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明 亮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民办高校投资主体为民间资金投入,学校融资条件有限,对于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经费相对较少,学校校内实训场所教学软件陈旧,教学设施水平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由青年教师和退休返聘的教师两类构成,青年教师理论功底深厚,缺乏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讲授,而忽略对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退休返聘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的理念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托市场生存,设立课程面对市场需求,教学偏向职业技能的研究和教学,教学模块设计偏向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向存在诸多问题,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民办高校应该面向社会,培育符合人力管理管理岗位管理人才。
本次问卷调研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本研究样本为2019、2020 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157 份,回收有效问卷148 份,回收率94.27%;二是面向2019、2020 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57 份,回收有效问卷137 份,回收率87.26%。此外,笔者组织2019、2020 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线上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知识使运用情况、学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等问题。通过调研,精准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才需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培养方向,并以此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及教学改革建议。
调查显示,调查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咨询机构从事综合管理工作,诸如人事专员、人事主管、人事助理、人力资源专员、招聘专员、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主管、人事行政专员、人事文员、行政助理、行政人事专员等。其有6.38%的毕业生在政府、事业单位从事综合管理工作;有22.9%的毕业生在国资国企担任档案管理、劳动事务管理等工作,61.4%的毕业生在私营单位担任人力资源管理人事专员、企业人事助理专员、薪酬专员、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专员,10.19%的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
从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上看,有35.67%的毕业生在100 人以下工作单位,28.67% 的毕业生在100 ~500 人工作单位,10.19%的毕业生在500 ~1000 人工作单位,25.47%的毕业生在1000人以上单位。从毕业生就业领域属性人力资源管理、文秘、销售、会计及其他领域,其中有36.94%的毕业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领域,39.49%的毕业生从事文秘领域,11.47%的毕业生从事销售领域,有9.56%的毕业生从事会计领域,有2.54%的毕业生从事其他领域(含自主灵活就业者)。从毕业生单位工作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人事岗位、市场营销岗位、行政文秘岗、培训岗位及其他岗位。其中,有36.94%的毕业生从事人事岗位,11.47% 的毕业生从事市场营销岗,有31.85%的毕业生从事行政文秘岗,有2.54%毕业生从事培训岗位,有17.2%的毕业生从事其他岗位。从毕业生薪资待遇上看,有1.27%的毕业生薪资在1000以下,有33.12%的毕业生薪资在1000 ~3000,有39.49 的毕业生薪资在3000 ~5000,有26.12%的毕业生薪资在5000 以上。2019、2020 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4%,有90%的毕业生工作岗位都是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2019、2020 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时期尚短,毕业生入职后从事基层岗位工作,对于个别特殊情况下毕业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获得职位升迁机会。
通过对毕业生访谈,我们了解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习成绩、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专业实践经验、担任学生干部或班级干部、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团队精神这些方面。其中有22.29%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有45.86的毕业生认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是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有66.94%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践是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有79.34%的毕业生认为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重要,有52.98%毕业生认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重要,有49.59%毕业生认为团队精神重要。
从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开设上看,有50.41%的毕业生认为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65.29%的毕业生认为集中实训环节重要,有67.7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重要,57.85%的毕业生认为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重要,有7.44%毕业生认为创业、职业竞赛重要。从毕业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满意度上看,有82.80%毕业生表示满意,有9.55%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有6.37%毕业生表示基本满意,有1.28%毕业生表示不满意。从实践环节或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满意度上看,有76.43% 毕业生表示满意,有12.74% 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有9.56%毕业生表示基本满意,有1.27%毕业生表示不满意。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方面看,有90.45%毕业生表示满意,有6.37%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有3.18%毕业生表示基本满意,有0%毕业生表示不满意;有87.5%的毕业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合理,增设实习认知、实习演练、岗位实操的递进式实践训练,延长专业集中实践的时间。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类的课程比较重要。一是建议学院在专业教学上多融入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多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好的实习企业和单位的资源,让学生有更好的锻炼机会。二是建议学校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需求期望主要集中在熟练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业务操作,在操作技能上期望值更高一些。而且,还比较注重人事专员的职业素质、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强化学生办公室软件训练,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建议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以尽快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1]
一是目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市场定位相对宽泛,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的特色,学情和生情的特点,根据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企、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的人才,其培养目标为符合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工作复合型管理人才。[2]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不够突出,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专业建设缺乏实训经费、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心态,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通过加强专业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够使得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为正式踏上社会工作岗位提供铺垫基础。[3]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知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配置》《劳动关系管理》六门课程;二是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涉及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培训与开发设计》《招聘与录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配置设计》《劳动关系管理设计》等内容;三是创新创业模块,主要《涉及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思维》等内容;四是集中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内容。此外,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内合作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技能标准,为今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业务流程,切实有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聘请、企业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招募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为实践性课程导师,并邀请其参与编写学生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手册。组建教科研型教学改革团队,教学团队围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建设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科研团队承担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科技人才创新激励研究等项目。[4]
三是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人才培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彻底摒弃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方法,诸如人资源管理规划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人才资源开发课程采用注册模拟公司形式,组织学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角色模拟,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范围、工作职责及从事该岗位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四是开发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计课程考核标准: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性相对强,建议采用笔试+研究报告形式进行考核;针对专业技能涵盖《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课程实践性强,建议此模块考核建议增设实践环节参与度考核(课程表现积极性、完成实训任务完成程度、课程实训报告)等列入考核范围。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六大模块之间关系,避免考核知识点重复;针对专业拓展课程如《商务谈判》《管理沟通》《社交礼仪》等课程建议考核注重于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此外,教师在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时,要建立相对独立且相互通融考核方式,打破传统试卷考核办法,将课程知识要点考核与实践项目训练考核相结合,开展过程化考核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