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落实体育教学“技术+体能+运用”这三维目标分层联动施教。就目前而言,有的教师教学的课堂表现,无法满足课程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塑造的教学初衷,学生难以学到体育技能,形成体育素质。本文主要论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分步分项的强化体能训练、勤恳细致的规范技能训练、互相兼容的引入实际运用,从三个环节分层施教,环节之间互相联动配合循序渐进,以此在教学课堂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分步分项练习,强化体能
如果说技能是五色的花朵,那么体能就是深植地底的根系。就人体结构而言,运动体能作为前提与基础,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不仅是技术上的规范,同时也是学生体质上的强化,体能训练是支撑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体能的有效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而有效融合技能性动作的体能训练则是更加完美的蜕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侧重教学训练,分步、互兼的教学训练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运用丰富的训练事项可以有效锻炼人体运动中牵扯到的每一块肌肉,以此“抛砖引玉”,在训练中构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成就。
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就可将足球运动所涉及的技能锻炼分步、分阶段的融入教学,阶段性地渗透提高学生足球水平。如,足球教学中分步练习脚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外侧踢球、脚尖踢球等踢球动作,就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课堂热身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带球来回跑、运球极速停,在多种踢球、运球方式中配合有效的射门命中提高学生的足球兴趣,也可通过运球过障碍物、运球变向以及学生之间的多种配合传球,以简单的机械训练刺激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附带技术的训练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乐趣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体能。这种以基础的步骤训练为开始,将培养体育事项分步分项训练的方式,为之后的足球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体能支撑。
分步分项的训练有助于简化复杂的体育事项,在简单重复的训练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凸显训练的成效,以此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项目的兴趣,从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享受体能训练带来的成就。
二、重视技能指导,规范动作
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要以技术教学为载体与主线。而目前多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在结束热身活动后多以学生自由活动结束,缺少实实在在的体育技能教学与指导,体育课堂变得乏味、肤浅,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爱。运动技能是伴随学生成长的技能,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规范学生的锻炼动作,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将运动技巧融入学生的锻炼,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确保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就目前的初中体育课堂而言,在教学传统的运动技能时,教师需要不断地关注学生每一项运动的肢体动作,以细致的心态、规范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地磨合,达到肢体的协调性、有序性。通过对每一个动作的剖析,配合对应的指导与调整,以此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训练质量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足球带球技术“运球过人”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效地运用运球慢跑、踩球急停、运球转弯等动作进行分解练习。在训练初期,教师可增加障碍物、变势信号等进行训练升级,循序渐进地将复杂动作简单化,从表象概念入手逐步渗透技能训练。如,将带球急转弯通过三个节拍分解教学,在训练中教师以口哨作为变势信号,一声哨响为带球慢跑,二声哨响为带球急停,三声哨响为急停变转弯。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细致地指导学生肌肉发力习惯与严格的规范学生足球运动技能。同时,教师在通过口哨变势的足球训练中,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地减慢运动的步骤,这样就能对学生各个运球变势有更加清晰的观察与指导。
案例中,教师通过精讲与示范三种运球转换的动作,分析急停的脚板受力点、转向的发受力点。同时配合学生自身体会规范动作要点,变向带球要快、急停踏球脚底需要卸力、转向力点为脚踝处,在多种细节的指导与示范中,让学生掌握运球的技术要点。此外,配合障碍物以及组织学生之间成对的练习模式,让学生不断熟练形成肢体记忆。教师则旁站巡视并对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指导与纠偏,在有层次的练习中,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与身教中提高技能。
三、体能与技能有机融合,稳步提升
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清晰地感知体能与技能的实际输出。通过有效的教学,让体能与技能进行搭配,融会贯通,同时精心设计课堂教案,可以激發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将教学逐步升级达到将体育兴趣转化为运动志趣,进而从简单的提高学生体质升华成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运动中,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他们能感受到体育竞技的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愉悦、活泼、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中向上发展,在课堂竞争的提纲规划中寻找乐趣。
对球类竞技体育运动而言,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否会进行比赛”。目前,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精细化地追求课堂训练的标准,挤压课堂时间,将课堂指导、技术训练作为教学主旨,使原本充满乐趣的教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课堂教学质量不增反降。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回归到球类运动的本质,以竞争为主导发挥球类竞技的趣味性、对抗性。
例如,足球运球“带球左右转过人”中,教师在教学运球步骤、起势细节与整体讲解示范后,便引导学生运球过标注立柱,循序渐进地增加标志立柱数量。在训练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带球过人以及后续配合射门进行课堂竞技。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至实战中,学生在不断的实际竞争中,不断磨合逐渐规范。同时,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了学生对训练技能的运用与掌握。此外,小组形式的竞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也强化了学生对体育竞技的归属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团队之间彼此竞争,在合作与对赛中寻找运动的快乐。如此,以体能的激发引出技能的熟练,通过两者的配合教学增加课堂趣味,课堂教学方能清晰地诠释运动的原理,扎实训练的效果。
案例中,有效借用小组教学模式将运动技能转化为一种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运动习惯,在运动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合作与竞争,可以更加贴切地体会体育精神。
总之,体育教学现状需要对症下药,体育教师要联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目标,以教学技术为突破,在训练中设置一定的体能训练作为基础,将复杂的步骤简单化,将技能训练分层分步进行教学。同时,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技能+体能”有效链接,并联动运用到体育竞争中,以达到最终的训练输出,教师在旁观中负责细节的指导与技术规范。如此,将机械化的课堂训练乐趣化,通过运动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在训练中热爱运动的兴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