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张虞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的古茶树据考证起源于我国内陆,茶树经过自然野生到人工驯化的过程在唐代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体系。经过漫长的文化发展史,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密不可分,并逐渐发展出地域特色和酝酿出丰富的文化底蕴。茶文化的发展带动着园林景观的发展和创新,茶文化为园林景观的创造提供了新的营造思路和创建精神指导。融入茶文化的园林景观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文化底蕴或以陶冶情操或以吸引游客。由此观之,园林景观吸纳茶文化作为创作的精神来源和物质来源能够反作用于茶文化创造出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
从文化定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当茶饮成为一种饮品时,茶文化开始形成。[1]从存世文献来看,王褒《僮约》中的记载明确说明西汉时期巴蜀一带的市场中已有茶叶在买卖,并被烹煮饮用。从西汉到隋朝,茶叶相关的文字记载渐次增多,茶叶成为一种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可以视为中国茶文化的发轫期或肇始期。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不仅达到了空前高度,还为中国茶文化的后续发展开辟了多种路径与可能。宋代开始茶文化则以奢华浪漫为特色,充满繁盛景象和艺术气息,将茶浪漫化、柔和化。宋代一改唐代的煎茶之法,推崇点茶。点茶所用茶仍为团茶,但一改唐代的粗粝之气,制作精细、精巧、精贵。元代短暂低潮。明代茶文化风气为之一变,以自然清淡之风为特色,并且由民间加工,形成地方特色。构筑有个性的饮茶空间和文人趣味。文震亨《长物志》云:“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对于饮茶空间描述中以悠然静谧的自然之感为主要基调,体现了明代茶文化的自然之意。清代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转折期。
茶文化历时弥久,从形成的初始期到后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品茶人群从封建阶级流传到普通百姓。巴蜀时期,茶叶为外邦进贡的贡品;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开始接触饮茶活动;汉代开始,茶进入到百姓生活当中,也为多数文人所喜爱,高山流水觅知音,茶与文人品质相配。将茶以文学家、学问家的气质来看待,品尝起来自带文人气息,这为茶从普通饮品发展为文化载体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茶文化虽未完善,但已经萌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茶文化进行推进的人群主要为政治家和词赋家。政治家们为对抗奢靡之风,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的方案,从精神层面改变世俗的观念。清谈家认为终日饮茶更能够体会到茶的好处多多,培养出更多真正的茶人。文人类别下的词赋家则是将饮茶作为引发文思以助清兴的手段。
唐朝时期茶逐渐从皇家走向百姓家,成为公众饮品。[2]这个时期的茶与僧道结合,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转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僧道注重精神休养能够很好地将茶与精神结合,推动茶文化前进发展。此外,唐代的寺院多建于山水之间汲取天地灵气,气候适宜养茶,因此多数的寺院都有饮茶的习惯。饮茶文化发展到五代时期,好茶者多为文士,虽然穷困漂泊,局势动荡,但此时期的茶文化依旧延续着唐代的朴实之风。宋代皇家饮茶走向奢侈之风与唐代的朴拙之风相背离,民间文人流行风雅饮茶文化,质朴风气尚存。因此说宋代的饮茶文化从中间向两端发展。临泉傍溪饮茶为宋人最雅爱的风尚。元明清文人契合自然的饮茶习惯,进行大量的著述。明代茶文化的特点还在于“文士茶”之风盛行,文人们热衷于在自然中品茗赏景,寄情茶香和山水之间,追求品饮美、自然美和道德美的天人合一。尽管如此,明代及以前茶文化的主体力量是文士群体,茶是雅生活的象征,而清代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茶文化平民化的转变,饮茶真正成为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茶馆中有充分体现。清代茶馆遍布城乡、数量众多,超过前代,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均有数百个茶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略带夸张地描绘南京:“茶社有一千余处。”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从文化开始发展以来重视将文化精神层面的要素纳入园林设计当中,以园林中的意境蕴含作为设计的精神指导。茶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于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具有较为深刻的精神指导意义。唐代陆羽的《茶经》开篇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类植物不仅能够作为经济作物,其在园林美化方面也能够发挥其观赏作用,作为绿化结合园林的山水地形、建筑、小品等元素创造诗画意境,将茶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之中。因为古今文人是比较雅静的,喜欢和谐、安静、朴素、幽清的品茶环境,认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享受茶的美味,接受茶的熏陶。[3]
唐代宰相、文学家韦处厚的《盛山十二诗•茶岭》诗被誉为中国茶园文化的“始祖”,诗歌称赞茶园之美,让文人墨客开始意识到茶园之美,开启了中国茶园文化的发展道路。茶园意境总是宁静,风景多被推崇,往往是文人游山玩水的好去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重题》中描写到:“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其中“茶园为产业”意味着在当代茶成为一种产业,并有较为集中成片栽植的茶园,并有观光的功能在其中,茶园业也历来在目。
南宋淳熙初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退居姑苏时建造网师园,厅内设有茶亭,是主客人来时喝茶闲谈之处。此时江南园林常见品茶行为,茶亭也应运而兴。此时的茶作为园林建筑的点题,也融于园林景题命名以及园林意境的创造之中,对园林景观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时也反应出文人的园林生活与茶饮息息相关,饮茶的静谧悠然也体现出文人在园林中的惬意生活,与文人园林写意的特点相呼应。[4]
元代处于茶文化发展的低潮,士人开辟出与自然契合的饮茶风气,促进园林向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方向发展。
晚明时期经济开始发展,文人园林在器物鉴赏与消费文化的熏陶下,物质文化与人文气息逐渐浓厚,而“长物之欢”则使得文人宅院住居的内敛性凸显。在此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寄情山水、游历山川也立足于城市生活,园林在相地和景观营造方面又使得园林呈现出一定的外拓性。住宅内敛,园林景观外拓是晚明时期文人园林的鲜明特征。[5]该时期下的士大夫们也注意到了茶寮的简单、纯粹,经常会辅以焚香,以求清净的心灵。明代文人把茶与园林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喝茶不仅是对园林雅致的感知,更是对园林空间意义的升华。茶水对园林的物质空间环境的影响不在于固定其布局形态,而在于以茶境为导向,与园林的物质空间构成相连接,随性自然,高雅惬意,从而让文人在散漫、自在的人生中得到更多的感悟与感悟。茶园与园林景观的结合,使得建筑材料空间的营造、布置和感知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片断,在画面中的虚与实间的相互关联。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元素。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里面涵盖了大量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通过造园者的加工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园林景观设计,加深园林景观层次。特别是中国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影响着园林设计的思维,像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茶文化进行补充,丰富茶文化的多元发展,为造园者提供了意境创造的精神来源。
2.3.1 物质层面茶文化对茶文化景观的设计的指导。茶文化是以物质为根基的,其自然的物质属性使其更容易被人了解和接受。[6]物质层面主要包括茶叶的栽培繁殖采摘过程中的一些技术使用,还有茶叶的制作程序中的茶叶烤制和销售以及茶水泡煮过程中的使用器皿等内容。[7]
以杭州茶景观为例,杭州古为宋代都城临安,传承宋代茶文化特征。宋代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特点:宋代主要是以点茶法作为主要的饮茶方式,步骤为碎茶、碾茶、罗茶、茶末置盒、撮末于盏、点茶(注汤入盏)、搅拌茶末、置茶托。茶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展现地域特色,将宋代饮茶方式以景观小品作为依托,设置景观行进路线。将此饮茶文化向公众展示,传播当地特色茶文化,也赋予了园林地方韵味,将茶景观地域化、特色化。同时宋代点茶活动的兴起促生斗茶活动,景观设计融入科技时代元素,将斗茶场景以全息形象或3D科技技术还原与园林景观中,打造沉浸式的互动景观体验,打造场景式的园林景观。[8]
2.3.2 精神层面茶文化对茶文化景观的设计的指导。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等不同思想文化学派的观点,与其相辅相成式发展,因此,我们在将茶文化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从文化观念、精神意蕴入手,把饮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普遍行为,并在持续展示其保健作用的基础上,真正地把它与茶文化的精神思想结合起来,使中国茶文化真正发挥其价值和影响力。
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园林运用以茶诗、茶艺、茶道、茶画、茶礼俗、茶史为载体进行文化的传递。[9]从茶文化形成以来,以诗歌的形式记载查相关的事迹颇为丰富,展示出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以及从茶文化中感受到的人生哲学。[10]茶艺和茶艺是人们在泡茶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11]茶艺,是指以茶叶为题材,以平面图像的方式,将不同的人与茶有关的活动场面呈现出来。茶礼习俗是指茶文化在人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习俗。茶史是指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等。[12]把茶园的地域文化和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地方的民风融入到茶园景观中,从而使茶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特色。在茶园景观规划中,可以利用茶道历史、茶道民俗、茶艺等区域文化、人文环境,形成具有浓郁茶文化气息的景观。[13]
佛教思想的空间审美注重对茶叶的诠释。在茶文化中佛教倡导自然平淡,这与佛教所提倡的淡泊宁静也十分接近。在佛教的思想下,茶文化的空间审美形态往往都是以宁静、悠远为主,空间的主色调多选择的是偏灰色的暗色系色调,以沉寂的灰调烘托空间的安静空灵。[14]儒家思想相对比较重视空间层次的审美,这正对应了茶味必须要层次丰富,这样才让品茶者感到口感纯正,容易令人心态放松、平和、头脑清醒。
游客经过茶文化景观的洗礼,被茶文化所吸引,购买喜爱的茶叶、茶器具等商品,不仅满足旅游者自身的需求和纪念意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杭州为例,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街被列为特色商业街区之一,与已有的茶文化景点龙井问茶、十八棵御茶树、龙井山园、曙光路茶馆一条街一起形成颇具特色和规模的“茶文化旅游圈”。
茶文化景观的特征就是把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于山产名胜、民俗风情、人文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园生产等,使二者在人们旅游的精神体验和文化感受中融合,是旅游散发出多种功能的色彩,旅游不但是游玩与休闲,更有增加知识、习艺、考察、体验、陶冶心情、受到教育、健体等多方面的效益,正式如此也体现了文化的深层价值。茶文化所产生的茶文化景观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强烈的观赏性。有些茶艺建筑,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能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的体验。游客亲临茶园,观赏茶树、参与到采茶当中去,可以体验到茶的风俗习惯,感受浓郁的茶文化氛围。
茶文化景观的设计有利于扩大茶文化对外的知名度,吸引不同茶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前来观赏,致使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茶文化交流,推动茶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茶景观结合了茶园生态环境、茶生产、茶产品开发、茶文化内涵,以优美的环境为前提,立足于茶区生产,依托茶区的多样性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具有浓郁茶文化内涵、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的社会性旅游场所。茶文化是知识性、趣味性、康乐性的,欣赏它可以使人们了解茶文化的发展,感受到茶文化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将茶文化景观融入社区公园,可以在社区内推广茶文化,有效地改善社区的不良消费行为,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进步。[15]
茶文化从汉代开始发展经历唐代的高潮期,再转到宋代的浪漫主义色和明代的自然之风,其不断发展提升文化内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茶文化园林景观在营造过程中从物质和精神双方面吸收茶文化意蕴,特别是文人园林增设茶文化活动空间,将茶文化传播地更为广泛。茶文化指导园林景观设计,反之,园林景观设计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茶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