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不让”阅卷实录

2023-10-06 14:08:41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淡泊子路宁静

李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笑:其言不让。冉有谦让有礼:“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不赞一言。

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接上页

当我们拥有了单纯的底色、高贵的骨骼后,“宁静”乃是在此基石上应抵达的最终目的地。

“宁静”,不仅是一种淡泊从容的心态,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后恬然自足的一种超脱的生命状态。这一位于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之顶的目标,岂可轻易抵达?其路悠悠,而将“小我”融入“大我”应为最好的选择。试想,当我们将眼光放远,如钱理群教授所言“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时,又怎会落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窠臼?正如屠呦呦表露的心迹:“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为国为民者,正应是这样不计私利、淡泊致远、恬然自足的人,他们永远是青年的榜样。

蕴蓄单纯的底色,构筑高贵的骨骼,追求宁静的魂魄,应为每个青年坚定的价值选择。吾辈正当行,追求永不息!

评点:行文思路简洁清晰而又层层递进。三个关键词逐一阐释,每个词基本上都由向内、对外两个层面构成,内涵解读显示思维的深度,同时三个关键词又形成一定的逻辑层次。

深厚的学识素养,不仅体现在语言流畅、句式多变等文学功底方面,更体现于社会学、哲学等原理及名家名言的娴熟运用方面。首尾两段干脆利落,结构上又能相互照应,值得借鉴学习。

(编辑:李跃)

写作指导

材料中两个关键词“让”与“不让”,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但本质上并不冲突,各有其成立的道理。如果简单地讲两者都成立,觀点显现的思辨性就明显不够,所以最好能够讲清楚各自成立的条件。

存在问题

一、误读材料文本

对子路夫子哂之是因为“其言不让”,不是说子路能力不足却大言不惭。冉有夫子为什么不发一言,文本里没有明确。根据论语其他篇目可知,孔子很强调担当责任,至少可以认为不是很满意。

解决路径:对课文内容要熟悉。

二、观点存在硬伤

1. 能力不足就要让,能力充分就不让。

2.“让”是为了避免他人的嫉妒。

3.“让”代表一种价值排序,重要的不让,不重要的就让。

解决路径:①功利型原因绝不可成为主要原因。要写也只能作为衬托的参照物来写。也就是“有的人认为‘让只是为了避免他人嫉妒,成为他人的眼中钉。但其实……”②思考问题要全面。逆向思维很重要,有时要学会反过来思考,没准会出现更好的观点。

三、多个概念混写

“让”的概念混同:谦让、避让、退让……(可以写,但不能同一段混着写)把“不让”解读为直率、勇敢、展示自我,然后进行概念替换。

解决路径:“不让”可以体现出直率或勇敢,但不等同于它们。“不让”是一种行为表现,其动机有很多种,可在分析中把内在的丰富动机深入地挖掘出来。但不能替换,否则反倒把一个含义丰富的行为解读单薄了。

一类文

让以养私德,不让平天下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张展皓

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谦让”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精神品格。而在《侍坐》篇中,其言不让的子路和谦让有礼的冉有虽都不是夫子最属意的,但同样都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到底该不该“让”呢?

窃以为,让或不让,都有其道理,具体的情境才是我们判断的准绳。

让,不是卑躬屈膝也非过度谦虚,而是仔细权衡他人的心理后做出的委婉回应。有时,我们鲁莽草率的“不让”会显示出自身的无知甚至是狂妄,有可能造成他人的误解,以至于产生矛盾。所以为避免龃龉,更为促进交流,我们理应学会“让”,学会“善刀而藏之”。苏辙出使辽国,苏轼劝诫道:“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苏辙如果自称“中朝第一人”,单于难免有所忌惮,心怀不轨;而苏辙言语谦让,看似放低姿态,实则拔高格局,促成了双方的理解互通。言语不让喜欢炫耀的人,不仅拉低了自身境界,还可能刺伤他人自尊。“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正是我们在与他人对话时退的那一步,在人际交往中营造出更广阔的理解空间。

但纵观古今中外,许多人为了争取机会,毫不谦让地称述自身的才能,这也启示我们——不让,不是对于自身能力的夸张炫耀,而是在追逐理想时高擎着的笃定信念,是敢于说到做到。古有毛遂自荐,自称:“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抓住了帮平原君说服楚国的机会,一展雄才抱负;又有李太白投书韩荆州,“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为谋求推荐丝毫不吝啬对自身才能的赞美。同样,面对一闪而过的实现自我、展现担当的机会,我们理应秉着“舍我其谁”的气势去争取。此时所谓的“谦让”,只会让我们错失良机,留下遗憾。

“让”或“不让”,看似冲突,实则是我们在不同维度上考虑得到的结果。“让”彰显我们对自己的体察,对他人的体谅,维持人际交往的和谐融洽;“不让”体现我们对机会的执着,对抱负的持守。这两者恰恰反映出君子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何妨一“让”,“让”以养私德;治国平天下,理应“不让”。

倘有一天,我们都能权衡好让与不让,曾皙所勾勒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和谐大同或许也就不远了。

评点: 作者提出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谦让,但是追逐理想时必须当仁不让,层次清晰,举例充分,且把话题统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可谓逻辑结构精巧。

一类文

让者蕴智慧,不让显勇毅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胡奕涛

“让”与“不让”,这一命题可以说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脉。两千多年前冉有谦而让之,子路率尔而对,皆形象卓然。而两千多年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作为新时代之人,我们又应当如何选择?

笔者看来,“让”或“不让”,都是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手段,各有优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走得山高水長。

“让”意为谦让、辞让,谦让之心人兼美之。古有“管鲍之交”,鲍叔牙甘让其位成为历来称传的佳话,其原因在于鲍叔牙一心为国考量,他认识到了别人的才华,也知晓自己的不足。这里的“让”,彰显的是舍己为国的情怀,是在用自己的谦让为国家谋取更好的机会。于是我们明白,度义而让,让为守义,“让”或“不让”的出发点应在于心中的正直与公义,而不是追求一己之利。

当自我力量无法改变局面时,“让”可化作出路。一则,谦让背后的无私让团队更加凝神聚力,这是为了求同的目标放下小我,争取大我;二则,“让”作为一种品格能让人拥有淡泊而又豁达的心境,进入“天容海色本澄清”的精神境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在仕途上无疑不幸,面对章惇等人的迫害“一让再让”。但在这“让”中,他让出了海阔天空的胸襟,让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让”不是怯懦者的退败,而是在面对无路之局面时,开辟新境的途径。

而“不让”,看似是武断的,但它也在用果决的方式推动着社会前行。

在大义当前时,“不让”的是肩上的责任,体现出的是舍我其谁的气魄。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的钱学森是“不让”的;在无数稻田中踽踽独行,为新世界播撒粮食的袁隆平院士是“不让”的;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查阅文献的屠呦呦也是“不让”的——“当仁不让”化为一种挺身而出的精神,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虽然为自己之私利而不让者令人不齿,但我们亦应看到在万千“不让”的面孔中,有一心为民之人,有为国请命之人。“不让”的力量用在正确的地方,能有惊天动地的伟力,足以为人类文明开辟新世界。

而吾辈之青年,从风急天高的历史中走来,向着长空浩浪的历史走去。我们前行的每一步,承载着多少人的期许,在这种情况下,谈何“躺平”“开摆”?应当以不让之心打破禁锢,赓续新的史诗。

让者,若水,涓涓细流但绵延不绝,其影响的持久之力不可忽视;“不让”者,若石,势大力沉,往往能带来巨变的伟力。

没有绝对的“让”,也没有绝对的“不让”。当“让”的智慧与“不让”的勇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便可化为六月之好风,助我们直上重霄!

评点: 文章论证方法多元,道理论证思路清晰,引用论证使得文采斐然,而倒数第二段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化抽象为形象,可谓点睛之笔。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淡泊子路宁静
淡泊,在风骨之内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40
宁静之宅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5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6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12-09 12:59:29
《巷口的宁静》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08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百家讲坛(2019年14期)2019-07-29 06:15:04
诚信
自身要端正
淡泊才能明志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