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事强人皮诺切特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轰炸总统府,当选三年的左翼总统阿连德被迫自杀;之后,皮诺切特取缔左翼政党、解散国会、建立军政府,智利进入了长达17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50年过去了,“9·11政变”给智利社会留下的历史伤疤仍未愈合。据报道,智利总统博里奇今年发起大规模纪念活动,以缅怀在政变中遇难的前总统阿连德及众多民众,同时揭露美国干预智利政局和推动“9·11政变”的真相。
事实上,在自1823年“门罗主义”提出以来的200年中,美国对拉美“后院”的军事干预和经济掠夺一直未曾停息,拉美国家对美国“帝国强权”的持续抗争也从未中断。
1973年智利政变的持久悲剧
1970年9月4日,左翼政治家萨尔瓦多·阿连德通过民主选举赢得智利总统大选。由于阿连德推行惠及底层民众的社会主义政策,试图解决贫富差距、教育公平、医疗健康和土地改革等问题,触动了美国敏感的冷战神经。在选举结果公布后,美国政府认为阿连德上台将削弱美国在西半球的地位和影响,危及霸权利益,随即开始密谋颠覆行动,以遏制由此可能引发的拉美左翼执政“多米诺骨牌效应”。
1970年11月4日,阿连德正式就任总统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敲定对智利“隐蔽行动”的实施方案,最终确定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实施主体,综合采用舆论宣传、经济制裁、政治施压和军事干预的“四位一体”方案。在宣传方面,中央情报局对欧洲和拉美的相关媒体发动污名化阿连德的舆论宣传,渲染“人民团结阵线”政府的内部矛盾,刻意散播并夸大苏联和古巴向阿连德提供支持,旨在混淆视听,掩盖美国的颠覆活动。在经济方面,美国利用智利经贸结构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对智利施压,阻止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智利提供援助、发放贷款,拒绝智利债务重组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美国向智利基督教民主党、民族党、民主激进党等反对党派提供秘密资金支持,扶持反对势力的对抗性政治活动,并通过秘密资助工会瓦解左翼政党联盟。在军事方面,美国派军事代表团参加智利空军的周年庆典,向智利军方派出大量军事顾问,开展拉拢和策反行动,离间军方与阿连德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针对阿连德政府的隐蔽行动效果日益显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动下,1972年4月6日,激进左派党宣布退出左翼政府联盟,动摇了阿连德政府的基础。在美国的支持下,反对党操控智利大学生联合会和工会联盟选举,组织实施抗议阿连德政府的游行示威运动。同时,自1972年9月开始,美国国防部与中央情报局数次与智利右翼将军皮诺切特举行秘密会谈,支持其发动政变。在美国隐蔽行动的推动下,罢工和抗议活动此起彼伏,智利局势处于持续动荡之中。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方发表声明要求阿连德辞职,并占领了机场、港口等交通要塞。在阿连德拒绝辞职后,皮诺切特指挥智利军队包围并轰炸总统府,并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可见,美国是引发智利“9·11政变”的幕后推手。
1973年政变之前,智利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宪政民主国家之一。“9·11政变”导致智利国会解散、宪法中止、法治失范,对智利和整个拉丁美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皮诺切特军政府执政后,发起对持有不同政见者的残酷迫害行动,数以万计的反对派和异见人士遭遇酷刑、处决和失踪,至今仍有1469名受害者失踪。“9·11政变”给智利历史留下了持久的伤疤,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稳定性的担忧,加剧了左右翼政治分裂。民选政府被废黜也激发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军事接管风潮,到1976年底,拉美超过80%的人口都处于右翼军事独裁政府的统治之下。
“門罗主义”难掩霸权本质
自“门罗主义”问世以来,美国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的“地缘后院”和战略屏障。“门罗主义”最早于182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的门罗提出,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则是将拉美视为美国的“天然附属物”,通过强权干涉、军事颠覆和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拉美国家按美国意志行事。“门罗主义”提出200年来,美国以“美洲之名”行“霸权之实”,攫取拉美自然资源,破坏拉美国家经济,干涉拉美国家内政,导致拉美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平等加剧。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发家史也是拉美国家的血泪史和抗争史。19世纪中期,扩张主义思潮在美国蔓延,推动美国实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行动。1845年,美国与得克萨斯签订合并条约,正式吞并原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1848年,美国又通过与墨西哥的战争,仅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就攫取了墨西哥将近一半的领土。
欲行干涉,何患无辞!1904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称:“长期的过失或虚弱无能,造成文明社会联系全面松弛。在美洲,最终可能需要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而在西半球,美国为了奉行门罗主义,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阐释”,成为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依据。按照这一自编的理论,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任何拉美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充当整个西半球的“宪兵”。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898年至1994年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成功策划和实施了至少41次政变,相当于每28个月就有一次。这41次政变中,有17次是美国通过军事行动进行直接干预,另外24次是通过隐蔽行动进行间接干预。值得注意的是,这41次政变还不包括美国失败的干预行动,最臭名昭著的是1961年的古巴“猪湾入侵”事件。
拉美国家团结自强迈出新步伐
进入21世纪后,在拉美第一波左翼执政“粉红浪潮”的催化下,拉美国家的联合自主意识日趋增强。由于不满美国对美洲国家组织的操控,拉美各国于2011年创建了将美国排除在外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这一机构的成立预示着拉美国家的对外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拉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随着左翼力量2022年在拉美多国接连上台执政,左翼力量在整个拉美地区正占据绝对优势。鉴于拉美左翼浪潮的兴起,美国试图把“门罗主义”换新装的拙劣图谋遭遇重挫。2022年6月,在美国主办的第九届美洲峰会上,美国试图借主场优势重塑自身在美洲的领导地位。然而,因美国拒绝邀请古巴、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国领导人参会,峰会遭到拉美多国领导人的公开抵制。处于尴尬境地的拜登政府被迫认识到——美国“后院”的“风向”变了。
拉美国家在寻求团结自强的道路上正不断迈出新步伐。今年1月,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第七届峰会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宣言》,指出拉共体成员国承诺在尊重“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坚定推进一体化进程”,并明确表示反对影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任何“单边行为”。今年5月,南美国家领导人会议在巴西举行,就如何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南美一体化交换意见并达成《巴西利亚共识》,指出南美国家领导人将“法治价值、体制稳定、主权和不干涉内政”作为地区进步的基本原则,展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志。如今,拉美地区正发生历史性巨变和此起彼伏的反美运动,将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无法在西半球予取予求,随意推行其霸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