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2023-10-06 13:18林翠萍吴建新
运动精品 2023年1期
关键词:少林泉州文化遗产

林翠萍 吴建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林翠萍1吴建新2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公共部,福建 泉州 362011;2.龙岩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少林地术拳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研究。研究表明:泉州少林地术拳主要有校园和公益两种传承模式,并且在推广方面成效显著。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也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存在着代际传承呈现疲态、代际冲突日渐显著、重技术轻道德的现象。鉴于此,就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与保护的实现路径提出:保留珍贵史料;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道德教育;利用互联网及活动,提高知名度等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瑰宝,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1]。”因此,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是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

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我国各省市都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和规划,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泉州少林地术拳作为一项地方性文化项目,是泉州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先后被福建省(2021年)、泉州市(2020年)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对泉州少林地术拳进一步展开深入的探讨,希望从中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1 泉州少林地术拳基本概况

1.1 泉州少林地术拳起源

地术拳起源于寺庵,由清代四月神尼(第一代)所创,主要是根据女性的身体特征,模仿狗格斗动作的特点和人的反关节拿一点制全身及平衡性原理的特点[3],又被人们称之为“地面功夫”。它有似南非南,似北非北的说法,既有南拳短巧寸劲、迅疾紧凑的刚劲有力,又有北派泰山之巅、大开大合的磅礴之势,善长于倒地后施展各种地上技击动作,使少林地术拳形成了不南不北的独特风格。

在清朝时期,四月神尼因受到反清复明活动的影响,逃至泉州永春陈家,为感谢陈家对她的恩惠,将自己所创的地术拳传授于陈家之子陈彪(第二代)。陈彪学成之后,又将地术拳的技艺传至当时泉州洛阳古镇黄厝的武举人黄凤男,黄凤男习练之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就在当地开馆传承地术拳。百年技艺得以在惠安县及台商区一带传承至今。在以武谋生的时代里,闽南人的生活总是有“拳头、烧酒、曲”相伴。

当时黄凤男所开的武馆就在洛阳街的笼仔巷深处,据传承人黄树煌介绍,当时的厅堂摆放着兵器大鼓,厅堂中挂着“地术犬法”的匾额,在当时的武馆门庭若市,学生经常提着猪脚、面线之类的物品前来拜师学艺,只有家族世代品行端正才能被收为徒弟。

1.2 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人——黄树煌(第六代)

黄树煌,福建省地术拳协会常务理事、高级教练,现台商区武术协会会长,是黄凤男第六代直系后裔,是目前福建省地术拳协会在泉州市开设非遗地术拳项目进行传习的唯一传人,泉州少林地术拳代表性传承人[4],代表泉州少林地术拳项目保护单位,接受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授牌。他多次远赴国外参加武术交流,并将地术拳项目传入进32家学校和武术馆(基地)。

黄树煌自幼跟着二伯黄冀希学习地术拳,当时因二伯在外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亲自传授学习,没有书面纸质的拳法拳谱,单靠着口述相传。

“小时候谈不上喜欢,因为家庭影响着我,开始习武之路,大概六七岁开始学习,扎马步扎到两个大腿在抖。每天天蒙蒙亮就沿着旧街到洛阳桥练习,早起挑担卖海鲜的阿姨都认识我。”黄树煌口述。

从商二十年,决心回到家乡盖起“大厝”的黄树煌,慢慢收掉生意、重新拾起武术,于他而言,不仅是重拾儿时的兴趣,也是对家族的传承。如今,百年传承的实物以及鲜卑练功器械大部分遗留保存至今,如练功义勇石、六尺棍、小花枪、三叉钯、七星剑、刀矛枪、腰刀、提沙瓮、扔石锁、铁尺、沙袋、木桩等。套路有:三战、七星拳、三十六手、四门、七十二连拳、十八连珠、双蝙蝠、梅花巢、醉拳十八勾、双人对练套路、三步甲、六步丁、神犬对练共计十三个套路。

1.3 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模式

1.3.1 校园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是十分重要的。泉州少林地术拳积极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等16处建立了传习所,通过“一校一拳”的推广模式,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补充,提高知名度,发挥闽南地域优势,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中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的推广效果十分显著。

从开设《武术》选修课后,由开班时1个班32名学生发展到6个班320名学生,该课程成为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最热门的选修课程之一,十分火爆。由于成效显著,《武术》现已被健康管理学院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而成为一门必修课。泉州少林地术拳在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战略共建下,开展传承,努力将学院打造成区域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1.3.2 公益

公益体育活动,是延续中国优良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泉州少林地术拳通过开展公益性活动(如表1),与群众培养良好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泉州少林地术拳的知名度。在活动中,不仅展现了拳法、腿法等地术拳独特魅力,又体现出传统武术的礼仪礼节的重要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面临的困境

2.1 代际传承呈现疲态

代际传承是指两代人之间传递或继承产生的人际关系,某个项目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5]。泉州少林地术拳由于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多处于封闭状态,在传承问题上,整个拳种传承后继乏人,加之受多元文化以及复杂的内外环境影响,泉州少林地术拳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难题。一是,习练者明显减少。相较于以农耕为主、物资匮乏的过去,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有趣,集体合作意识强,吸引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参与,而少林地术拳作为地方性小拳种,受众面有限,且自身的套路与技击过于复杂,难学易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许多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学习现代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学习地术拳的人群;二是,中途放弃者不在少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绝大部分学习者或为了完成学业,没有时间与精力继续学习地术拳,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继续学习地术拳,外出打工。例如,第六代传承人黄树煌也曾为了生活外出经商,在经商期间“没有任何机缘”继续学习地术拳,甚至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接触,好在后期慢慢放弃了生意,重拾儿时的兴趣。正如黄树煌所言:“只是觉得要把它传承下来,丢掉了怪可惜的。”那么,面对社会的压力,代际传承呈现明显的疲态。

2.2 代际冲突日渐显著

代际冲突主要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巨变而产生。因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等发生改变而引起[6]。一是,学习地术拳的目的不一样,在那个还未太平的年代,身怀武功是生存之需,练武之人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学习地术拳也就更像是一门手艺,可以维持生计,甚至是可以发扬门楣,振兴家业,所以地术拳也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被当作武林秘技传承下来。但对于现在的青年一代,学习地术拳更重要是为了强身健体,缓解学业带来的压力,或将其当作一门防身术,但难以长时间学习。且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教什么,学什么”,没有对拳法、技击加以思考,深入挖掘。二是,学习地术拳的情感发生改变。年长资深的习武者对地术拳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他们的认知中,地术拳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传递地术拳也是他们的使命。对于年幼的习练者,他们以竞技武术为佳论,学习地术拳更多的是想在一些大型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有的学习者是想把地术拳当作契机,作为今后升学的一个跳板。

2.3 重技术轻道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泉州少林地术拳的传播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术轻道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技术,一入门就讲技术,老师讲什么学生做什么,忽视地术拳丰富的文化传播。学习者对地术拳的历史文化了解不足,更深层的侠义精神无从得知,无法产生强有力的共鸣,又将如何传承呢?对于地术拳的技击的学习,仅仅是地术拳文化的一部分,光学习地术拳技术仅仅只是皮毛,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武德知之甚少,更别说深层次的认识,又如何做好高质量传承呢?

3 传承与保护泉州少林地术拳的当代意义

3.1 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的保护意义

3.1.1 注重民族认同、地方文化认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7]。”泉州少林地术拳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见证了泉州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能连结民族情感的关键纽带,是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但泉州少林地术拳面临代际传承萎缩的真实困境,青年一代对泉州少林地术拳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对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形文化了解不足,无法产生认同。地术拳不仅是一种地方拳种,它还赋予了泉州人爱拼敢赢、心系家乡、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所以,将泉州少林地术拳作为认同地方文化的培育平台,在青年一代中建立起泉州地方文化的公共记忆。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春风,不仅要传播泉州少林地术拳,也要讲好泉州故事,让更多的后代子孙了解、认同泉州特有的文化。

3.1.2 “传承+思政”,实现价值共创

泉州少林地术拳要求习武者知晓拳的神、形、心境、气度,更重要是领悟其蕴含着的尊师重道、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思想品德,以此达到德艺双修的目的。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泉州少林地术拳的技击,更需要传承古人的坚韧精神,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立德树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实现了交换流通。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技击的传授与道德教育分离是当前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泉州少林地术拳的传承未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所以,传承应当和思政教育共生,实现价值共创。

3.2 泉州少林地术拳传承与保护的实现路径

3.2.1 保留珍贵史料,扩大影响力

了解历史是一种文化解读,一种自我审视,是地方特有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通过一些直观的物器、书籍、影像等方式展示地术拳,视觉效果明显,更容易产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少林地术拳的传播。一是,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泉州少林地术拳等方式,积极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泉州少林地术拳档案;二是,保存。借助现代互联网,通过文字、录像、音频等数字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泉州少林地术拳技击及文化价值,并积极搜集有关地术拳的道具、器具等实物资料,妥善保存;三是,将泉州少林地术拳一些珍贵的器械、书籍对外展览,扩大地术拳的地方影响力。

3.2.2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道德教育

一是,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泉州少林地术拳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二是,积极开展讲座,在传播时适当增加理论及历史故事等内容,让习武者感同身受祖辈们学习的情感;三是,加强技击技术,除了要迎合大众化,也要“精”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8],以代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保护遗产继承人(群体)的权益,特别是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扭曲或滥用。

3.2.3 利用互联网及活动,提高当地知名度

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积极打造“互联网+武术”平台,构建“智慧武术”泉州少林地术拳发展新格局,通过打造泉州少林地术拳全新武术人自媒体,在大、中、小及幼儿园设立传习所,多种模式积极融入影视制作、休闲旅游、健身养生产业等方式实现地术拳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探讨泉州少林地术拳代际问题,能更好契合当前泉州少林地术拳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对于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泉州少林地术拳也应该与爱国主义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青少年应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重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更奠定了泉州少林地术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地位。所以,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相关研究,还有待继续跟进。

[1]百度.为中华民族守住文化的根与魂[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413174076159663&wfr=spider&for=pc.2020-12-07.

[2]刘少英,罗君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岩鹰拳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3):137-144.

[3]王伟春,陈伟强.中华传统武术:地术拳[J].祖国,2015(23):54-56.

[4]泉州台商投资区新闻网.泉州少林地术拳、孙氏祭祖习俗入选市级非遗项目[EB/OL].http://www.qztsnews.com/2020-06/17/content_1003644.html.2020-06-17.

[5]何理,唐艺桐.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金融化及业绩[J].财经科学,2022(10):1-15.

[6]李卫宁,张妍妍,吕源.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的代际冲突:基于三个家族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11(1):74-88.

[7]李丽芳.人文视野中的东巴文化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17-23.

[8]李景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的保护措施探析[J].齐鲁艺苑,2011(5):4-9.

[9]周海凤,林晓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地术拳传承模式与传承路径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6,35(4):16-19.

[10]马冬雪,相昌庆.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存续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4):37-41.

[11]张波.“非遗”视域下内江彭家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2.

[12]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4-37.

[13]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85-88.

[14]新时代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内涵解析: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为例[C].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301-302.

[15]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7-21.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Ways of Quanzhou Shaolindishu Martial Arts F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N Cuiping, etal.

(Quanzhou Medical College, Quanzhou1 362011, Fujian, China)

基金项目:2022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以泉州地术拳为例》(项目批准号:2022E26)。

林翠萍(1996—),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

吴建新(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少林泉州文化遗产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少林小罗汉拳(十)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