发挥了党报引领导向、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党报党刊及新闻舆论工作中认真汲取《新华日报》整风改版的基本经验是一件十分必要且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坚持遵循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新华日报》贯彻“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改版,最为重要且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新征程上,做好党报党刊及新闻舆论工作要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二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舆论阵地。2022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视频会议强调:“党报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26]新征程上,做好党报党刊及新闻舆论工作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为党和人民提供一块精神和思想上的净土。三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7]新征程上,做好党报党刊及新闻舆论工作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整风新华日报党刊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晋陕调查:行动上的整风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44
新时期扩大党刊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26
新形势下党刊如何提高传播力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8
用整风精神学习讲话
中华诗词(2017年1期)2017-07-21 13:49:54
以“四个牢牢坚持”履行好党刊的职责使命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3
党刊编辑要与群众心连心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谭政在延安整风中的历史贡献
军事历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20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