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楠 陈婉莹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斗争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建立与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我党不断获得革命、建设与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充分彰显了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分析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与能力,凝聚奋进力量,积极应对并克服一切风险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党员干部必须披荆斩棘,把握重大历史机遇,打好积极主动仗,弘扬斗争精神。因此,应当从理论、历史、现实三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笔记五)一文中提出,“如果这个时代以伟大斗争为标志,那它是幸运的。”[2]这是对伟大斗争的第一次记载与阐释。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伟大斗争理论渊源的研究,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从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这一核心出发,阐释开展伟大斗争的客观原因。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3],矛盾是斗争出现的基本条件,而斗争是处理矛盾与冲突的主要方法,斗争有无需要与怎样进行,并非个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而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的。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人民的角度)与根本特点之一(革命性)出发,阐述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依据。澄清并阐明革命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历史现象,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开展伟大斗争,其斗争是以人民利益为起点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这和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人民立场是相同的。学者们恰恰是找到了伟大斗争这个核心命题的根本依据与重点,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与方法论都为该命题的当代阐释带来了深邃的视野和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不但有丰富、严谨的理论逻辑,还有着厚重的历史逻辑。从历史来看,人类社会其实是在不断斗争中形成与发展并获得进步与成长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斗争精神的创造者与弘扬者。斗争精神影响和推进了现当代中国历史,现当代中国历史又发展和升华了斗争精神。经过百年的熔铸和洗礼,这种历史传统展现出更大的时代价值,并由少数有识之士的意识升华为整个民族的重要思想,由封建士大夫达成某种特定目标的方式,升华为执政党良好作风的核心构成要素。正是通过发展和升华,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斗争的实践与远大理想的有机统一。
斗争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我国的革命与建设是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传承并弘扬了这种斗争精神,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斗争精神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在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伟大的斗争精神。在旧中国封建制度的禁锢及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在农村地区兴起和发展的。我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通过不断斗争求得生存和壮大。由于军民上下一心、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红军才顽强地克服了物质上的艰难。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首次提到“艰苦奋斗”一词,并表明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成长经历和众多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发挥了伟大的教育效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且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5]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纠正错误倾向,留存革命力量,党引领广大人民立足于革命现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确保了革命往科学的方向发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解放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此,党提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干部到士兵,自己种地劳作,纺布织纱,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并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在废除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尽可能地保留所有能被使用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反对任何人对于各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做到自觉抵制浪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具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特质,始终表现为一种英勇战斗的革命斗争精神。
其次,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淬炼伟大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再三指出,应当继续保持在战争时期的伟大斗争精神,并将其视为建设强大国家的根本精神保证。在争取国民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和打退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的年月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党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击退了内外敌人的进攻,使国民经济逐步好转。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大家必须认同困难的存在,研究困难,积极地与困难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6],不可盲目地为了速度去找捷径。困难是随时存在、随处存在的,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要完成的斗争任务十分艰巨。而中国共产党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能始终坚持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中国政权的企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够取得一系列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最后,在继往开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有的党员干部无法抵挡“糖衣炮弹”的攻击,政治信仰动摇,生活腐败,滥用权力,违背党的宗旨,使共产党员的形象大打折扣,忘记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7]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颠覆手段,越来越多地使用和平演变的方式,用金钱扶持与培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势力,或直接实施文化入侵,在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宣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不良文化思想及意识形态,企图在思想上操控、瓦解与分裂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与形势,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带领全体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外汇储备、人均收入、经济规模等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上有了大幅提升,百姓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古老的中国焕发出青春活力。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与伟大任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历史起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全国人民对坚持党的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信。因此,为了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增强斗争实效性。[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9]。这也使诸多学者开始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探究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现实遵循。
新时代,是一个中华民族能有所作为的时代,需要紧紧地把握历史机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0],在斗争中获得主动权,在斗争中处理安全隐患,应对风险考验。这个阶段,党的斗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积极践行勇于斗争的精神,敢于对党自身及内部进行审视,进一步实施坚决的反腐败斗争,共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败行为,将反腐败斗争当作我们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进行处理,旨在实现零容忍、无死角、全覆盖的反腐倡廉目标,意识到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一场斗争。其次,是应对重大风险危机的过程中,只要是不利于党的领导、有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发展、危害到国家安全与利益、危害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损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问题,我们都要坚决地与其斗争。在具体的斗争方向和斗争策略上,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永远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守舆论阵地,更自觉自律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奋力构建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良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场考试中经受住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何谓斗争精神?有人说它是一种精神,也有人说它是一种作风,还有人说它是一个实践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发展和升华,必须从其基本内涵入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因此,就需要全党同志务必时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与义务,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解,重点在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的真正时代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广大党员需要在各种斗争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主动作为,积极负责,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的奉献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呈现出斗争精神的多元意涵。
创新对一个民族的快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促使一个国家获得长期、稳健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能使执政党永葆生机。因此,新时代开展的伟大斗争不是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争斗,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创新来解决实践中从何出发的问题,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视时代发展潮流的传统思想,积极展现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开拓创新是一种精神品质与心态,是人的创新精神的外部反映。精神状态对国家、民族与政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民族在经济方面的暂时性落后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不管怎样先进,若丧失了努力付出的进取精神,好吃懒做,不思上进,就算有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会被时代淘汰,走向衰落。邓小平同志在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前就提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经济建设,必须有一个擅长思考、积极尝试、敢于创新的团队,否则我们就难以彻底和贫穷说再见,更难以赶超全球先进水平。
直面矛盾、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斗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创新精神的斗争,无法超越我们的前辈,无法取得大的成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新常态下,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勇于攻坚克难,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持续在思想方面有新见解,在理论方面有新进步,在实践方面有新创新,并充分地反映时代意义、市场规律与创造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这表明顽强的斗争精神更是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斗争精神意味着在困难的条件下,勇于应对难题,不怕跌倒,不屈不挠,拥有打败各种困难的自信与毅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困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各种无法想象的新状况与新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势必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对此大家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应对复杂困难的局面是开辟这条康庄大道的常态化课题。[11]历史与实践表明,在改革开放时期,全党正是凭借着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的勇于斗争、迎难而上的精神,不仅全面且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难题,而且突破了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原则,这也是斗争精神最根本的体现。这一时期,党的百年斗争精神不仅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同时也为处理现代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带来了精神动力与支持。
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许多矛盾与问题都在持续地产生,我们应当明确新时代斗争精神前进的方向,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发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例如,在新时代,我国核工业和航天工业部门的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填补了我国高科技的空白,打破了外国核垄断的局面。这一光辉的业绩证实了干事创业的斗争精神在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石油工人王进喜宁“可短寿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为国防事业的长期付出与奉献,宁愿成为无名英雄的崇高境界……这些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积极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的一种真实写照与反映。
马克思指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斗争重在“奋斗”二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提倡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就应当努力付出。奉献精神属于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历史文明的演变过程中,最灿烂夺目的是无私付出与奉献闪烁的光芒,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公无私的重要人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环境下,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弘扬埋头苦干与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是展现伟大斗争精神的时代要求之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提供优良丰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任务不是短期内办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担大责,勇于吃苦,顾全大局,乃至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如果没有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中的努力付出,在问题中的艰苦摸索,在利益上不怕吃亏,在改革中锐意进取,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获得成功。
斗争并非随意开展的,而是需要智慧、勇气和技巧。理论源于实践,又要服务实践。因此,全面理解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内涵特点、重要意义,其最终目标是要在实践中发扬斗争的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把握斗争分寸。但是,斗争精神、斗争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的,是需要寻找方法和路径的。因此,在实践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增强斗争的本事与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从精神自觉转化为真正的实践自觉。
党的百年斗争史表明,恰恰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才可能一直保持科学正确的斗争方向并取得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纵观全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势必要应对各种能看到的及无法预估的风险与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明确科学正确的斗争方向,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展伟大斗争,不断地在斗争中得到进步、获得成功的核心政治保证。
同时,坚守正确的斗争方向,必须发挥领导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在新时代提倡伟大的斗争精神,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艰苦奋斗的表率作用,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四个牢记”等思想,使斗争精神在全社会更好地得到弘扬,进而更好地担当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目标的时代责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今我国的伟大实践,而人是这一实践的承担者。一方面,人的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发扬斗争精神并使之蔚然成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做到以事实为立足点,坚持群众路线,使人民群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彻底实现斗争为了人民。离开人民的斗争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一百多年以来,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斗争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坚持人民立场不仅是党在长期历史斗争中始终遵循的基本政治立场,还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斗争中不断克服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我党得以立足、得以进步、得以成功的巨大内在驱动力量。
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能力是克敌制胜、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斗争靠的是真本事和真能力,因此应该时刻关注斗争策略与方法,要做到勇于斗争、敢于斗争。
第一,坚持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持续提升斗争本领。在思想淬炼上,不断地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充实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明确斗争目的、斗争原因等问题,为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条件;在政治历练上,做到中国共产党指引与社会主义制度斗争的总方向不变,明确斗争立场与斗争工作任务,在获得新时代伟大斗争胜利的实践中走科学的政治发展之路;在实践锻炼上,不断总结党在长期斗争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斗争活动中持续改善并提升自身斗争能力,进而获得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话语权。
第二,灵活掌握斗争的各种策略,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是一门需要掌握分寸的艺术。只有掌握各种斗争策略,才能够增强斗争本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斗争中,共产党人基于具体的时代环境、斗争对象,在原则上坚定不移,在策略方法上坚持弹性与灵活性,用策略和战术获得了斗争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开展各种新的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更应当根据不同斗争对象的特征及现实需要,科学地选择、确定斗争策略,增强自身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能力。
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能为伟大事业的成功起到支撑与推动作用。一个无斗争精神的民族是无法自立自强的,一个无斗争精神的国家是无法走向富强的,一个无斗争精神的政党是无法长期发展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斗争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始终把树立斗争意识、勇于自我革命放在重要地位,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弘扬斗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建党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种种挫折与困难面前不断斗争,在艰苦环境下不断尝试与探索,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写就了振奋人心的斗争史,取得了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靠近、更有信心与能力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
历史与现实都表明,斗争就有艰辛,艰辛孕育发展,发展往往是在各种困难中获得的。弘扬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锐意开拓创新,定能托起明日之太阳。在新世纪新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既要明确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紧迫性,又要反映时代特征赋予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新内涵,更要立足实际,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