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10-04 02:58:51王云平
中国饲料 2023年12期

王云平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对现代化社会生产来说,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实践操作。这些专业人才必须面向社会和市场,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培养学术和实践兼备的人才,从而实现提高饲料企业人员素质的目的。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较为缺乏,但实践操作能力却很强(杨利红,2022)。传统的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陈旧,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解为主,往往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实用型人才发展模式不能满足饲料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因此,对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人才来说,转变课程教学模式、改善人才教学培养效果,乃当务之急。

1 高职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

1.1 影响饲料专业人才培育社会文化因素 饲料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看,我国饲料质量安全形势向好,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也难免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如药物重金属超标、化学药物残留等问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动物饲养行业必须要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质量,同时也要注重饲料行业的技术创新,培养行业高端人才成为促进饲料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内饲料行业员工要及时挖掘员工潜力,重视员工创新能力,为员工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对饲料企业来说,国内饲料企业必须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坚持培养相关人员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双向思维,促进我国饲料行业跻身于世界前列。另外,饲料专家从行业经验出发,编订新的教材内容,以促进我国饲料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卞波,2020)。

1.2 影响饲料专业人才培育的教育与技术环境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学生来说,专科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饲料专业创新人才势在必行。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青岛农业大学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课程,创新了现代化教学结构;内蒙古大学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在内蒙古地区搭建起创业项目基地,创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动物营养饲料行业人员的能力进程中,诸多饲料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举办多场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最新技术,在做好当前职业规划的同时,也可以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孙瑛,2020)。在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动物营养与饲料企业也意识到改良工艺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加强技术型人才储备的重要性。

2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1 完善饲料专业人才发展机制 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非凡意义。当前,高校培养的诸多实用性人才包括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术人才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为学员提供教育与深造的机会,促进继续教育发展。因为现代经济发展类型趋向多元化、多样化。当今人才的层次不一,因此,要尽快改善人员教育模式,设置专业类型,完善现代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需要坚持现代职业教育导向,增强相关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依据市场发展调整课程模式(田灿,2017)。

2.2 优化饲料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这就让饲料企业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得以转变。目前,对现代职业教育来说,应用类职业院校数量增多,但培养出来的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不高。这些学校在不断扩招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相关院校要转变人才发展模式,寻求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起点,提高现代化教育质量。对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素质,改革人才培养队伍的结构(文生萍等,2020)。

2.3 培养饲料专业人才必须满足市场需求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偏向应用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行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呈常态化发展,加剧了饲料行业的竞争程度,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使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传统职业教育主要面临着技能型、知识型人员短缺的难题。对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来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要培养创新型饲料专业人才,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服务高端饲料市场需要,以实现行业创新发展。

3 高职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饲料专业人才培养脱离实际目标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瞄准畜牧业发展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饲料专业的人才要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研发,增强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学校只是为简单目标而拼接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也较为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饲料专业教育要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相结合。

3.2 饲料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际脱节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课程要以培养现代化饲料专业人员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建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学校设置的课程要与人才培养相关联。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课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搭建现代化课程体系,填充所需的理论知识,开展实践课程教育,搭建现代化知识课程框架。但当前饲料专业课程与实际并不匹配,课程设置也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度(王琤韡和张水印,2019)。

3.3 饲料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停留于形式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坚持深化教学实践,尤其要重视现代化教学实践,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现代化实践教学具有显著性和综合性特点,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实践可以极大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重视社会实践,从而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4 高职院校动物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4.1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要突破原有模式工作过程的教学形式 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培养了诸多一线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深入分析岗位特点,从职业能力出发,开发相应课程(王霞等,2021)。要从区域发展需求的特点来分析,侧重培养一线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要贴近现代教育,深入实际,以学业就业为导向,巩固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从过程着手,设计专业教学所需课程。饲料养殖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实践习惯和职业性作为主要出发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要组织人员到养殖场开展活动,以达到饲养效果。开展实训教学,让学生进入饲料加工车间进行饲料加工等实习体验,让学生对工作情景有深层次的认知,为深入实践岗位打好基础(莘海亮等,2019)。

4.2 变革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内容 为解决当前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教学生产设备简陋的问题,学校需向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投入大量经费,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建设实训基地,为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基础;学校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改良教学手段,以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课时,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教师要独立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在上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能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虚拟仿真等教学设备,使用一线最新技术进行专业教学。一些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进入饲料企业现场拍摄照片并录制教学视频,将一整套流程汇总成教学素材。总之,现代饲料营养与动物专业教学要坚持任务驱动,将一线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

4.3 突出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培养实践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增强实践能力,体现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特色。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简化理论知识讲授。坚持适度原则,选择教学所需,掌握实用性强的动物营养技术。强化技能培育,向学生普及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营养分析,开展动物饲料试验等。按照要求改善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成分,增强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协作能力。实行序列化教学,将其贯穿整个饲料生产过程,以解决饲料和动物营养过剩的问题。要让学生坚持实践,在动手操作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王利琴等,2018)。

5 结论

综上所述,动物营养与饲料行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培养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时,饲料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促进饲料专业教学,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践,完善现代化教学评价机制,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技能,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