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基本内涵、理论解读与当代启示

2023-10-05 18:51:20吕夏汀许加彪
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办报媒介受众

文/吕夏汀 许加彪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总结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无产阶级新闻史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毛泽东新闻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群众观”是核心与灵魂。当下,新的媒体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对党媒的传播带来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历史语境解读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群众观”及其精神内涵,将对当前党媒新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将紧紧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用以指导党的新闻工作,孕育出新闻思想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从理论上确立了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在业务上形成了典型报道的模式,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发动党员群众为党报写稿。

1.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毛泽东要求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群众的思想形成于延安时期。1942年3月8日,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下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希望报纸贴近人民群众,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报道那些脱离人民大众生活的内容。1943年6月,毛泽东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其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对这一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群众中来”指新闻报道的主体应是人民群众,内容应是对群众生活的真实反映;“到群众中去”指向人民群众学习,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推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人民群众服务。

2.重视典型报道。共产党的路线是人民的路线,只有全体群众行动起来,集中在党的旗帜下,才能实现党的最终目标。而在群众中间,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觉悟程度又是不一致的。这就需要先进带动后进、典型促进一般。典型报道是毛泽东典型调查法在新闻宣传领域的直接运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要求新闻工作者充分运用典型调查的工作方法,深入底层切实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

吴满有是第一个出现在党报上的劳动英雄。1942年4月,《解放日报》在头版中间位置刊登了记者莫艾采写的题为《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的报道,以及《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的社论,标志着《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背景下的一次重要转向,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后来,毛泽东对莫艾说:“宣传吴满有带头发展生产,开展吴满有运动,这件事意义很大。你来延安不久,起步很好,方向是对的。”自吴满有之后,一大批劳动模范如杨朝臣、赵占魁、马杏儿等成为典型报道的对象 ,起到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和政治激励作用,在党的新闻事业上留下辉煌一笔。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理论精华,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解放日报》1944年2月16日发表的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中明确提出,“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1948年4月,毛泽东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的记者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被认为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直接出处。

一方面,“全党办报”要求中央到各级党委重视对报纸的领导,并动员党内同志写稿,以保证新闻工作与党的政策相统一。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但自己为党报写文章,还动员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另一方面 ,“群众办报”要求报纸牢牢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通讯员队伍,发动群众写稿并帮助报社改进工作。两方面的结合,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基于受众视角的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传播理论解读

从受众角度解读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有利于对其进行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最终正确指导媒体实践。

1.作为政治传播受众的“群众”。相较于对大众的一般性指称,“群众”显然更具政治意义,他们往往被认为是国家和政府存在的基石。毛泽东正是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作为政治意义上的“群众”来理解和定位的。在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面对这样的“受众”,要正确认识群体背景和群体利益的影响,并且要意识到群众在传播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适时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传播的效力。另外,毛泽东认为,党报不仅是党的、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他们不仅是报刊的服务对象,也是报刊的主人。因此,党报党刊应下沉基层,深入研究,并向群众学习。

2.“议程设置”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下的受众。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会通过新闻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议题上。媒介议程的显著度与公众议程的显著度呈现正相关。延安时期,报刊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所设置的议程对人民群众认知和判断国内形势和生活生产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要求报刊的议程与党中央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影响群众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认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党的情感和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

3.受众的逆反心理 。所谓大众传播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自由选择要求受阻”是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过度的政治宣传往往会减弱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权,容易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中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现实性。虽然,新闻宣传在无产阶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都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但党的报刊仍坚持新闻真实,防止过度的政治宣传,给予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在内容上“讲政治”,在编排上“去政治”,让党报党刊对人民群众始终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三、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当代启示

党的群众路线概括地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作为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也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因此,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扬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精神内涵,对当今党的新闻事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新闻媒体应坚持开展“走转改”活动。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仍需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彻到新闻实践中,坚持“走、转、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受众。

走基层,要求新闻媒体深入第一线和基层,贯彻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可见,虽然传播的渠道正在发生变化,然而,其使命在本质上并无改变,仍然需要走群众路线,实现其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功能和作用。转作风,要求新闻媒体尊重群众,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群众平等交流。改文风,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善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反映群众的事情,把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引导群众统一起来。

2.新闻工作者应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桥梁,承担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责任。因此,根据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精神,新闻工作者应有责任自觉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不忘初心,坚持本心,抵御利益诱惑,抵住各方压力,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和报道客观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客观报道新闻真相,探索和报道客观事实,推动社会进程发展,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专业主义精神,提高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新闻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新闻媒介的形象,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将人民的利益当成工作的头等大事来看,将工作热情和新闻才华奉献给人民的新闻事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无负于新闻工作者的光荣岗位和崇高使命。

3.扎根群众,提高传播效率。毛泽东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对报纸的内容、语言和文风都曾做出明确的要求,主张信息的传播要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为群众所理解。但近些年新闻业的改革发展和大众传媒工业化使得传媒生态呈现出复杂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新闻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报纸、广播、电视、期刊、新媒体等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日渐深入。媒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群众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但不同媒介表达思想观念的传播方式不尽相同,同一媒介对于不同事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人民群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盲区”,影响群众对传媒内容的理解。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深入了解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寻求最行之有效的传播渠道,积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和使用媒介为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使受众地位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得到提升,培养群众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群众利用媒介发展自己。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应当了解大众传媒传播规律,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通过大众传媒表达意见的方式,使群众与精英分子“知识鸿沟”的差距缩小。另外,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普及的长效机制,使群众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使新闻媒介为群众所用。

猜你喜欢
办报媒介受众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办报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