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平
作为观摩教师之一,笔者认为众多特级、正高级教师的展示课让观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结构化教学方法使课程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有可借鉴可推广之处,同时也有可改进可提高之处。
一、课时学习目标表述紧扣课程核心素养培育,过程方法清晰,可观察、可评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中。”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将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和过程方法相融合,通过学习目标可以看出预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培养了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本次教学展示活动中,水平四《接力跑主题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表述能紧扣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培养过程与方法清晰。一是,积极参与接力跑主题单元学练,说出接力跑项目简单的比赛规则及“下压式”传接棒技术的动作要领;通过学练,做到“下压式”传接棒的手形正确,在跑动中找准时机完成交接棒,并能将所学技能在比赛情境中运用,乐于在同伴面前展示;学生的速度素质、快速奔跑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及准确判断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二是,通过学练,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刻苦锻炼的习惯;在顽强拼搏中,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增加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在学、练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胜负观、价值观;每名学生都能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提高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水平一(二年级)《移动类技能:多种方式的跑与游戏》一课中学习目标直指素养导向,方法手段具体,可观察,可评价。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学生在“防控病毒”“运送物资”“抢救病人”等情境中,掌握多种方式跑的方法,体验方向、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提高奔跑能力,为发展专项运动技能提供基础保障,助力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二是,学生在“学、练、赛、评”环节中,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三是,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体验和游戏比赛过程,互助友爱,遵守规则,养成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品质。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科融合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本次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教师都能够重视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学练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学练氛围,让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并乐此不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践行了“小学游戏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理念,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如,水平二(三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一课,教师设计了多个饶有趣味的原地运球游戏,将游戏与技能学练有机融合,学生在“萝卜蹲”、“RAP”运球、运球背诗、“捣蛋鬼”抢球等游戏中享受运动乐趣,这些游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并能指向性地提升学生的运球节奏感、抬头观察等篮球运球技能水平,逐步掌握原地运球这项运动技能,提高篮球专项素养,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再如,水平二(三年级)《定向跑》教学中,以“小骏马校园定向挑战赛”为情境主线,通过寻求不同方式和途径到达目的地的方法进行学练,从单人到双人比赛,再到团队的挑战比赛,层层递进,将教学环节融入主题环境中,结合地理学科使用辨别方向知识、语文学科有关马的成语作为每个练习环节的名字,用不同的地图使每次学练都有神秘感,课程融合使练习的有效性、趣味性达到最大化。
三、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的课堂设问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
结构化教学要求执教教师对学练内容的动作结构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了然于胸,包含其顺序逻辑和难度逻辑,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呈现进阶趋势,体现结构化教学的“层次性”。思维决定行为,知识与技能运用由不娴熟到运用自如就是思维进阶的一个过程,思维的发展需要适切的问题引导,因此,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的课堂设问就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教师的设问要体现“问题结构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要在学练中不断思考和感悟,最终能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自如。如,水平四《接力跑主题单元(第2课时)》教学中,执教教师设计系列进阶问题链:“为什么要错肩站立→为什么要有预跑→何时跑出,速度如何→不同的预跑速度对交接棒速度有什么影响→交接棒时是否需要有信号提示→交接棒有效区域是多少”,执教教师抛出系列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大量重复的练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接力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动作规范性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运动能力中的运动认知与技战术得到有效运用,课程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再如,水平五《团体对抗性项目技战术构成:篮球传切配合(纵切)》教学中,执教教师设计了“传球时如何不被断球→传球传到什么位置接球者能比较舒服地接到球→怎么样能有效切入进去→切进去之后怎么跑动→如何和同伴进行信号对接,示意同伴及时传球→上篮不进应该怎么办”等问题链,通过进阶式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大量的实战中逐步悟出“篮球:传切配合”战术的要义,并能在传切配合战术中灵活运用各种篮球技术,提高实战能力。
四、“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得以落实
本次展示课中,所有执教教师均能根据运动技能特点设计合理的结构化教学方法,教与学方法得当,课堂教学效率和目标达成度高。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精练,能高度概括提炼动作要领,均用学生能听得懂的教学语言来传授运动技能,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如,水平四《接力跑主题单元(第2课时)》教学中,执教教师提炼概括接棒动作要领“张、夹、握”,传棒方法“摆、伸、压”,传接棒手形与要求动作口诀:“右手传棒左手接,左手传棒右手接,错肩站位說声给,协调配合稳当先”。所有执教教师均能围绕主教材开展全员的教学竞赛活动,通过对抗或竞赛提高学生实战运用所学技能的能力。如,水平五《篮球:传切配合(纵切)》教学中,教师设计了“2VS2对抗练习”“3VS2比赛”“2VS1比赛”等比赛环节,通过“改造规则”实战,让学生体验如何在以多打少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漏洞,寻找空档契机,培养学生的配合意识,提高多种形式的传球和切入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完整体验。
五、结构化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要精准
分层教学是践行课程标准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进行精准的分层学练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技能水平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结构化教学相对单一碎片化的技能教学,对学生原有的技能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之间技能水平、体能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在结构化教学中如果都是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学练内容,那对于那些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学练体验感觉会糟糕,学练效果会不理想,练习的成功率会低,在原有的技能水平基础上提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如,在篮球传切配合中,对于课余时间很少打球的学生来讲,球性较差,控球能力较低,经常出现“球走人不走、人走球不走、抱球走”等现象,如果还要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进行“传切配合”战术练习,那练习中“走步”“二次运球”等违例现象将比比皆是,滿地找球将到处可见,这样就失去了实战训练的意义。而有一部分技术较强的学生,在比赛中已经能较熟练地运用“传切配合”战术。这时,执教教师将学生根据能力起点进行分层学练,技能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进行“徒手原地、行进间的快速变向移动→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行进间传接球→运球+移动”等基本动作、简单技术的组合练习,待其基本掌握“运、传、切”动作之后再进行实战完整战术练习;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提升他们的对抗难度,可以将“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相结合综合运用,提高实战能力。
六、指向学以致用的活动和运动情境创设要真实
当前存在一些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了某项技能但到了课外的比赛中却无法正常发挥和运用这项技能的现象,那是因为在课堂中的学练情境不够真实,和实战脱钩。因此,学练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最接近比赛、对抗难度相当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学练情境中经常“碰壁”,要让学生觉得内容值得学习,能够使习得的知识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从而让学生在解决这些“碰壁”问题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与技能迁移运用的能力。如,传切配合中,要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防守,防传球防切入,不能让传球轻轻松松就传到位,不能让切入的学生顺利就切进去。学练初始阶段,防守者防守传球时脚不移动,双臂展开干扰传球,然后逐渐过渡到左右移动一步干扰传球,最后到全面防守传球,让进攻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防守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传球方法将球顺利传给同伴。防守切入的学生从原地小幅度防守到大幅度防守,再到移动的防守,“粘”住进攻学生,让切入的学生不能顺利到达相应位置,通过多次这样的防守能提高学生快速变向移动和虚晃变向移动的能力。接力跑中的难点是“如何在高速中稳定、顺利地完成交接棒”,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接棒学生能根据传棒学生的速度来准确决定自己起跑的时机和起跑后的加速程度,这种能力是需要在反复、多次、真实的比赛中积累提升的,而且需要通过不断变化交接棒人员之间的合作,让接棒人根据不同传棒人的速度来判定自己的起跑时机和起跑之后的加速程度,通过大量且不断变化的真实比赛情境学练,才能真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预估判断和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