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莎 刘兵
[摘 要]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传记和影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及其转变,为创作更为受众所接受,同时兼具学术合理性的科学家形象提供经验和建议。传记中的李时珍形象经历了从带有传奇色彩的儒医到伟人科学家,再到卓越优秀、品质不凡、成就伟大的中国古代著名医家的转变。影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由高大权威、代表科学真理和正统的伟人科学家转变为有血有肉、情感充沛、鲜活丰满的普通人形象。对于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不仅需要关切其职业、工作和成就,还要考虑最新的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性格品质、品德精神等方面的描述。
[关键词]李时珍 传记 科学家形象 影视剧
[中图分类号] N4;G206.3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3.04.012
在科学传播中,科学家形象研究是核心议题之一,它连接着公众、科学共同体和政府这三方科学传播的参与者[1]。科学家形象影响着公众对科学家社会贡献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关系到公众对科学的参与和理解[2]。科学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主要通过学术杂志、传记作品、影视作品等,尤其传记和影视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对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传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史中负载着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生动地、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进程[4]260。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形象,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5]。大众媒体、电影和电视通过对科学家形象的塑造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增进公众对科学的普遍了解[6]。
李时珍是中医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51年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被纳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单[7]317。2011年5月,《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典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都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李时珍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认同[8]。自清代的顾景星书写李时珍传记后,关于李时珍的传记层出不穷。1956年出品的黑白电影《李时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科学家传记影片,2005年和2011年,又相继有两部深入刻画李时珍形象的电视剧出现。目前,对李时珍传记或影视作品中科学家形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随着时代以及传播渠道的变化,传记和影视剧中对于李时珍形象的呈现也在不断变化,理解其背后的原因,研究什么样的科学家形象更为受众所接受,同时又兼具学术合理性,可以为传记和科普影视的创作提供参考借鉴。
1传记中的李时珍形象及其转变
在科学史的研究中,传记是非常重要的记述历史的一种研究方法[4]25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记的写法不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从传记的起源阶段一直到民国时期,李时珍传记的主要形式是短篇的传记文学,1949年以后,才开始出现了更加系统性的独立成书的传记。1664—1949年,至少有20余篇李时珍传记出现[9-10]。1949年至今,关于李时珍传记的出版图书约有20种。
结合传记的形式和表现特点,将李时珍传记的出版分为3个历史阶段,一是古代及近现代,李时珍传记主要是以文言文撰写的短篇传记文学;二是1949—1990年,此阶段的传记主要围绕李时珍的故事传说,较少涉及学术研究;三是1991年至今,出版的传记包括故事传说和学术研究两类。
1.1传记中的李时珍形象
1.1.1古代和近现代的李时珍传记
古代和近现代的李时珍传记是用文言文撰写的短篇传记文学。其中,17世纪有3篇,18世纪有12篇,19世纪有6篇,分别出自地方志、官方正史、医史和个人文集。1942年出版1篇,出自《中华医学杂志》。
1590年王世贞撰写的《〈本草纲目〉序》以及1596年的《进〈本草纲目〉疏》作为起源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后世李时珍传记提供了参考,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李时珍传记为1664年顾景星所写,收录在《蓟州志》中[10]440。此版传记比较完备,后期李时珍传记皆以顾景星版为参考,民国时期吴云瑞所写《李时珍传略注》很简略,是顾景星版核心内容的缩略,故本文选取顧景星版为古代和近现代李时珍传记的代表。
在顾景星撰写的李时珍传记中,李时珍是一位有传奇经历的医生,其出生时有祥瑞降临,以神仙自居,曾担任楚王府奉祠正、太医院判。他博学多识,曾欲考取功名,却三试不售转而学医。医术高明的他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于质疑先人典籍中的谬误。他凭借坚定的意志,耗费30年写就《本草纲目》,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不断,既智且仁,是心系天下百姓的儒医。但总体来说,由于信息有限,其对李时珍形象的塑造比较平面。
1.1.2 1949—1990年的李时珍传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时珍传记的书写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传记不断增多,对李时珍的相关研究也更加深入成熟,开始出现系统性研究李时珍的著作。此阶段图书出版情况见表1。因此,此阶段对李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以独立成熟的专著为代表。
该时期的传记大多为根据研究编写的传记,也多引用传说故事等戏说成分,其中科学史的意味也越来越浓,但未能摆脱维多利亚式传记的特征,内容仍有英雄崇拜和非批判性的早期科学传记的特色。在这些传记图书中,张慧剑撰写的《李时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可以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对李时珍形象的建构加以分析。
《李时珍》中的李时珍出身贫苦,自幼向往从医而无心科举,心系劳苦大众,有济世之心[12],是一名英雄科学家,曾担任楚王府奉祠正、御医;精研医术,是一个能干的医生,勤劳刻苦,精读医书,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纠正,与方士邪说开展坚定的斗争,坚持医学真理,突破无数困难完成《本草纲目》的撰写和刊印,是一位有着强烈斗争精神、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献身精神的伟大科学家。
1.1.3 1991年至今的李时珍传记
在这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版了更多的李时珍传记图书。以唐明邦所写的《李时珍评传》为分界点,不同于早期的传记图书,这一阶段的传记不仅关注李时珍的生活经历,也开始关注对《本草纲目》的研究工作,更突出学术界对于李时珍学术成就的研究,并援引多处史料对李时珍相关事迹进行考证。
这个时期的传记从分类上也属于根据研究编写的传记类型,大多兼具学术性和评论性,属于故事传说的内容也多有标注,不再将李时珍塑造成一位伟人科学家,而是试图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和中国哲学思想等对于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的影响,综合评价李时珍卓越不凡的为人和学术成就,开始关注李时珍身上的科学家精神。此阶段传记虽可读性稍弱,但更符合科技史传记的现代标准,对于科技史研究更有价值。在这些传记中,唐明邦所写的《李时珍评传》是目前关于李时珍最为客观全面的传记专著,因此可将之作为代表,分析此阶段传记中呈现的李时珍形象。
唐明邦讲述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对医学很感兴趣,从小聪颖过人,自学成才,精通医术,曾担任楚王府奉祠正,在太医院供职一年,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博物学家,世界文化名人。李时珍为人不曲意逢迎,拥有凛然正气,敢为人民伸张正义;刻苦好学,汲百家之长,深思熟虑,敢于创新;处处留心,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经验,注重实践,胸怀壮志、不为名利;为了核定药物名实,万里跋涉、知难而进、百折不挠;遇事必穷其理,知行结合、实事求是,勇于戳穿“长生不老”骗术,一生不仅医学著述颇丰,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7]。
书中分析李时珍受到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肯定了李时珍身上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潜心研究的“十年磨一剑”精神,静心笃志、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
1.2传记中李时珍形象的转变
从古至今,传记中的李时珍形象发生了很多变化,古代和近现代塑造的李时珍形象带有传奇色彩,夸大了李时珍的社会地位,把李时珍塑造成一位传统意义上有文人气质、功成名就、有着坚定意志且具有仁心仁术的儒医。以张慧剑《李时珍传》为代表的传记把李时珍刻画成一位伟人科学家,美化了李时珍的科举不第,把李时珍塑造成为一个有着近乎完美形象的古代科学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志力和美好可贵的品德。他以医为志,医术了得、医德高尚,为一代名医,十年阅尽可寻藏书,二十多年踏遍万里可行之路,问遍可求证之人,不被任何困难所打倒,不知疲倦、不为私利,集毕生精力完成《本草纲目》巨著。
以唐明邦《李时珍评传》为代表的传记,则不再把李时珍看作近乎理想的伟人科学家,而是一位卓越优秀、有不凡的品质和伟大成就的中国古代著名医家。这个阶段的传记增加了对他工作和研究精神的分析,与张慧剑《李时珍传》为代表的传记相比较,李时珍为人仍然有可贵的品德,医术也依然高明,他身上保留了古代读书人的特点,博览群书,科举之路走不通后,在医学上取得了不可比拟的成就,以一人之力,编撰完成了一部中国医学史上的本草集大成之作。他不自我设限,对所走的道路坚定执着。他的治学方法具有开创性,善于运用分析和考证等科学研究方法,以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经典,其思想也具有启发意义。
2影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及其转变
隨着人们对李时珍的关注度上升和影视剧传播手段的发展,李时珍也作为主角进入影视剧之中。对于影视剧中科学家形象进行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有助于对影视剧中科学家形象进行塑造[14]。以李时珍为主角的影视剧作品共有3部,第一部是1956年由沈浮执导、张慧剑撰写剧本且担任编剧的黑白电影《李时珍》,由赵丹担任主演,电影剧本以张慧剑《李时珍传》为基础[15]。2005年11月上映的《本草药王》是香港无线电视拍摄的历史传记电视剧,由陈庆嘉、梁柏坚执导,香港演员林文龙主演。2011年3月上映的国产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是由黄海冰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由郑克洪执导。分析影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有助于理解影视剧在科学家形象塑造上的特点,以及制作方为受众提供的信息。
2.1影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
2.1.1电影《李时珍》中的李时珍形象
该电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角的历史题材传记电影[16]。因此,对其分析有科普影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此电影的剧本是在张慧剑《李时珍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不同于传记文学,影视剧兼具图像和画面,配合声情并茂的情节故事,在给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可以传播科学家形象。
电影《李时珍》创作于中医从受轻视排挤到受到党中央关注,刚刚解除束缚的社会背景下,科普理念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中衍生出来,定位的受众对象是工农兵群体[17]。电影揭示了八股取士的教育制度下,读书人贬低包括医学、农学、物理等科学技术,封建统治者迷信炼丹修道,妄求长生不老,使得医学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社会背景。
当时,对科学家形象的刻画存在英雄式的崇拜倾向,科学家形象是高大正向的,且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电影中,也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例如,电影表现出李时珍对医学有浓厚兴趣,深感底层人民急切需要医生救死扶伤,于是弃仕从医,开始钻研医学。他医术高超、逢善不欺、逢恶不怕,有高尚的医德,人们不远千里来寻他看病,他遇到穷苦百姓求医就免费诊治,是一位大医精诚的医者。李时珍读书甚多,且是一个有心人,他勇于指出前人本草书籍中的问题,并渴望可以重新修订本草书。他不慕名利、敢说真话,在炼丹备受统治者推崇的情况下,指出服食丹药对人体的伤害,坚持医学真理,集毕生精力修《本草纲目》一书,对理想坚定,是一个在艰难的社会背景下逆流而上的英雄科学家。
电影中三次强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致死不怕难”的情节,更是强化了李时珍的伟大形象,是中医和中医从业者在艰难处境下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影片也通过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撰和刻印过程,体现了中医的巨大价值,宣扬了李时珍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医药的巨大贡献。
2.1.2《本草药王》中的李时珍形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都被纳入科普的范畴[18]。对科学家形象的塑造,也开始打破对科学家过于理想化、权威性、圣徒式的高大上形象的追求。电视剧《本草药王》以李时珍的人生经历为蓝本,援引了很多李时珍的传说故事,据电视剧情节推测,剧本曾参考朱云瑾撰写的传记《李时珍》[19]。
《本草药王》通过很多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展开李时珍形象,生活中的李时珍重情重义、热心助人、孝敬双亲,对朋友真诚相待。他喜爱医药知识,很有才华,却不崇尚科举做官,一心想做医生,为人刚正不阿。在医学上,他谦虚好学、医术高超,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探寻新路径的创新精神。他思想开明,敢用未记载的新药,支持女子行医,不慕荣华富贵,以编撰《本草纲目》为己任,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医学真理,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是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名医。
就形象来说, 《本草药王》还强调了李时珍的革新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精神,体现了中医在治病救人、防疫救灾和日常保健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中医药与假药的不同,中医是有益人体健康的,而服食丹药求长生是荒谬的。
2.1.3《大明医圣李时珍》中的李时珍形象
在电视剧《本草药王》拍摄5年之后,《大明医圣李时珍》通过再现李时珍的人生命运和编撰《本草纲目》的过程来塑造李时珍形象。根据电视剧情节,可以推测剧中关于李时珍的故事参考了唐明邦所写的《李时珍评传》和张梁森所写的《李时珍传记选》[7, 20]。
《大明医圣李时珍》对李时珍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和立体。生活中的李时珍是一位特别孝顺,对待感情真挚深情,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一身正气,看不惯官场黑暗,无心涉足仕途,重视中医知识的传承和发扬。李时珍喜爱医药知识,文学素养很高,行事光明磊落。他医术精湛、医者仁心,坚持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在救灾防疫时表现出舍生忘死的精神。他谦逊好学、淡泊名利,潜心于医学。他不屈服于权贵,心系医学和天下,有崇高目标,以修订《本草纲目》为毕生愿望,严谨治学、深思熟虑,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医学真理,是一个对理想信念有坚定追求的谦逊的儒医。
与《本草药王》类似, 《大明医圣李时珍》也体现了中医的巨大价值。此外,通过对李时珍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医从业者医者仁心的形象,说明了李时珍对于中医药学的巨大贡献。
2.2影视剧中李时珍形象的转变
电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与电影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各有特色。前文所述的两部电视剧对于李时珍形象刻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黑白影片中的李时珍是一位伟人科学家,而电视剧更注重塑造生活中的李时珍,剧中李时珍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拥有充沛的情感。电影中李时珍的形象是正面的,是高大权威的,是敢于并勇于斗争的,是科学真理和正统的代表。电视剧中的李时珍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卓越的普通人,文采斐然、谦虚好学,有七情六欲,会因科举落第而心灰意冷,会因儿女情长而怅然若失,志向高远且信念坚定,在历经名利、权势、各种阻碍的考验之后,仍然坚守编撰《本草纲目》的初衷。两部电视剧的侧重点不同, 《本草药王》着重刻画创新开明的李时珍形象,《大明医圣李时珍》则重点突出作为儒医的李时珍形象。
电影《李时珍》人物形象塑造未能全面呈现李时珍的文学素养和科学成就,忽视了李时珍在主流医学的贡献和地位。其局限于突出李时珍的英雄科学家形象,建构的李时珍形象还较为单一。但电影《李时珍》也无疑在李时珍事迹的传播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学术界和社会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关注。尽管是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影片,但直至今日,该影片在播放平台上仍有很高的评价。作为以古代科学家和中医为核心的科普宣传电影,该影片从科普立场上对古代科学家和中医知识的传播超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科普理念,对古代科学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呈现以及科学家传记影视剧的创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草药王》和《大明医圣李时珍》部分吸收了电影《李时珍》上映后50年来学术界关于李时珍的研究内容,通过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呈现了更加丰满的李时珍形象,同时更多地兼顾了影视剧的受众对于娱乐化的追求。
3对李时珍形象转变的分析
3.1作品形式对形象转变的影响
传记和影视剧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媒介,波兹曼(Postman)指出,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化和以电视为基础的文化中话语特征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21]。传记题材的历史影视剧创作主要以人物传记为基础,但由于纸质媒介向影视传播媒介的转换,影视剧只能选择性地呈现传记等文字史料中的李时珍形象,内容的呈现形式也相应地带有很强的娱乐性。
影视剧中的李时珍形象也相应地呈现了从正统、权威的伟大形象到更平民化、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形象的转变。
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是所有传记都能结合史料对李时珍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也不是所有传记都能摆脱对李时珍英雄崇拜式的刻画。此外,作品吸收了李时珍的民间传说,其作为科普的真实性就有所欠缺。影视剧可以从多个维度塑造李时珍形象,但由于娱乐是电视中所有话语的象征,电视剧主动承载的科普理念较弱。
总体来讲,相较于传记图书,影视剧作品在构建李时珍形象时容易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忽略与李时珍科学活动相关内容的呈现,也未能充分利用同时期有关李时珍的学术著作和傳记中的研究成果。但影视剧在传播李时珍形象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丰富和稳定了李时珍形象。
科学传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科学与传播媒介、媒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22]。两部电视剧皆呈现了李时珍的文学素养并引用了关于李时珍的民间传说故事。2010年,李时珍传说也被收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这虽然对于李时珍的形象普及有重要作用,但文学中的传说与可靠的科学史普及间的差异值得关注,不应将其混为一谈。
由华中科技出版社2018年出版,王玉德撰写的《李时珍传》鼓励通过发展影视产业来增进对于李时珍形象的传播,指出《大明医圣李时珍》是一部很有影响的电视剧,体现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建构[13]250。
3.2观念转变对形象转变的影响
除了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研究的历史的、学理性的变化,以及科普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人物传记和影视剧的创作,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需求的转变以及对中医文化所属的传统文化认知的转变,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李时珍形象的塑造。
明清时期,医学不过是末技,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未被医学界以外过多关注[24]。自1912年以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被多次重印[25]。五四运动时期,很多知识分子未能跳脱“新旧相对,古今为界,凡今皆好,凡古皆坏”思维趋向上的划界[26],受此影响,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在此时不受重视,自陈邦贤1919年于《中国医学史》中提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7]后,各类医史书中都开始涉及李时珍。
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近代许多文化名人对中医也多持批判态度。1929年,一次关于中医存废的讨论更是围绕《本草纲目》展开[28]。然而,在当时中医科学化的思潮下, 《本草纲目》被认为不是科学研究的成果。1937年开始,受鲁桂珍等留学生影响,著名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祖籍蓟州的鲁桂珍,十分关注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尤其是来自蓟州的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此后,李约瑟开始进行《本草纲目》的研究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29]。1943年,李约瑟来到中国,结识陈邦贤、郭沫若等学者,此行促进了学术界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950年,全国第一次卫生会议虽肯定了中医的宝贵经验,却忽视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在之后的3年中医仍受到轻视和排挤[30]。1952年,苏联莫斯科大学新校舍建成,计划在新校舍走廊悬挂世界著名科学家头像,为此向中国科学院征求意见,郭沫若提供的科学家人选之一为李时珍[31],此事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1953年,因党中央多次批示指出中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治疗人民疾病上的重大作用,中医药的发展才解开束缚[32]。1956年,新版《中国医学史》中专门有一节介绍李时珍和《本草纲目》[33]。1956年的电影《李时珍》更是推动了学术界内外对李时珍的关注,然而在电影拍摄时期,中医从业者仍面临生存状况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处境。
20世纪70年代,传统文化内容在教育中被大量删减[34]。20世纪90年代,以国学热的兴起为标志,社会上和学术界开始注重传承并肯定传统文化[35]。21世纪初,人们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并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36]。
21世纪初,中医的处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3年,中医合法性得到美国科学家的认定[37];2003年, 国务院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这之后,在社会上虽然对于中医仍有争议,但也有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并且关注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在医学界也更加看重从植物药中开发新药的潜力[38]。之后的李时珍传记作品、电视剧也不再强调中医从业者被轻视的问题。
4结论
对于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不仅需要关切其职业、工作和成就,还要考虑最新的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性格品质、品德精神方面的描述。对于李时珍的形象传播来说,其目标是要给公众传达一个真实的、有根据的科学家形象,让公众在了解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于中医药和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带给公众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传记中的科学家形象会影响影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的建构,对于影视剧来说,有科普意识的影视剧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更具完备性和真实性,科普效果更好。在剧本创作初期,影视剧就应参考符合科学史传记研究标准的人物传记。在传记和影视剧中建构科学家形象,加入相关传说故事等戏说成分并非不可,但应考虑其科普效果,思考如何通过提示区分戏说与史实。
参考文献
詹琰,胡宇齐,郝君婷.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5):93-100,127.
张芳喜,张增一.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0):70-75.
李娜,刘兵.对居里夫人传记在中国传播的初步考察[J].科普研究,2007(3):51-58.
刘兵.克利奥眼中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刘兵.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457.
Flicker E. Between Brains and Breasts—Women Scientists in Fiction Film:On the Marginalization and Sex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petence[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3,12(3):307-318.
唐明邦.李时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黃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772.
王吉民.李时珍文献参考资料汇目[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3):46-48.
王剑.李时珍大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钟毅.李时珍与《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张慧剑,蒋兆和.李时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王玉德.医中鸿儒 本草巨擘:李时珍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冯其器.科学家在电视屏幕中的形象[J].科技传播,2012(9):10-12.
张慧剑.李时珍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评论集:第二集[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42-45.
樊洪业.解读“传统科普”[N]. 中国科学报,2004-01-09.
刘兵.对科普相关概念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讨论[J].科普研究,2019,14(5):42-46.
朱云瑾.李时珍[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张梁森.药圣“李时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
刘兵.多视角下的科学传播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4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11-06-09)[2022-12-03].http://www.gov.cn/zwgk/2011-06/09/content_1880635.htm.
郝长燚. 不断被记忆的李时珍[D].天津:南开大学,2011.
钱超尘,温长路.李时珍研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任剑涛,陈卫平,谭好哲,等.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J].文史哲,2019(6):26-54,163.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黄星楼.美国亦重《本草纲目》[J].医学杂志,1959(52):89-90.
潘吉星.李时珍—李约瑟—鲁桂珍[J].大自然探索,1993(2):106-110.
王淑军,白剑峰,燕玲,等.发展中医无须彷徨[N].人民日报,2006-10-26(15).
孟庆云. 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N].中国中医药报,2003-10-20.
秦宇龙.“西学中”挖掘中医药伟大宝库[EB/OL].(2021-06-29)[2022-12-03]. http://www.satcm.gov.cn/xinxifabu/meitibaodao/2021-06-29/22144.html.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钟晓媛,郭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百年变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133-138.
李宗桂.40年文化研究的反思和前景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8(10):1-25,281.
程佳宏.对纪录片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视,2004(9):57-59.
美科学家肯定中医合法性[J].山东中医杂志,1993(3):44.
左言富.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苏中医药,2005(5):1-6.
(编辑 李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