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理论阐释

2023-10-05 22:22杨贺然
现代交际 2023年3期
关键词:淬炼红岩中国共产党

□蒋 欢 杨贺然

(1.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2.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6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关于红岩精神“源自于何”,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2]红岩精神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与残酷的政治斗争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卓绝奋斗,以不屈的意志构筑起了红岩精神。回望过去,以大历史观的科学视野探求演变机理,是红岩精神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下赓续红色血脉的现实需要。

以往和新近关于红岩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他革命精神之间的联系,成果颇丰。有学者提出,红岩精神根源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构筑,归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红岩论述”[3]。从红岩精神的形成条件、演进脉络和培育对象的研究着墨较多,有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论述为基础,考察红岩精神凝结的精神传承、思想夯牢、历史时期和实践奋斗四重维度[4],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新的科学视野考察红岩精神的研究,总体上涉及不多,有学者从历史学的视域对把握红岩精神的深化发展做出诠释。[5]本文拟将以大历史观为基础,诠释红岩精神的内生逻辑与现实传承,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价值借鉴。

一、大历史观视域下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6]。以长远视域、横向视野及纵深视角三重维度探究红岩精神的内生逻辑,对于新时代如何取得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给出完美的答卷,顺应历史发展大势。

1.长远视域:回溯红岩精神的思想底蕴

红岩精神“源自于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命题,既是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红岩精神的思想源头,红岩精神赓续于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各革命精神之间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其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元精神”而存在,是所有革命精神的思想之源,在特殊时段下产生的红岩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红岩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地域的阶段性表现。

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是红岩精神的文化渊源,红岩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岩精神是“受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哺育和滋养,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重大历史关头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民族精神之花”[8]。红岩精神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如逆境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相互借鉴的包容精神,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注重务实、立足现实的求是精神,等等。红岩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绝处逢生、突破困境、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及立足于实际状况的过程中产生的。

2.横向视野:萌发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

红岩精神“凝结淬炼”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既有来自于外敌侵略的民族危机,又有来自于内部政治斗争的现实困境。红岩精神正是逆境下的精神产物,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是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政治前提。红岩精神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萌发的。由于特殊地域与政治背景,1940年5月4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发给中共中央东南局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指示中申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9]国统区的政治环境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均如此。正是在逆境中,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调整战略,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以统战工作为主要抓手与国统区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为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历史淬炼提供了政治前提。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战工作是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理论基石与实践逻辑。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国统区的抗战斗争实际为出发点,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统战工作,产生了“大统战”的基本格局,奠定了红岩精神的理论基础。在八年来的艰苦斗争中,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各级党员以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斗志开展奠基性统战工作,是凝结红岩精神的实践基础,也是不断发展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驻守8年,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抗战胜利以及战后中国光明前途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此过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10]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统区的革命斗争实际,实现了统战工作的原创性贡献,“将普遍群众性的‘大’统战与专对政治和社会上层的‘小’统战、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斗争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团结争取中间势力以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相结合而展开的”[11]。其统战工作的思想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孕育出了红岩精神,是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现实依据。

3.纵深视角:淬炼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长时段”的历史,已是“大历史”。红岩精神的“凝结淬炼”并非永存于革命时代,而是服务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在历史脉络中与时代特色结合,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永葆生机。

红岩精神的历史淬炼经历了萌发期、探索期、巩固期与深化期四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了四个“伟大成就”,实际上正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四个历史阶段相对应。萌发期的红岩精神具备“革命性”的特征,探索期的红岩精神以“建设性”特征为主,巩固期与深化期的红岩精神则以“时代性”为主,辅之以“建设性”。各个历史阶段的红岩精神都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发展的,在融入时代特色的同时其呈现形式又有所侧重,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本色。

红岩精神的历史淬炼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工作重心。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将群众性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群众性工作伴随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由最初公开的抗日救亡运动,到相持阶段以“秘密”方式积攒力量,再到反攻阶段形成的人民合力。从总体视野上看,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群众性工作是具有独创性的,在革命时代所形成的基本原则与工作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凝结成红岩精神,并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与时代同行,不断发展。究其实质,红岩精神的深化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共时的、历时的,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践行。

二、大历史观视域下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历史诠释

大历史观视域下诠释红岩精神的历史逻辑,既要体现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机理,更要探究其在历史长河中推进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条件。在诠释红岩精神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以单一的历史节点或历史事件来考察,而是以大历史观的科学研究视野为出发点,从历史长河中洞察新时代红岩精神的发展走向,从历史主体、历史功能和历史趋势三重向度揭示红岩精神的内涵实质。

1.历史主体:党政军民共同合力

红岩精神的“凝结淬炼”非单一主体能够实现,而是在特殊地域的基础上,党政军民各主体合力作用的机遇下实现的,是在党护民、民拥军、军爱党各个历史主体之间互动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爱护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39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有步骤地,有深远计划地,既不懈怠又不冒进地利用一切公开合法可能而不使党的公开工作与党的秘密工作相混同地去进行群众组织工作、群众教育工作与群众改善工作。”[12]中共中央南方局由于处在国统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因而其群众工作既具备普遍性特征,又表现出特有的个性,分为公开与“秘密”形式二者的结合。此外,中共中央南方局还创办《群众》周刊,使党民双方的互动更为频繁,作用更为凸显。

人民群众拥护军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1年皖南事变后,“港澳同胞为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同室操戈,激励新四军将士,根据民间‘百幅百寿’的传说,找来上千块各色毛料,剪成大小不一的方块,赶制了一大批毛毯,取名‘百幅’,送给新四军,并送给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13]。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独创性群众工作的指导下,国统区人民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革命事业奉献的政党,与国民政府形成鲜明对比,从政治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为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军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互动。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是以“秘密”的形式开展工作,对外公开活动则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党的领导下,重庆办事处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我军与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间的联系和交涉”,“举办公开的集会,参加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代表我军接受捐赠”,“掩护南方局机关,承办南方局给予的任务”。[14]220-230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议……,国民党重庆当局进一步加强了对红岩咀办事处的监视和包围,并造谣说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是组织暴动的机关,企图以此惑众,为大规模全面内战和加害重庆办事处同志寻找借口”[14]231。危急关头,重庆办事处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单一主体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红岩精神的“凝结淬炼”与党政军民的多向互动是密切联系的,这也是红岩精神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特殊品格。

2.历史功能:与时俱进的时代秉性

时代秉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独具的特点,也是赓续红色血脉所需要的重要条件。时代不断演进,红岩精神发展深化的环境不同于过去,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从过去的历史中挖掘时代价值,使之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新要素,对于解决现实难题和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具有积极作用。

红岩精神是构筑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意识形态阵地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渗透与侵蚀,广为流传的红色精神与红色故事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构筑起阵地防线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话语体系的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5]回溯红岩历史,传颂红岩故事,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与红岩英烈艰苦奋斗的风采,是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的必要举措。

红岩精神是夯实党群关系与军民关系的强有力依托。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鲜明品质是多元历史主体互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顺应时代发展养成的,军民关系亦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16]红岩历史中所呈现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的关系,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的“教科书”,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生动实践。

红岩精神为当代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提供了思想指引。传承红岩精神,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红岩英烈的认可,红岩英烈的英勇斗争与高尚品格从未被遗忘,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彰显出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持之以恒地激励当代人民,赓续红色血脉,勿忘教诲,为民族复兴提供前进的精神动力。

3.历史趋势: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下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政治品格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发展深化的,非个人的意志所决定。回望红岩精神的淬炼历程,从革命时期,到建设与改革时期,不难发现,其科学的内涵实质都是基于时代背景而高度浓缩出来的精华,所探究出的演变规律都是以历史方位为基础。

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红岩精神科学内涵的形成与走向。萌发期的红岩精神,其社会主要矛盾十分复杂,既包括中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也包括地域上的矛盾,在红岩精神凝结的地域中主要是反对日军入侵、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势力,总体上以“革命性”特征为主,国统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岩志士,将精力置于抗战中,为实现民族独立不遗余力,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催生出红岩精神的独特品格,也为红岩精神勇毅前行并永葆生机提供精神动力;探索期的红岩精神,国情党情发生变化,工作重心变更,为巩固革命成果,这一时期更为突出“建设性”,革命形式由“武装革命”转变为以“自我革命”为主,为传颂红岩故事,以锐意进取的精气神推动红岩革命遗址建设做出贡献;巩固期与深化期的红岩精神,由“建设性”转为“时代性”与“创新性”,在红岩精神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民众不再满足于基本物质需要,而是向着美好生活奋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各个历史时期红岩精神内涵实质的变化,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无论何时都一以贯之。

三、大历史观视域下红岩精神“凝结淬炼”的现实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17]以大历史观考察红岩精神的现实传承,其目的在于将过去、现在及未来联结起来,从红岩精神的发展脉络中洞悉历史演变机理,预测其历史走向,回答“时代之问”。在现实传承中,鉴戒历史,不忘来时路;研究历史,彰显时代本色;尊重历史,实现政学民各界互动,开拓渠道创新,永葆初心使命。

1.鉴戒历史:牢记初心使命,不忘来时路

以史为鉴,鉴戒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序言中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18]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岩英烈在国统区不懈奋斗的“魂”。回望红岩历史,可知其“凝结淬炼”的历史脉络;从精神主体和受众群体的视角看,民众既是红岩精神的主体,也是红岩精神的受众者,话语权与行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新时代,要持之以恒地弘扬红岩精神,争当红岩精神的传承者、缔造者及践行者。

铭记红岩历史,缅怀红岩英烈,重温红岩烽火。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渗透至日常生活,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历史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抗战史为例,历史虚无主义者片面夸大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弱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对形成于抗战烽火中的革命精神进行“灰化”,以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模糊中国人民的抗战记忆,磨灭中国人民的精神之源。为此,弘扬革命传统、传颂革命故事是当务之急。青少年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更需铭记这段逆境重生的历史,更需缅怀红岩英烈的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晰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更能找准历史方位,揭示历史必然走向。

2.研究历史:赋予时代本色,赓续红色血脉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把握发展大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研究方法。要重温革命烽火,传承红色基因,赋予革命精神时代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新时代,勿忘历史的教诲,面对国内外局势的瞬息万变,红岩精神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秉性,根据具体国情,在时代大潮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新时代,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适应新的时代环境。疫情防控攻坚战与发扬红岩精神是共时的、历时的,将二者联系起来正是传承红岩精神的内在表达。应通过重温红岩历史,将中国共产党人与红岩英烈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模范事迹加以渲染,联系现实,从而彰显时代本色。

应以新的研究视野考察红岩历史,将红岩精神传承与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变化;通过史料对照的方式研究历史,红岩精神“凝结淬炼”于国统区,充分发掘国民政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岩英烈革命认同的材料,凸显历史的真实性;运用大历史观,从长远、横向及纵深的视野探究红岩精神的发展脉络,适时地调整传承方式。

3.尊重历史:实现各界互动,开拓渠道创新

红岩精神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在于政界学界民界各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各界的动态会直接影响红岩精神的发展与走向。尊重历史是各界学习历史与研究历史的基本前提。只有尊重历史,才能顺应历史走向,开拓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实质。

政界学界民界的良性互动是红岩精神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内在要求。红岩精神正是在党政军民各主体的共同合力下凝结而成的,置于当代社会同样适用。党和政府、学界及民众对于红岩精神的支持与认同才是进一步实现发展的要素,在受到认可的同时,对于红岩历史予以应有的尊重,从而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交融互动。

尊重历史是开拓渠道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红岩精神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在传承红岩精神的过程中,要防范人为传播形式和演绎方式的“固定化”。各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一贯都是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遗址及传颂红色英烈等,实际上传承方式不应局限于此,而应将受众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减少灌输式教育。自媒体时代,虚拟化传播形式成为一股“新浪潮”,既创新了传播形式,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发展。无论如何,在创新传播渠道的同时都应勿忘历史教诲,尊重英雄烈士,尊重革命历史,在与时俱进中绽放新的光彩。

四、结语

大历史观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当下学术研究提供了科学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关于红岩精神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革命精神相比较为不足。本文以大历史观为基础,从长远、横向及纵深的视野考察红岩精神的“凝结淬炼”,从“源自于何”看“何以凝结”,诠释红岩精神的历史主体和历史功能,探究新时代的演变机理,从而为现实传承提供路径选择。大历史观视域下阐释红岩精神逻辑机理,正是从当下红岩精神的发展困境出发,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红岩精神的发展前景。只有具备现实情怀,才能更好地诠释历史,将红岩精神的时代传承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以现实问题为落脚点回溯历史去寻求路径,探究历史演变规律,预测历史的未来走向。

猜你喜欢
淬炼红岩中国共产党
在自律中淬炼成钢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淬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宜兴市夯实多元举措 淬炼韧性城市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红岩英烈张文端:潜伏在敌营中的乡长
毛泽东与红岩精神——从党的建设和群众路线角度所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