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小米 司徒 吴正兵
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女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力量。近日,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作为中国唯一在科学领域聚焦女科学家的权威奖项,自2004年设立以来,共有184位女性科学家和15个团队获此殊荣。
“从事喜欢的研究领域,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不会在意‘冷不冷,也不会介意外界的判断和评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
“哺乳动物在演化上进行过哪些‘努力?它们的‘道路是否成功?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毛方园说。
古生物学是生物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接地气”的学问——从埋藏在厚重地层的化石中,讲述远古生物演化的故事。2013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后,毛方园便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每年,毛方园和同事们都会拿出3个月的时间,扎根大草原、戈壁滩,进行野外发掘工作。“化石里存在大量发育生物学还不能解释的现象,还有一些尚不可知的基因表达调控机理,都需要不断去探索解决。”毛方园说,希望在古生物学研究中融入更多的现代生物学方法,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在毛方园看来,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其实也可以很“热”。“我觉得古生物的‘板凳挺热的,是热情的热。”
运用示例:刘同曾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慷慨落墨:“每个人为了活下去都必须找到点燃自己心头之火的力量,那烈焰就是灵魂的食粮。”诚哉斯言,热爱就是心头熊熊之火,是人生的灵魂。只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初的热爱不被蝇营狗苟遮蔽。恰如坐热古生物研究“冷板凳”的毛方园,满腔热忱在中国辽西挥洒汗水,保持纯粹的激情与热爱,实现创新和突破。终日乾乾,但行不倦,且以热爱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玉汝于成。——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朱文雅
“大家经常用事半功倍形容做一件事很成功,但我的感受一直都是事倍功半。”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张凡
如果将科技创新比作一条“弯曲的线条”,百般迂回只为抵达真理,那么对张凡来说,这些迂回曲折就与高原上的河流密不可分。十几年间,她跑遍了西藏大大小小的河流,对青藏高原的河流泥沙有了一次次新认识。野外的经历突破了身心极限,也拓展了科研的边界。在张凡的带领下,研究小组在青藏高原6个高海拔的冰冻川流域的8个河流断面开展径流和泥沙综合观测,逐步实现观测河水水位、浊度、盐度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收获了青藏高原江河源区水沙变化的一手材料。她和团队还开展了野外试验,结合气象、水文、遥感等数据,试图利用模型进一步定量揭示气候变化对江河源区水沙的影响机理。
张凡坦言,工作中的更多困难不像高原反应那样“肉眼可见”,但周围人的支持让她获得前进的力量。“在研究看不到短期回报时,也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许五年十年,我们的努力终会在未来的某天得到回报。”
运用示例:“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立于青藏高原,俯瞰冰封土地,凝视迂回曲折的河流,张凡带领科研小组,开展多项野外监测和试验,获得一手真实数据。在开疆拓土的科研路上,她不畏风霜刀剑、烈日炎天,不惧险象迭生、虫豸出蛰。虽世事无常,但她从未停下坚持、努力的脚步,为高原科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徐馨艺
“拥抱自己的独特性,不要害怕成为少数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席教授 杨柳青
在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秀女科学家队伍中,杨柳青是一位坚定的“赴约者”。“我一直想找一个将理论付诸应用的更大平台!”基于這样的想法,杨柳青结束了近25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生涯,选择广州南沙作为从事通信、感知和智能方面交叉研究的新起点。
杨柳青团队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间,从南沙做起,将湾区交通打造成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拥有辨识度的试点平台。“肯定会遇到非常多挑战,但作为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来说,看到挑战特别高兴,因为挑战往往代表着机遇。”杨柳青笑言。科研之外,她个人心中还有一个理想:参与产学研协同的新型大学建设,让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真正走向世界前列。
运用示例:余光中曾言:“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科研路可谓困难重重,然而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不愿向困难妥协。一如投身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杨柳青,她用一个又一个挑战证明,挑战就是机遇。而我们也能从他们的从容应对中体会到科研的意义与科研强国的新生。正是前赴后继的无数科技工作者们,让我们得以在挑战重重的今天,也能窥见“我国科技人才走向世界前列”的明天!——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张妍
“没有这样的耐心细致干不好结构工作,没有这样的责任心也负不起舰船使命。”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01研究所首艘自研特大型舰船结构研制设计团队
水面舰船的设计与研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工程,船体结构就像人体的骨骼,是舰船在大海中安全航行的基本保障。而撑起舰船结构研制的正是一支以女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主导的优异团队——第701研究所首艘自研特大型舰船结构研制设计团队。
首艘自研特大型舰船设计之初,没有成熟的设计规范可以遵循,也没有类似的产品设计经验可以借鉴。要设计一艘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长城,其难度、风险和工作负荷无法估量。凭借多年船体设计的成功经验,设计者们迎难而上。在设计阶段最紧张的那段时间里,近千份图纸和计算文件,难以计数的计算论证,叠加起来足足可以装满几车皮。她们坚持技术问题不留技术风险,不断优化设计精益求精,高质量地完成了各种重大技术方案。
团队领头人陈三桂说,“我们只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事业中的一个团队,还有无数舰船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而默默奉献。”
运用示例:马克思曾言:“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时代变迁,不变的是刻骨铭心的追求。且看中国船舶集团大型舰船结构研制设计团队,虽然没有成熟的设计规范可以遵循,也没有类似的产品设计经验可以借鉴,但他们迎难而上,不畏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不断优化设计精益求精,完成了各种重大技术方案,致力于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孙铃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