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里川
有个朋友曾骂孩子是“废物”,孩子现在上大学了,便拿来说事,表示为此愤懑许久。可见,“废物”一词,伤人至深。不承想,这个词一夕之间在网络上大火。
前段时间,两个女孩拍视频讲述了自己的“失败”故事。她们都是名校毕业生,一位曾就职于互联网大厂,当下存款只有五千多元。另一位梦想成为编剧,但她上一份工作是火锅店服务员。
尽管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有千万种,但出身名校却坎坷不已的这份落差,强烈冲击着人心。这个播放于B站的视频,“治愈了几百万网友”。一个把“废物”作为关键词的故事,反而激励了无数的受众——其中显然包括了苦苦打拼时偶尔抬头望一眼星光的人,以及那些苦尽甘来“悠然见南山”的人。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两个“被社会毒打”的年轻人,以真诚叙事赢得了挑剔的网友的尊重。而她们所表现的“一边自嘲一边向上”的人生立场和状态,有着自我贬低的表象所遮不住的光亮。
其实,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一边自嘲一边向上”的底色是明丽的、积极的。秉持这种意识的人,总能在一番自我调节后,重新回到抛洒血汗的“赛道”。20多岁的时候,我因连遭挫折,也在人前说过自己“没用”的话,但发泄情绪之后,很快就从写作、篆刻和摄影中找到了逆风前进的动力。
对很多人来说,自嘲往往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是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进的一种缓冲。人生常常坐“过山车”,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事与愿违后的失落。如果人总是被悲观、疑惧、萎靡的情绪左右,就很难振作起来进入“下一回合”,因而有必要生发一份承认“失败”但绝不退缩的自信。
换言之,除了自甘堕落者外,我们说自己“废物”是假的,努力让自己不做“废物”才是真的。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直面世俗社会的逼问和挤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个靠着赌来的船票无意中闯入上流社会圈层的“混混”杰克,首先面对的是人们嫌弃的目光。这个场景充满了不过时的隐喻,我们很容易被“世俗成功学”上下打量,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得看得起自己。
问题在于,“一边自嘲一边向上”者不仅要直面市侩哲学的斥问,还要和“消极的自己”作战。相对而言,后者才是最艰难的任务。谁都可能陷入“不想奋斗”的倦怠和迷茫,而磨掉“懒骨”,拨开迷雾,是我们的毕生课题。大器晚成的演员张颂文在这一点上堪称样板,站在鲜花盛开的“对岸”的他,以令人窒息的磨难经历召唤着每一个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一起跨过激流与险滩。
看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的人,或许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通道上,“上去”很难,“下去”很容易。你可能穷尽一生也做不成孙悟空那样的盖世英雄,但你至少可以做到守住本心,不至于堕落为一个真正的废物。
两个“废物”女孩,向我们展示的拒绝沉沦的骨气,是我们皆能吸纳的养分。我们深受她们感染,因而从情绪上带动了自己。这是一场意外的“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