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泽莹 杨振东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当前,国家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创新动力,开始大力倡导创新驱动战略,并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对高等教育改革体制的综合变动和升华以及高等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高等院校应当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题,不断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立德树人、高质就业上下足功夫,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寻求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2],并且以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并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战略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创新驱动下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3]。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以“创梦空间”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竞赛基地(简称“双创”基地),提炼形成“强化实践、面向全体、培养全过程、贯穿人才、基于专业”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宗旨;形成从创意风暴到项目推广的六阶段的创新人才培训体系;探索出举办创业沙龙,投资路演、参观调研等活动帮助项目团队建队伍、引资金、做市场等一系列创业孵化手段;在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科研、指导水平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在理论上、实践上、教师与学生成长环境上都得到完美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4]。
成立“双创”基地,构建起由老师和校外企业家、企业管理营销专家组成导师团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深加强和兄弟院校合作交流的互动机制,学校“双创”教育形成一支首先以人才培养为质量出发点,以高校为培养基地,落实“创业知识普惠教育—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创业精英提高教育”2+1 层次双创教育体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层次创新、科研、实践、管理为一体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创基地的建立是协调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智能的管理机构,具有多层次教育、多组织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型教学创新的孵化单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创新创业模式主要是学院+基地的培养模式[5]。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立以双创基地为教学主体的“创业知识普惠教育—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创业精英提高教育”2+1层次双创教育体系,创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训练”的三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区分三个层次,构建三个模块”的全程教育,为各类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并建设以双创基地为依托的“专业+创业”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1.2+1 层次
“双创”基地成立后,通过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接受双创实践育人教育。第一层次:创业知识普惠教育。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创业通识必修课。争取让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普惠到每个同学身上。第二层次:学科竞赛人才重点培育。针对具有创业意识、有创业家精神以及创业倾向的学科人才,专门开设竞赛培养班,重点培养。第三层次:创业精英提高教育。对已经毕业、创业成功或者正在创业的校友,将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精英教育,以帮助其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创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训练”三模块相衔接的教学法
新的教学方法往往发源于学科竞赛,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探索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使得学生在创新精神、创业活力以及创业环境的搭建上都具有以往创新所不具有的格调,更具前瞻性[6]。
高校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需要紧紧围绕专业和创业的关系展开,依托专业及创业而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创业意识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学生不仅融合了专业知识的内容,也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以及创业实践上得到了积极的效应,学校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学科教育的绩效考核中去,实现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程覆盖。
高校教育的改革应当紧紧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改革、深挖掘、强推动,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生的专业状况,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状况和教学程序,合理分配教学实践资源,建立团队了解高校教育的内在关系,力求教育与创新的密切结合,并能够让学生得到历练和提升。将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等自主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建立并实施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开设学科竞赛重点培训班,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其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为该班学生配备双师型企业导师对其创业计划书进行指导和创业模拟培训,实现学生在学校就能完成创新创业实践的目的,并能亲身感知创办企业的全流程培训,完成四年不断线的创业实践教育。
(二)积极组织、热情发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能够不断查找和认识自身的不足以及问题,给予自身最为有趣的创业体验。另外一个层面,学生在紧张刺激的竞争机制下,能够得到心理素质的不断锤炼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以及就业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高校通过采取一些激励性政策能够达到学生积极性提升的目的。第一,有针对地进行竞赛辅导。高校老师通过在课程中穿插学科竞赛辅导理论,不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使学生更有信心和实力去做学科实践。第二,扩展高校学科竞赛的渠道和路径,高校进行竞赛宣传需要动用班级各个信息渠道的力量,通过官方平台、自身的信息对接系统,通过知识讲解、班级宣传以及对外宣传等进行信息的传达,让每一位想参加学科竞赛的人了解到这个消息。第三,不断完善竞赛激励机制。学校对竞赛获奖的项目指导教师、参赛学生进行奖励,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团队给予经费支持,而参加全国A 类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且选拔合格的学生可推荐免试保研指标等等。第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学校采取措施给予参与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能够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科竞赛更有活力[7]。
(三)举办大学生创意市集。在高校创新体制下融合着多种创新创业平台,其中大学生创意市集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该平台围绕学生创意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导向机制,旨在实现学生创意的成果转化和落地。尤其是比较重视创意作品的原始性和版权性,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文艺创新,积极搭建平台来实现整个创意的作品销售、展示、定制、体验等活动环节,实现创意性的扩散性发掘,并能够大大激发同学们的智慧和灵感,在创意团队、创意作品、创意企业以及创意文化上都得到大的成果。成果包含布艺软装饰、手工陶瓷以及大漆制品、蓝牙避障小车、手持3D 打印笔、光纤周界安防预警智能系统、生活购物平台、手绘地图、剪纸、皮影、校园明信片等,大学生将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转化为生活可见的东西。创意市集还曾经曾荣获“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秀展示奖”,两项创意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
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建设过程中,还要投入一定量的财力去完成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例如创建大学生孵化园区、创业基础培训区、创业成品模范区以及创业教学区等。现阶段相对成熟的孵化项目包括:
1.同心圆团队:这个团队里面的主要成员包括四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其创业项目为庄户人家平台。这个平台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最佳创业奖、最佳创意奖和总决赛特等奖第三名。
2.绘梦青年团队创业项目:该项目是一款足球APP,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共获得了特等奖第11 名。这款APP 的创业团队已经成立了公司,现阶段也已经开始运营。
3.以梦为马团队:毕业生李兆星同学成立山西省老农贡亚麻籽油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及CEO,该公司经国家认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家有关机构的认证,同时还有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该产品在中国第11 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了金奖,在中国第13 届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上获得了金奖,在中国第11 届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平台建设,共同组成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用于进行创业计划制定、创业人才培养、创业基地建设。
实施大学生KAB、SYB 等项目。KBA 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开发学生创业项目,主要的组成单位包括共青团中央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以及国际劳动组织。学校应该积极和KAB 项目进行沟通,加深学校和项目组在课程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注重与当地创业基地的沟通与合作,例如,创业园、科技园、创业指导中心等等。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创业有关宣传力度,定期展开一些有关创业培训的讲座、举办一些科技性的创业大赛、对进行创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或荣誉奖励,让学生得到内在精神的满足,从而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热情[8]。
在创业工作方面需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方法,参照社会工作中的员工成绩评价机制[9]。为确切落实创业成果,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在校生与毕业生创业信息的存储系统,建立一个数据库,用以统计大学生创业项目水平与其最终创业成功与否情况,以数据来作为评判标准反映高校在创业工作方面的水准[10]。
总之,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科技学术竞赛,使之成为人才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准,促进科技学术竞赛相关成果的落实,让科技学术真正造福于生活[11]。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优秀毕业生应当具有这种创新精神,并以这种精神作为创业、就业的动力,也就是将科技学术竞赛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为学生将来的就业真正提供帮助。而竞赛作为创新精神的外在表现,顺应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变化的特征,对于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以及人才返校、智慧再利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