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选涛,胡明俊
(雅安市环境应急信息中心,四川 雅安 625000)
突发环境事件是由污染物排放或者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次生的,短时间内可能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雅安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在全国、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随着工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产业的集中升级,危险源的体量也在不可避免地随之增加,加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强烈的期盼,雅安生态环境应急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雅安市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环境事件风险管控不断加强,环境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三五”期间,雅安市共接报并处置突发生态环境事件3起,经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认定均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无较大及以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然而道路运输事故、自然灾害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道路运输方面,雅安山高路险弯急,临崖临水路段多,辖区内108、318、351三条国道是危化品运输重点路段,道路运输事故引发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高发;二是产业分布方面,雅安铅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共划定三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其中雅安市分布两个,分别为汉源县、石棉县,涉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三是自然灾害方面,雅安位于鲜水河、安宁河、龙门山断裂带交汇部位,地震形势严峻复杂,地质运动活跃导致地震多发和地质灾害频发,易造成企业环保设施受损,导致环境事件发生。同时雅安环境风险受体敏感,辖区内有青衣江、大渡河两条河流,其余大小支流近百条,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流量变化大的特点,防范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压力大。
面对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环境应急管理迫切转向精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现代化[1]。目前,雅安市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
(1)现有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代城乡环境应急管理精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的要求不匹配。
一是环境应急体制机制建设薄弱,全市在编在岗环境应急专职人员不足,部分区县未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对区县环境应急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还不健全,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还需完善;二是应急预案管理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区县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修订不及时、编制质量不高、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有效利用环境污染源普查和监测预警、执法、应急预案以及应急物资等数据服务于突发环境事件响应、处置和调查工作,数据资源整体采集和共享应用的渠道尚未打通。
(2)现有的环境隐患监测和预警能力,与复杂多变、次生影响较多的突发环境事件科学防控要求不匹配。
一是风险源底数还需进一步摸清。对自然灾害、危化品存储、交通运输等事故造成的次生突发生态环境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可能造成的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状况底数尚难完全摸清;二是重点管控对象尚不明晰。全面覆盖重点企业、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流域等环境敏感区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三是流域综合水质监测能力有待提升。乡镇、支流环境监测设施设备缺乏,重金属、有机物等水质自动监测站较少,富营养化自动监测站缺乏;四是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预警能力较弱。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设施装备和监测能力建设不足;五是固定污染源监测监控力度还需加大。工业园区污染监控基础较弱,多数园区未成立专门的环境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分级防控能力不足。对重点监管企业、环保基础设施等的排查力度有待加强。
(3)现有的环境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与科学高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所产生物资和服务的需求不匹配。
一是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不足。雅安市目前仅建成1个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和2个县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部分未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区县依托监测站实验室作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应急物资储备能力不足;二是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数量较少,种类单一。污染物收集、污染物降解等专业处置物资储备不足,化学防护装备和环境监测设备较少,放射防护装备缺乏;三是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滞后。对应急状况下辖区相关部门和周边区域可用的环境应急物资底数尚未完全掌握,且物资储备信息时效性差,动态管理滞后,常用应急物资持续供应能力尚未形成;四是环境监测队伍薄弱。主要体现在县(区)专职监测人员不足且缺乏实验操作经验,专业技能不强,环境监测技术骨干流失较多;五是环境应急实战演练还需加强。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区域间、部门间协调联动不足,缺少“原生事故”与“次生事件”一体化的实战演练。
3.1.1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依托雅安市环境应急信息中心加强市级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建设,配足配强专职环境应急管理人员。鼓励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小组。建立环境安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加强成员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及时通报日常监管工作的动态信息、重大案件线索和查处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落实全市环境安全全过程管理。
3.1.2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健全三级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对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实施、培训、演练以及修订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按照环境应急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的模式修编和完善雅安市各级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重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排查、摸清名录内企业预案备案情况,对应备案未备案的企业统一明确时限,责令其限期备案,对已备案的企业采取文本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抽查,督促预案编制不规范的企业及时整改。
3.1.3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机制
健全市内跨界污染信息通报、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市内污染信息通报制度、流域跨界水污染事故联合检查、联合处理机制和跨界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共同对交界处污染问题开展现场检查和交叉检查,重点加强对敏感区域、重点污染源等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配合完善市域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大渡河、岷江、青衣江沿岸跨界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出境水质和跨界重点污染源日常监测,严密监控河流跨界断面的水质和水量,实现相邻地区水质同步监测,明确上下游和左右岸的治污责任划分。
3.2.1 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调查
强化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合全市环境特征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基础上系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常态化重点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结合区域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涉重金属、涉危险化学品、涉危险废物等行业为重点,建立全市重点风险源“一企一档”和风险源信息数据库,对环境风险源实行动态管理。推进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依托风险源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摸清、确定辖区内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企业名单及数量,指导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识别,找准、找全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
3.2.2 加强重点流域和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
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全市排污口排查,建立信息台账和问题清单,实现动态化的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重点流域监测预警体系,在青衣江、大渡河干流及荥经河、周公河等重要支流流域,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排污口实施智能化监管,加强汛期等特殊敏感时段的重点污染源和水环境质量监控巡查。深化水源地保护区专项整治,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监控网络,加快推进水源地视频监控设施建设,确保已建监控设施有效运行[2]。推进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开展典型地下水水源补给区环境状况调查,完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内优先管控污染源清单。加强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逐步将地下水内容纳入土壤污染防治。
3.2.3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推进土壤污染风险调查,查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风险,建立土壤污染风险源清单并纳入雅安市环境风险源动态数据库管理。推进农业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及安全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及健康养殖和水产养殖节水减排。加强工矿、重金属行业土壤污染防控,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开展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不定期对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排放和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巡查。推进矿山矿企排查治理。加强矿山矿企(尤其是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3.2.4 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治理
持续做好医疗废物环境监管,补齐偏远地区及乡村医疗废物收集运输体系覆盖不足短板,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并逐步实现医疗废物交接、转移和处置环节信息化监管。推进涉危废行业企业风险整治,建立涉危废行业风险源名录和相应的分级管控制度,指导企业开展危废环境安全风险自查、规范建立台账。加强汉源湖、雅西高速、雅康高速等重点区域危化品和危险废物运输环境安全管理。不断提升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收处能力,引导重点产废企业自建危险废物利用设施,开展一般冶炼渣、尾矿综合利用试点。促进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3.2.5 推进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防治
严把园区环境准入条件,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等条件,确定园区项目准入条件。建立园区一体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推进园区污水雨水总排口以及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等敏感部位安装在线监控设施,逐步建立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污染溯源体系。推进园区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或应急暂存池以及拦截、导流、降污、隔离等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强化园区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定期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自查自纠。
3.3.1 依法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规范环境事件现场处置流程,及时分析研判环境事件态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研单位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获取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及专家研判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科学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流程,全面准确掌握突发生态事件环境影响。
3.3.2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舆情应对
建立雅安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明确回应主体,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规范全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发布,并根据工作进展持续发布权威信息,避免不实信息传播。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持续做好舆情监测,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必要时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3.3.3 做好环境事件调查评估和分析总结
推进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损害评估工作,细化完善环境事件调查程序和措施,抓好典型案例总结评估和警示教育。探索建立雅安市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分析制度,针对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及其他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同类事件重复发生。
3.4.1 环境应急综合队伍建设
依托环境监测机构力量和相关人员组建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相应物资和装备。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尝试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救援机构等纳入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环境应急演练培训,落实“1+9+N”演练制度(每年1场市级演练、9场区县级演练、N场企业级演练),不定期组织无脚本环境应急演练,检验市、县、企业三级环境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全市环境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动能力和临场实战能力。
3.4.2 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及装备建设
摸清应急资源底数,收集和掌握全市环境应急资源实际状况,将重点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物资库纳入调查范围,建立雅安市环境应急物资生产商、供应商参考名录。实行环境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建立以市级储备为支撑、县级储备为基础、企业储备为补充的“市-县(区)-企业”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3.4.3 环境应急信息化体系建设
推进环境大数据整合共享,建立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制定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编制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加快环境应急大数据应用,搜集和处理涉及环境风险、环保举报、突发环境事件、社会舆论等数据,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建设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应急大数据应用,提升应急指挥、处置决策等能力。推进水、大气、土壤自动检测硬件设备覆盖,对大气、水体、噪声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感知。完善生态环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将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升级成为集“环境受理维权、监控预警、应急处置、物资调度、执法监督”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综合指挥系统,实现多系统、多层级、多用户的数据汇聚共享和精细化管理。
3.5.1 构建环境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导环境安全定制服务。引导支持全市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专业底子薄、环境安全隐患多、应急力量弱的中小微企业,依托行业协会或商会,委托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安全生产服务,包括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建立和整改工作指导、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救援演练、环境安全培训等具体内容和项目。
3.5.2 加强环境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抓好社会宣传与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百姓喜闻乐见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雅安生态环境”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开展线上宣传活动,推送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相关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思想、辐射安全、固体废物管理等宣传内容,形成上下一体、协同联动的宣传合力,普及环境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环境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3]。
3.5.3 加强环保投诉信访案件处理
推动环保举报工作规范化管理,建立环保举报热线后督察机制,对环境污染投诉多发区域、重点行业、重复投诉等开展后督察,对发现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提高环境信访办理效率和质量。强化信访办理时效性和准确性,案件涉及排放污染物的,及时开展现场执法监测,并及时将查处情况向投诉人进行回访。加强环境信访信息分析和公开。定期发布重点环境信访案件办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并请群众评价办理结果,以信息公开和结果评价促问题整改。建立环境信访信息分析通报制度,定期对全市环境信访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健全环境信访案件交流制度,组织各部门开展信访案件交流,分析疑难案情,共同解决,提高办案能力。
雅安市在生态环境安全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时期生态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深入分析雅安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特征和生态环境应急的弱项、短板,提前研判雅安市生态环境应急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妥善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