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闻天的史学思想
——以《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为例

2023-10-08 00:05严伟东
南都学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革命史张闻天史学

康 华, 严伟东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张闻天,党的历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研究等方面,而对于其史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1)余亚妮《张闻天史学思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中,从整体上分析了张闻天史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和贡献。张静如《说〈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的史学思想——纪念张闻天诞辰90周年》(《北京党史》1990年第5期),文章立足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鲁涛、王炜《张闻天史学思想及其价值》(《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文中分析了《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的主要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张闻天的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因此,本文拟以《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为切入点,爬梳相关史料,对其史学思想进行研究,以期深化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认识,也为以后中国革命史研究提供历史经验和创新思路。

一、张闻天的历史观

(一)对历史本体的认识

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历史本体是对客观历史本身的认识,包括对客观历史事实、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张闻天对社会历史所持的根本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张闻天已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其撰写的《社会问题》一文中已初露端倪,“文章首先提出‘按马克思唯物的历史观’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变迁”[1]。在进行革命历史的书写时,张闻天客观叙述了中国近代以来历次革命活动的基本史实,包括革命活动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在分析历次革命活动产生的原因时,张闻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视角出发,总结革命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张闻天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二)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历史主体的目的和倾向性。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张闻天客观分析中国革命活动救亡道路的选择。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当时中国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却不是唯一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能动性的选择。如在其叙述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道路的选择,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无产阶级的五四运动和大革命等。此外,张闻天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却是曲折的,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亦是如此。他指出,“革命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有其转弯抹角的时候,革命的发展是曲线前进,是螺旋式的向上发展,可是总的方面终会到达胜利的目的”[2]335。可见,张闻天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正确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呈现出螺旋前进的特点。

(三)对历史动力的认识

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张闻天注重从生产方式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阶级状况,强调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详细描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以此来说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张闻天认为中国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经济,“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中各阶级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动力”[2]413。他指出:鸦片战争前,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之间对立,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为小农经济,政治体制是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其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观念根深蒂固,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说明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发生冲突,生产力向前发展,非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不可。”[2]8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爆发了辛亥革命。同时,张闻天将人民群众视作历史发展的一般动力,在其叙述历次革命活动时,都强调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如在其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与教训时指出,“至于辛亥革命的动力,无疑的是工人、农民、手工业者、资产阶级”[2]105。可见,张闻天对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分析,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般动力。

(四)对历史性质的认识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党内出现了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托洛斯基派认为外资侵入后,中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势力十分薄弱。多数派则遵循斯大林的观点,认为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毛泽东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以及革命的前途和转变。”[3]633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张闻天立足于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他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政治上为绝对的君主专制。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后,中国旧有的农业和手工业日趋破产,传统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但张闻天也指明,帝国主义侵略并不是为了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目的是在于如何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范围的划分,正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61。因此,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已不是外资入侵之前的小农经济,而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可见,张闻天立足于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当时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指明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

(五)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

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运用人民史观较为明显的是关于底层人民反抗问题的描述,特别是在其叙述太平天国运动时,突出了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列举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前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如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等。张闻天肯定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认为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在分析戊戌政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都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评价五四运动时认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的群众运动,不是军阀政客等有目的的活动,而认为“是一个更大的群众运动”[2]131。张闻天强调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另一个表现,即批判历史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只强调杰出个人推动历史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如在对比戊戌政变和俄国十二月党的宫廷事变时写道:“如果希望依靠几个先进的英勇战士来实现改革,那只能是一个幻想。”[2]68可见,张闻天立足于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张闻天的史学价值观

(一)注重史学致用功能的发挥

对于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张剑平指出“关于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在于史学是否与政治及社会相结合,而在于服务于社会及政治的史学是否建立在科学的求实的基础之上”[4]。作为党的历史上重要领导人之一,张闻天并非为革命而研究历史,而是正确处理史学求真和致用的关系问题。《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出版于战争年代,特别重视对农民起义和阶级斗争的描写,突出了史学的革命性。书中在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特点的分析中,既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对此,桑咸之等人认为“这些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建国以来,我们的教科书论述到中国工人阶级时,只讲优点,不讲弱点、缺点,这种回避的态度是不足取的。我们对客观历史事实应当准确反映,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摘取某一片断,再妄加评论,这既和客观事实相违背,也不能深刻地认识历史真面目,得出正确的结论”[5]。

《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出版于抗日战争爆发之际,这本书的立足点就是通过总结中国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教训,来指导当前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因此,张闻天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上,尤其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的分析是十分深刻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共分为七讲,其中有五讲内容都分析了历史事件的经验与教训,如在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和第七讲中,分别叙述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和大革命的教训及经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指导当时的革命运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鉴戒作用。延安时期正处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特殊历史阶段,张闻天充分发挥了史学为抗战服务的作用,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猛烈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肯定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压迫和剥削,追求民主和自由,这对于鼓舞民族斗争,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如田亮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所发表的论著,除在方法论的运用和史料的掌握、鉴别方面较先前成熟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贴近社会现实和强烈的战斗性、批判性”[6]。在对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和革命领导权与前途的分析中,张闻天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这对指导当时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调中国革命史研究学术体系的建构

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出版前,学界已有革命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华岗在《1925—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史》中,详细论述了这次革命斗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但从中国革命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其研究范围较浅。《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出版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张闻天详细叙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张闻天系统叙述了历次革命斗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指出革命失败的经验以及对当时革命活动的启示,这就对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有了清晰的框架。对此,洪认清评价道“《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初步建立了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学科体系”[7]。

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张闻天对于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南昌起义、工农革命运动等革命活动的分析中,充分肯定了这些革命运动的历史作用。其中倡导被压迫阶级反压迫斗争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对资产阶级关于中国革命史的研究造成了冲击,因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史研究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其内容单纯强调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从而忽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因此,《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的研究,拓展了中国革命史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对此,沈建中评价道“这说明张闻天开创的体系是相当科学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不愧为党史、革命史著作的蓝本”[8]。在历史书写时,张闻天注重对革命活动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武装斗争、国共合作、农民土地等问题的认识,对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对象的分析,对于中国革命史线索、内容的阐述,奠定了革命史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构建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岳岭指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突破了旧史学的研究范式,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致力于‘史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探寻中国历史的未来出路。”[11]

三、张闻天的史学研究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

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张闻天侧重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强调封建腐朽的统治者如何剥削与被剥削人民的反抗。在其描述太平天国运动问题时,指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对立就是地主和农民。在这一主要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两个对立的集团:一方面是皇帝、贵族、官僚、军官、地主、大商人、士大夫压迫剥削的集团;另一面是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流氓、失学贫苦的知识分子被压迫被剥削的集团”[2]6。在描写封建统治阶级时,张闻天认为皇帝、贵族和官僚本身都是地主,他们利用政治经济权力,对农民施以压迫与剥削,农民为主要受压迫对象,手工业者、贫民、贫苦知识分子也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官僚机关吸尽民血,穷刮民膏与贪赃枉法,使富贵者谂恶不究,贫贱者衔冤莫申(见天地会首领万大洪《讨清檄文》)。地主利用其政治经济权力,拼命兼并民田,使‘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2]7在描写农民阶级时,张闻天肯定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作用。同时,在分析农民革命斗争失败教训时,也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指出“农民战争要取得胜利,要在资产阶级(如在过去法国)或无产阶级(如在俄国)领导下才有可能”[2]43。在对资产阶级的叙述中,张闻天一方面肯定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历史局限性。在对无产阶级的叙述中,他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得特别厉害,生活特别痛苦,就使其争取解放的要求也格外迫切,因而也最容易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最容易团结起来,同压迫者与剥削者斗争”[2]138。在强调无产阶级彻底地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斗争的同时,张闻天也指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不足,认为其内部存在不少行会观念和流氓习气等缺点。

可见,张闻天立足于唯物史观,采用阶级分析法,阐明了革命活动中各阶级的特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阶级阶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刘大年强调“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讲近代史研究方法论,不可丢掉,或者所谓‘淡化’这个基本方法”[9]。在分析大革命中各阶级时,张闻天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坚决和彻底的领导者;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双重特性,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地主阶级、买办、军阀则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同时,张闻天也指出,处理阶级关系、解决阶级矛盾,就是需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联合起来斗争。

(二)历史主义分析法

在进行革命历史的书写时,张闻天注重对历史事实的考察,将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分析。如在论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张闻天将这次农民起义与以往农民起义相联系。他写道:“当然,不能把这次太平(天国)起义和过去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一样看待,问题是中国已不是简单闭关自守的中国了。”[2]24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张闻天从主客观方面深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在评价其意义时,他指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只能产生这样的太平天国运动”[2]46。可见,张闻天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并没有融入自己的主观情绪,而是将历史事件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分析研究,用合乎历史的眼光来看清历史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见,张闻天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采用的方法为历史主义分析法。历史主义分析法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全面分析历史事件时,采用辩证统一分析视角。坚持历史主义,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以时代环境为依托来分析历史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最终得出客观准确的历史结论。毛泽东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10]。

(三)历史比较法

张闻天在进行史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张闻天从空间出发,对中外历史事件进行横向比较。如在评价戊戌政变时,对比分析戊戌变法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国际环境、地理环境三方面分析日本取得成功的原因。随后又将戊戌政变同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的宫廷事变作比较,二者都以失败告终,但张闻天也指出了俄国与中国的政治形势不同,因此十二月党的宫廷政变和戊戌政变的特点也不同。在论述大革命时期革命军的北伐问题时,将中国的武装斗争形式同西方国家相对比,分析出许多不同之处,认为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中国革命发展也不平衡,他指出“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形式开始在一省或一区域首先胜利,之后争取革命在其他省区和全国的胜利”[2]248-249。

张闻天从时间出发,对革命运动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比较,如其在阐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将太平天国运动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相对比,他写道:“当然太平天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本上还是农民战争;但它与过去的原始的农民战争有许多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不仅仅是在地域上遍及到中国各主要区域,不仅因为运动本身上吸收了最广大的群众参加;而在于它有比较明确的主张,它有较严密的组织,它更有较进步的各种政策,也就是说它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特点。这种不同,是由于太平天国所处的时代的不同所致。”[2]42张闻天对于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克服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研究的片面性,从众多革命事件的历史现象中寻找异同之处,从而看清革命运动的本质和特点,进一步找到中国革命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可见,张闻天在分析中外历史事件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积极开展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历史比较法就是将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看清历史问题的原貌,从而得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之,张闻天对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写,正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采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对于革命活动中各阶级阶层的分析,对于历史事件的全面考察,对于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对于革命活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其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革命史研究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结语

延安时期张闻天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书写。在阐述历史问题时能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经验教训,抓住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在历史研究中,张闻天搜集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的相关成果,如政治学、经济学等。在叙述中国革命运动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够正确运用以上观点来指导当前革命的前进方向,适应了革命战争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史学的致用功能。《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书中指明了革命的对象、线索和内容,是张闻天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中对于历史主义、阶级分析和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对于中国现代革命史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论阐发,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设,也为以后中国革命史研究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创新思路。

猜你喜欢
革命史张闻天史学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张闻天的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