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郭紫君 通讯员_漆走方
集力学、美学、几何学和民俗学于一身的土家吊脚楼,是世代居住在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如何挖掘和传承土家吊脚楼文化,正是黄俊毕生奋斗的事业。他用心雕琢木艺,用情守护技艺,让土家吊脚楼“走”出大山,“活”在现代舞台。
黄俊生于木作技艺世家。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木工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打造木工模型情有独钟。读小学时,黄俊就帮着父亲磨石头、打下手,泡在石雕、根雕堆里。
在黄俊记忆中,曾有一位韩国客商不远千里赶到恩施大山,只为求得父亲制作的一套文房四宝。外表青灰、内含白色方解石晶体的石头,在父亲手中变幻出青松、仙鹤、白菊的模样。时至今日,黄俊依然记得对方小心翼翼手捧砚台如获至宝的样子。那一刻,雕刻的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要像父亲一样,雕出让世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2007年,从部队退伍后,黄俊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根雕技艺,刻刀和锤子从此再也没离过手。3年后,为了精进技艺,他又师从广西的一位老师傅,从底座雕刻做起,苦练基本功。黄俊回忆说:“学习时,我们师兄弟之间从不讲话,只有雕刻刀和锤子声。”
十年的学习与打磨,让黄俊的木雕技术炉火纯青。
2017年,因家中根雕业务扩展,黄俊随父亲前去拜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万桃元工作室里摆满了土家吊脚楼的微缩模型,即便已是根雕老手艺人的父亲也啧啧称赞,当即让儿子拜万桃元为师,万桃元却拒绝了。
黄俊与父亲并不气馁,多次到咸丰拜师,可万桃元仍是那句话。师傅不松口,黄俊便自己学。他抓着每次登门的机会,捧着笔记本跟在万桃元身后讨教,有时为了攻克一个难题,一天驱车往返好几趟。
一段时间后,黄俊将自己制作的微缩吊脚楼部件拿去给万桃元指正,万师傅只微微一笑。几个月后,黄俊又将独自完成的土家族吊脚楼完整微缩模型递到万师傅面前。万师傅终于被黄俊的精神和作品打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答应收他为徒。
经过万师傅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钻研,黄俊对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每一道工序娴熟于心。学成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决心将所学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吊脚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吊脚楼营造技艺也逐渐边缘化。黄俊说:“我们这代人对吊脚楼多少还有点印象,下一代可能就很少见到了。”土家吊脚楼到底该如何传承,师傅万桃元选择按照吊脚楼营造技艺制作吊脚楼模型,而黄俊则思考着如何将吊脚楼工艺与现代文明结合,让吊脚楼营造技艺走进年轻人的心里。黄俊打算按照一定比例,制作吊脚楼微缩模型,让其以艺术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制作吊脚楼模型,要经历选料、切割、平刨、压刨、锯料、打孔、精修、组装等工序,全程不用钉子,全靠榫卯咬合加固,中间有一个环节出了偏差,最后都无法成形。黄俊制作的是缩小了25倍的吊脚楼复刻模型,这不仅要挑战他的木工技艺,更需要耗费比普通木工活更多的时间、细致度和耐心。黄俊告诉记者:“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选材。因为是按比例缩小,如果选的材料不适合,很容易折断。打孔以后,两边连接的部位只有1至2毫米,加工时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
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尝试,黄俊成功制作出缩小25倍的吊脚楼复刻模型,并先后出现在第七届中俄线上“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多个展会上,其作品《金丝楠木吊脚楼》还被中南民族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组委会评为优秀藏品。黄俊通过复刻的方式,让土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以展现和延续,让土家族的吊脚楼“活”在了现代舞台上。
“作为手艺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不断提升。”黄俊说。
在钻研传统技艺的同时,黄俊还学习使用CAD制图软件、雕刻数控机床、木工机械设备,并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现在很多人不接受机雕,认为不如手工有灵魂、有温度。”黄俊则认为,机械化作业可以保证精度和效率,实现标准化作业,这是纯手工无法做到的。而无论是机械还是传统手工技艺,都应该为作品服务。
好的技术和传统还需传承。黄俊先后和恩施职院、彭家寨中意国际研学营、武汉传媒学院等多个研学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走上讲台,为学生们传授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技艺和土家族的非遗文化。
吊脚楼的营造饱含着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的热爱。武陵山山高势险平地少,但土家人建房依山就势,从不开山索地,千百年来都与自然和谐共处。“了解得越多,越敬佩先人的伟大与智慧。想来他们也是一代传一代,传到师父手里,再到了我的手里,我也要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人。”说起微型吊脚楼的营造技艺,黄俊便想到作为匠人、非遗传承人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黄俊也在积极探索将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与旅游相融合,开创属于宣恩的文创旅游产品,让吊脚楼受到更多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