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土面积为718平方公里,却保有10多个生态系统,23000~28000种陆栖生物和12000~17000种海洋生物,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堪比一个自然保护区。其提出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被全世界广泛认可并使用。
自1963年以来,新加坡开展实施了绿化计划,并经历了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亲生态城市”的演变。对此,执行部门相关负责人这样解读,“有点像‘我家有个花园和‘我家住在花园中,后者更加指向在人类居住环境周围普及绿化以及包括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在“花园城市”实施之初,新加坡种植花草树木,更多地从美学和功能性的角度考虑。1986年,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和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之间建了武吉知马快速路,这一人工“切割”,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破碎化,严重影响了一些分布范围较广物种的繁殖,加大了近亲繁殖的风险。后来,决策者逐渐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2009年,為了连接这两个自然保护区,新加坡政府在快速路上方架了一座长约62米的“生态大桥”。大桥设计呈沙漏状,中间最窄处宽50米,左右两侧则各宽60米。国家公园局在桥上栽种了原本属于两边森林的乔木和灌木,包括刺轴榈和火筒树等,方便栖息在两个自然保护区的1000余种动物如巨蜥、松鼠、穿山甲、昆虫和蛇类等自由往来。这不仅扩大了各种动物的觅食范围,也可发挥传播花粉和植物种子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恢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化。
“生态大桥”的建设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在新加坡的整体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已有7条自然连道建成,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最近对林缘地物种的调查发现了之前难以见到的郝氏矛翠蛱蝶和普通滑翔蜥蜴。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