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根结线虫病俗称癞皮病、疥皮病、姜疥,发生周期较长,在发病初期,姜株地上部受害症状不明显,待出现症状时,根部已布满瘤状根结,可导致减产20%~50%,重病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甚至绝产。了解该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
根结线虫主要以二龄幼虫侵入生姜的根部,在根部皮层与中柱之间寄生。发病姜株的根部和根茎部出现许多豆粒大小且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随着病情的加重,根结数量增多,连接成串,形成不定形状的大肿瘤,根系变粗,之后根系由黄白色逐渐变为褐色,呈疱疹状破裂、腐烂,横切根茎可看到黄色或褐色半透明圆形斑点。姜块表面形成突起瘤状物并伴有裂纹斑,皮下组织颜色变暗,受害严重时内部组织呈深褐色干腐,似海绵状,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染病初期,姜株地上部分看不出特异症状;危害严重时,由于根系活力降低,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减弱,姜株表现出叶片小且黄化、株高矮、分枝少、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等症状,与缺水缺肥症状基本相似。根结线虫病发病比较缓慢,还会与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导致复合侵染。姜田一旦出现病株,如果防治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即会以病株为圆心向周围辐射蔓延,严重时会蔓延整块姜田。据笔者调查发现,受害姜株症状通常自7月上中旬显现,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为盛发期,从8月中下旬开始,即可看出病株比正常姜株明显变矮、生长势变弱,一般比正常姜株矮40%~60%。
生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和肥料有关。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特别是生姜种植老区,重茬现象极为普遍。多年重茬形成了特殊的土壤环境,使固氮菌、放线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光合菌、氨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而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菌群平衡遭到破坏,次生盐渍化及土壤酸化严重,进而引起根结线虫病的大发生。该病的发生与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劣质的商品有机菌肥也有很大关系。如未经充分腐熟的猪粪、鸡粪、羊粪等施入土壤之后,因二次发酵产生部分有机酸,致使土壤酸化,而酸化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根结线虫的活动和繁殖。
根结线虫自身活动的范围非常小,其传播多依靠外界因素,人为传播往往是主要途径。首先,姜种挑选把关不严,一旦将发生过根结线虫病的姜块混入姜种,根结线虫就会随姜种进入姜田,进而发生侵染危害。其次,姜农在田间操作时来回穿梭走动、农业器具交叉使用、利用公共水渠大水漫灌等,均会传播根结线虫。
另外,农药使用不规范会提高根结线虫的耐药性,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市场上防治线虫的化学药剂良莠不齐,姜农盲目用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论是普遍施用还是局部重点施用,农药的用量不足、复配不合理或使用劣质农药均会使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和带有线虫卵的病土往往是主要初侵染源,因此及时彻底清除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病土尤为重要。将病残体和病土集中收集,并转运到离姜田较远的安全地方进行集中处理,防止病情扩散。生长季节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病株及病株周围的病土,挖土深度约30厘米,并将挖出的病株和病土在远离姜田的地方进行深埋,然后用无病虫土壤回填封堆,同时将换土部分用塑料薄膜密封。
结合整地对土壤进行深翻、晾晒。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土壤消毒通常可以结合土壤深翻、施肥整地等一起进行。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土壤消毒剂是98%棉隆微粒剂。在种植前14~21天,将药剂撒施于10~20厘米深的土层中,施药前保持土壤湿度60%~70%,施药后压实,覆盖塑料薄膜密封7~10天。如遇阴雨天气可以适当延长密封时间,解除密封后敞气晾晒7~10天,即可种植生姜。
重茬时间越长的地块,根结线虫发病会越重。生姜可以与玉米、高粱、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或者与大蒜、大葱、洋葱等辛辣蔬菜轮作,均可以明显减少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
选择姜种时要严格把关,挑选肥大、饱满、肉质新鲜、色泽光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不干缩、未受冻的姜块作为姜种。肉眼可见有癞皮症状的姜块一定要剔除,防止根结线虫的卵或幼虫随姜种带入姜田。田间管理要严格规范,避免到已发病区块走动,确因生产需要不得不走动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劳动工具、人员走动等原因造成根结线虫蔓延传播。
施肥应遵循“平衡施肥、合理追肥”的原则。以鸡粪、猪粪等畜禽粪便农家肥作为基肥施入时,必须保证肥料优质且充分腐熟,根据地块肥力状况,一般每亩用量为5~8立方米。种肥通常选用饼肥、生物菌肥及化肥,采用沟施,每亩用量一般为饼肥50~8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生物菌肥(含活性菌10亿个/克、有机质含量70%,下同)70~100公斤。苗期需肥较少,追肥以平衡型水溶肥和高钾水溶肥为主。快速生长期有机肥与速效化肥配合施用,结合田间培土,每亩施饼肥80~100公斤、硫酸铵或40%复混肥20~25公斤。9月中旬,每亩追施硫酸铵、硫酸钾各5~8公斤,同时补充中微量元素。适时适量冲施氨基酸类水溶肥,可提高姜株的抗病性。有条件的地块尽量采用管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
生物防治主要是以菌抑虫。研究表明,淡紫紫孢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均对根结线虫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生产中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时增施含有淡紫紫孢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的生物菌肥。生物菌肥通常采用沟施,作为基肥时每亩用量为150~200公斤;作为追肥时结合小培土和大培土与其他肥料一起沟施,每亩用量为70~100公斤。生姜生育期内一般要进行两次培土,分别称为小培土和大培土。小培土一般是在麦收后进行,培土厚度3~6厘米;大培土是在立秋前后结合大追肥进行的一次培土,培土厚度10~15厘米。生物菌肥除采用沟施外,也可以结合浇水进行冲施或滴灌,作基肥时每亩用量5~8公斤,作追肥时每亩用量4~6公斤。生物菌肥可与有机肥或其他肥料混合撒施。对病株可以单独穴施或灌根,每穴用量一般为5~15克,灌根时稀释成800~1200倍液,均匀淋透生姜根系周围的土壤,根据发病程度和姜株大小适当调节用量及稀释倍数。以菌抑虫防治效果相对较慢,若发病较为严重,应配合化学防治。
选用安全、高效的化学药剂尤为关键,如10%益舒宝颗粒剂、阿维菌素、噻唑膦、杀单·噻虫胺颗粒剂等。其中噻唑膦颗粒剂是用于防治线虫最为广泛的药剂,如20%噻唑膦颗粒剂(每亩用量0.85公斤)、10%噻唑膦颗粒剂(每亩用量1.5公斤)等,用药时间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及8月上旬左右。平时可以根据病害的发生程度适时用药,常用的施药方法有沟施和穴施,同时要做好普遍用药与局部重点用药相结合。在根结线虫病发病初期,每亩可用20%寡糖·噻唑膦微乳剂750~1000毫升,兑水1500升灌根,每株灌药液量400毫升左右,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继续危害;或每亩用10%杀单·噻虫胺颗粒剂2~3公斤,沟施或穴施1~2次,每次间隔20天;也可以用21%阿维菌素·噻唑膦水乳剂或22%阿维菌素·噻唑膦水乳剂,两种药剂每亩推荐用量分别为1公斤和0.75公斤;还可以每亩用10%益舒宝颗粒剂4~6公斤或9%寡糖·噻唑膦颗粒剂1.5~2.0公斤与细土混匀后沟施或穴施。建议在生姜整个生育期至少施药2次,于播种当天沟施或穴施1次,培土时进行第二次施药。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①药剂要交替使用,能复配的尽量复配,以减轻抗药性;②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不可盲目加大药剂用量;③施药剂时要做到适量、均匀,防止因局部用药量过大而导致药害的发生;④用药量不足或者使用劣质农药,防治效果都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