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鱼类烂身病的防治技术

2023-10-07 11:25欧阳敏
农村百事通 2023年7期
关键词:底泥水温鱼类

渔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以江西省为例,依据长期监测,江西省历年水温的变化趋势是从当年的11月水温持续降低,直到来年的2月为最低水温点,3月水温逐步回升,4月水温达到20℃。在4月,一般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即有一周时间,会出现温差超过10℃的现象。“倒春寒”往往是造成渔业突发疾病的重要因素。近三年,每年3月开始,在江西省水产养殖中,鱼类烂身病发生较为严重,如草鱼、黄颡鱼、鲫鱼、鲢鱼等出现烂嘴、烂身、烂尾等症状。笔者从发病现场调查情况看,气候变化是诱因之一,导致鱼类烂身病发病还有多方面原因,下面做简要阐述。

一、发病症状及原因分析

1.发病症状

患病鱼类出现烂身、烂头、烂尾等症状,有的并发水霉病,传染性与死亡率很高。其临床症状见本期封三彩图。

2.病原体探讨

根据文献报道、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粗检,病原体主要以真菌、细菌为主,草鱼出血病病原检验检测呈阴性。

3.病因探讨

鱼类在越冬期,摄食量大大下降,体质变弱,易受伤。发病的池塘多数是因放苗种或转塘、起捕等拉网操作后引起的,这些操作搅动了底泥,底泥的内容物引起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若池塘水体有一定的藻类,且生态系统平衡,底泥的变化对池塘影响不大,不会造成疾病的发生;若池塘水体本身浑浊、腐烂物质较多,又缺乏藻类,则底泥的变化对水质的影响非常大,极易引起水质恶化,水体溶氧量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

在低温季节,水体中真菌繁殖速度快,且不断寻找附着体,鱼类就是真菌攻击的主要对象。鱼类越冬期体质弱,极易被真菌类致病菌感染患病,继而又易被细菌感染,引起继发性疾病。再加上低温季节水体难培肥,养殖户普遍缺乏养水意识,转塘、起捕等作业在遇到“倒春寒”时,便极易引发鱼类烂身病。

二、预防措施

江西省成鱼养殖户要调整养殖模式,放苗时间宜改在当年4月底。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下,一般在上一年的12月或当年的1月、2月放苗。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适合江西省的气候变化,鱼类疾病防控难度大,养殖风险高。改在当年4月底购买大规格鱼种放苗,在11月上旬就达到上市规格,可缩短饲养周期,养殖成功概率较高,经济效益也较高。春季低温季节放苗宜选用标粗苗,注重水质的养护,尤其常规设施渔业,春季低温季节不宜进苗。

具体预防措施为:①起捕完成后,应做好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②鱼苗肥水下塘,宜待水体培肥一周后再投苗种。③做好转塘、起捕后的池塘水质管理工作,天气变化大时切忌投苗。④对池塘实施低温养水,只有水体中有一定量的藻类,才能对抗池水水温波动对水体的影响,才能在水温起降幅度较大时,确保池塘里的鱼类安全度过危险期。⑤适当控制投喂量,确保饲料质量,不急于加大投饲量。⑥多关注鱼的活动与吃食情况,出现异常现象及时处理。⑦早预判、早发现,早采取治疗措施。

三、治疗技术

①清浑改底。在晴天上午,选用吸附剂、化学底质改良剂等,按产品说明书施用。②筛选使用治疗真菌病效果较佳的药物。③上述两种防治方法实施一周后,在天晴时,培肥水体,补藻培菌(筛选低温季节易溶于水的营养液,按产品说明书使用)。④内服免疫增强剂。可选用五味子、柴胡、黄芩、甘草、枸杞、山楂、茯苓、白芍等中草药,免疫多糖,以及维生素C等。⑤低温季节减少捕捞、投饲、用药等对鱼易产生应激反应的操作。

猜你喜欢
底泥水温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鱼类运动会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底泥吸附水体中可转化态氮研究进展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德兴铜矿HDS底泥回用的试验研究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