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学视阈下的“刘基死因三说”
——读《明史·刘基本传》

2023-10-02 20:35:02苗体君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线装书刘基明史

苗体君

在华夏历史上,刘伯温绝对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与姜子牙、诸葛亮一样,成为传奇文化的一个代名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刘伯温都家喻户晓,凭其在政治、文学、谋略等诸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从明代至今,关于刘伯温的研究都长盛不衰,成为明史研究的一个亮点。①相关成果可见陈学霖:《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毕英春:《小人作祟是刘基失败的重要原因》,《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周元雄:《历史书写与民间演绎——刘伯温传说研究》,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陈梧桐:《刘基死因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刘伯温文化研究基地,温州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编:《刘伯温文化遗产研究论文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而关于刘伯温的死因,更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历史上,关于刘伯温死因存在着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胡惟庸下毒说;第二种说法是朱元璋授权胡惟庸下毒说;第三种说法是病死说。可以说三种说法都源自于《明史·刘基本传》。《明史》是清朝国家层面上的一部关于明朝历史的权威史书,也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明史》共332 卷,包括本纪24 卷,志75 卷,列传220 卷,表13 卷。其中第128卷,也就是列传第16为《刘基本传》。《刘基本传》用有限的篇幅对刘基进行了介绍,其写作笔法秉承了《史记》纪传体的格式,把文学与史学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把司马迁《史记》中的“文史不分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一、文学直笔视阈下之“胡惟庸下毒说”

(一)“直笔”叙述刘基服用胡惟庸送来的药,四个月后刘基去世。“直笔”是传统史学修史的一种方式,就是直接、真实地叙述历史的本来面貌。粗略阅读《刘基本传》,文中有“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①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3页。又过了三个月,病情转坏。随后,朱元璋遣使护送刘基返回青田,回到老家后,刘基病情继续恶化。“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②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3页。从这几句话,可以清晰地看出,《刘基本传》的作者以直笔的书写方式表明,刘基是在吃了胡惟庸送来的药,四个月后而死。

(二)“直笔”叙述刘基与胡惟庸结怨的原因。胡惟庸是安徽凤阳定远人,与朱元璋、李善长均是同乡。胡惟庸归附朱元璋后,在担任宁国县知县时,当时李善长掌握实权,胡惟庸就以200两黄金贿赂李善长,从此,胡惟庸凭借李善长的关系青云直上,先后任吉安通判、湖广佥事。朱元璋称吴王后,在李善长引荐下,胡惟庸先后担任太常少卿、太常寺卿。明朝建立后,随着政权的日益稳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当时构成朱元璋政权的基础有两支基本的力量,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因为朱元璋取得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淮西勋贵取得的,所以朱元璋称帝后,淮西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而浙东集团则处于被排挤、受打压的处境。浙东集团自然不甘心,他们千方百计想获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就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在重用淮西集团的同时,又利用浙东势力来监视淮西集团,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当时,淮西集团的领军人物是左丞相李善长,李善长功高望重,为众人敬仰。而浙东集团的领军人物则是刘基。可以说当时的朝堂上,也只有刘基可以与李善长分庭抗礼。

后来李善长被罢免了丞相,朱元璋问刘基,让胡惟庸为丞相如何?刘基答道:“譬之驾,惧其偾辕也。”③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其中“偾”意思是破坏,“辕”指车,以此比喻国家大事。刘基寓意:让胡惟庸为相,譬如用马驾车,就怕他弄翻了车子。而《刘基本传》中,关于刘基与胡惟庸结怨,就源自于刘基对胡惟庸“譬之驾,惧其偾辕也”④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的评价。明朝建立后,借助李善长的引荐,胡惟庸春风得意,洪武三年(1370),胡惟庸入中书省担任中书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右丞相汪广洋出任广东参政,随后,由胡惟庸担任右丞相。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洪武六年(1380),胡惟庸担任丞相长达7年。胡惟庸担任丞相时,淮西集团的政敌浙东集团的杨宪已被杀掉,所以胡惟庸任丞相期间,除了朱元璋外,胡惟庸觉得对他在政治上唯一构成威胁的人便是刘基。也正是由于刘基与朱元璋讨论胡惟庸不能为丞相的那句话,使得胡惟庸对刘基耿耿于怀,并伺机对刘基实施报复。

(三)“直笔”刘基避祸,被胡惟庸陷害的全过程。朱元璋在明初,按照古代官制设立了左、右丞相制,并以左丞相为大,右丞相为“副相”。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后,刘基为了避祸,于洪武四年(1371)隐居在老家浙江青田。对此,《刘基本传》言“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⑤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青田县令想求见刘基都不成,之后县令为了见刘基,换上便衣,装扮成农夫来见。刘基的侄子把扮成农夫的县令领进茅舍,当时刘基正在洗脚。见面后,得知进来的农夫是青田知县时,刘基赶忙起身,向县令行礼,并连连称自己为小民。再后来,县令去求见刘基时,刘基就闭门不见了。《刘基本传》中说“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①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即便是刘基隐晦行迹如此小心翼翼,但终究还是被胡惟庸所害。

关于胡惟庸设计陷害刘基的方式,《刘基本传》以直笔的方式,记述得很详细,我们不妨分割开来,逐一解释一下。“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闽界,为盐盗薮,方氏所由乳,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②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文中的“瓯”指温州,“括”指括苍山,“隙地”指是荒地,谈洋在今浙江青田县南。谈洋本是一片位于闽浙边界的荒地,在温州与括苍山之间,因地处闽浙交界,而成为盗卖私盐的聚集地,元朝末年,方国珍兄弟曾以此为根据地,起兵造反,鉴于此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刘基请求明政府在此设立巡检司,如果设立了巡检司,想作乱的人就不那么方便了。“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③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其中“茗洋”是一个地名,在谈洋境内。出现逃军反叛,对此地方官员却不上报。一向关心国事的刘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④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刘基让长子刘琏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时,没有先奏报给中书省。更为关键的是,“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⑤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意指,当时的胡惟庸正担任左丞相,负责中书省的大小事务,因先前对刘基有积怨,便趁机让手下的官吏诬告刘基,说谈洋是块风水宝地,有帝王之气,刘基想把这地方占为己有,充作家族墓地,因民众不答应,刘基就让朝廷设立巡检司,借朝廷之名驱赶民众。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做出了最终的处理意见:“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⑥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朱元璋虽然不责罪刘基,但被攻击刘基官吏的言辞所打动,于是就剥夺了朝廷给予刘基的俸禄。

(四)“直笔”刘基患病的原因。对朱元璋剥夺俸禄的处理办法,刘基心存畏惧,不得不到南京向朱元璋谢罪,并留在了南京。最为重要的是,同时交代了刘基生病的原因:是胡惟庸做上了丞相,让刘基非常忧愤,从而引发疾病。“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⑦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刘基非常悲伤表示:“假使我的话不应验,那就是苍生百姓的福分。”悲愤之中患病了。随后,朱元璋派使者护送刘基回乡。刘基自知时日不多,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叮嘱已经在官场打拼多年的两个儿子,要格外警惕官场上的风吹草动。尽管如此,在刘基死后,刘基官场上的对手也没有放过他两个儿子。长子刘琏被人逼迫,投井自杀。次子刘璟遭人陷害,在监牢内上吊自尽。

临终前的刘基“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⑧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这里的《天文书》就是占卜书籍,朱元璋忌惮刘基的占卜术,主动把占卜书籍交给朱元璋,目的就是让朱元璋放过他后人。随后,刘基“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①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因为朱元璋喜爱刘璟,所以刘基叮嘱刘璟在官场上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引来灾祸。

二、文学曲笔视阈下之“朱元璋授权胡惟庸下毒说”

曲笔是史家编纂史书时的一种写作笔法,与直笔截然相反。用曲笔写史其目的一则是为当权者隐瞒历史的真相,二则是史家对于搞不清楚的,或者模糊不清的历史,用文学的笔法进行撰写。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曲笔,所以在《史记》成书的2000多年的岁月里,一代代学者对《史记》中撰写的一些内容,产生不同的结论,而且相互间争论不休。事实上,每一个阅读者初读《明史·刘基本传》后,关于刘基的死因,大多会认同“胡惟庸下毒说”这一观点。但重读《明史·刘基本传》后,随着人们对《明史》的进一步了解,及人生阅历的增多,再重新思索刘基死因时,会马上认同“朱元璋才是杀害刘伯温的幕后凶手”一说。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对待小明王韩林儿的问题上,朱元璋认为刘基是一个阴谋家,并开始猜忌刘基。1363年二月,另一支反元义军的首领张士诚,突然进攻红巾军首领小明王韩林儿和丞相刘福通的驻地安丰(今安徽寿县)。韩林儿急向已是名义上的部下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找来刘伯温商议对策,刘伯温认为韩林儿已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如果救回了韩林儿,以后该怎么处理,难道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辈子都挟持汉献帝不成。其二,如果去救安丰,另外一支反元义军陈友谅趁机带兵攻打南京怎么办?在刘基看来,让张士诚进攻安丰,最好是灭掉韩林儿,这样就可以免去朱元璋以后弑君的恶名。刘基虽力劝朱元璋,但朱元璋最后还是“亲率大军驰援,安丰城已破,刘福通被杀。”②俞美玉、何伟:《刘伯温家族史研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86页。朱元璋率部拼死救回了小明王韩林儿。《刘基本传》中有“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③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元末农民大起义,有一部红巾军的起义军建立了一个国号为“宋”的政权,其领袖就是“明王”韩山童,后来韩山童牺牲,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被推举为“小明王”。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是宋王朝的后代,虽自己远在南方还尊奉了他。“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④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一年之初,中书省摆下御座,让众人向韩林儿行礼,只有刘基一人不下拜,刘基说:“不过一个放牛小子,尊奉他干什么?”于是去见朱元璋,讲明乃天命所在。然而朱元璋少年时也给地主家放过牛,刘基对小明王不下拜这件事上,也成为朱元璋对刘基心存猜忌的一个开端。

1366 年,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天壮大,小明王韩林儿的存在也成为朱元璋登基称帝的一大障碍。朱元璋让部下廖永忠把韩林儿接到南京来,结果韩林儿被沉江身亡。1368 年,朱元璋顺势称帝,建立大明王朝。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刘基提出的不救韩林儿是对的,但日后的朱元璋时不时想到这件事,总认为刘基是一个阴谋家,并猜测刘基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这样。

(二)在刘基与李善长交锋时,朱元璋的偏袒,也是其放弃刘基的开始。明朝刚刚建立时,朝廷内部的大臣以地域分成两大派别,其实就是所谓的地域政治集团,朱元璋取得天下靠的淮西集团,淮西集团的首领即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李善长就成了淮西集团的领袖。淮西集团人多势众,是朱元璋造反起家的班底,主要成员包括李善长、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人。而浙东集团的首领正是刘基。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第一次交锋发生在1368 年,称帝不久的朱元璋赴汴梁期间,留守南京的是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朱元璋仿照元朝建立了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中丞由刘基担任,可以说,当时的刘基是言官的首领,其任务就是监督文武百官。刘基认为宋、元朝廷对官员过于放纵,导致吏治腐败,并最终亡国,所以大明应吸取前朝教训,严肃吏治,刘基“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①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意指,刘基下令御史台的工作人员,纠察弹劾不能有任何避忌,即便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能例外,他们当中如果有人犯了罪,也要报告太子,并依法进行处理,官员们见状,都非常害怕刘基。

引发刘基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并在中书省任职,因贪污放纵被刘基抓了起来。刘基查清李彬的罪行后,决定杀掉李彬。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软硬不吃,还将此事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对此,《刘基本传》有“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匿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②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而朱元璋的这份立刻处死李彬的回复刚好落在了李善长手里,李善长也不敢隐瞒,但为了救李彬一命,李善长就以南京城很久不下雨为由,提出此时不应杀人。而刘基的答复是:杀李彬,天必下雨!谁知道杀掉李彬后,天很久还是没有下雨。当朱元璋回到南京后,李善长就向朱元璋告刘基在设坛求雨时,在坛下杀人,是对上天的大不敬。与此同时,那些怨恨刘基的人也交相谮毁刘基。“由是与善长忤。”③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正是因为此事,刘基与李善长不合。虽然最后朱元璋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知道,得罪了左丞相李善长,他在南京已待不下去了,“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④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刚好刘基的妻子离世,刘基就以此请求告假回浙江青田奔丧,并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

纵览《刘基本传》,可以说刘基对明王朝的创建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谓是功勋卓著,所以《刘基本传》中才有“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⑤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3页。朱元璋常把刘基比作是西汉开国功臣、谋略家、政治家张良。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对大明帝国的开国功臣论功行赏时,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位居六个公爵的首位。而刘基却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而且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年俸为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当然这种封赏结果,也充分表明朱元璋对刘基的一种态度,就是通过封赏,从心理上彻底摧垮刘基。

(三)刘基的“臣疾恶太甚”、“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使朱元璋有了彻底除掉刘基的想法。明初,面对淮西勋贵的飞扬跋扈,朱元璋决定利用浙东集团去制衡淮西集团。朱元璋单独找到浙东集团领袖刘基。朱元璋选择以拉家常的方式进行谈话,就是为了化解先前因李善长而与刘基间形成的不融洽的关系。谈话中,朱元璋突然以严肃的口气认真地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对此,《刘基本传》中有记载,“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①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当初,朱元璋因事斥责李善长。刘基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却夸奖李善长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老臣,而且擅长调和诸将间的融洽关系。对此,朱元璋吃惊地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②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朱元璋认为刘基的大度量足以担任左丞相职务。刘基一听朱元璋想让他代替李善长做左丞相,刘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③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在这里刘基把自己比作小木头,把李善长比作大木。这段话所展示出来的就是刘基因李彬案,与李善长第一次较量惨败后,通过言语向李善长示弱,以展示自己的大度,求得朱元璋、李善长的谅解。但刘基接下来的对话,让朱元璋有了除掉刘基的想法。

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学生,是浙东集团的主要成员,与刘基素来交往甚好,就试探地问刘基,欲拜杨宪为相,刘基不假思索地进行阻止,并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④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刘基向朱元璋明确表示杨宪不是合适人选,接着,朱元璋又问刘基,让汪广洋为丞相如何?汪广洋既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也不是浙东集团的成员,但朱元璋怀疑汪广洋与刘基私下有勾结,但刘基的回答是:“此褊浅殆甚于宪。”⑤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汪广洋心地狭隘,见识浅薄,恐怕连杨宪都比不上。随后,朱元璋又说,让胡惟庸为丞相如何?最后,朱元璋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⑥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朱元璋表示刘基就是其要找的丞相,相比之下,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了。而刘基对朱元璋的回答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⑦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现有的这些人当中,确实没有发现适合担任丞相的。可以说正是这句话惹恼了朱元璋,并有除掉刘基的念头。

洪武三年(1371),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赐归老于乡”⑧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致仕归里的刘基虽然小心翼翼地活着,但还是遭到了胡惟庸的诬告,但朱元璋的处罚是剥夺刘基的俸禄。出于对朱元璋的恐惧,刘基进京谢罪,并留在京城,不敢归乡。接着就是胡惟庸升任左丞相,引发刘基患病。再接下来就是胡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明初,朱元璋建立了严密的特务机构,每个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监控之下,胡惟庸果真去害刘基,无异于引火烧身!如果真有胡惟庸给刘基送药这件事的话,那毫无疑问,一定是朱元璋指使的。

三、史学视阈下之“刘基病亡说”

进入近代后,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进入了中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学者开始尝试着用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并开始把文学与史学分开。文学可以借助虚构、夸张等方式来记录生活,可以用曲笔让读者回味。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讲究有一分证据就说一分的话,没有证据就不能乱下结论。所以,我们今天重温二十四史的记载,就要认真区分哪些是文学的元素?哪些是史学的元素?譬如刘基的死因,站在文学的视阈下,直观地看《刘基本传》一文,刘基就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且文字上的证据链条非常完整。但如果你对朱元璋及明初的历史进行一番深入了解的话,就会确信给刘基下毒的背后指使者是朱元璋。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只有中国人才能读得懂的文化信息,就是一个人服毒四个月后,才会死去的荒诞与离奇。

站在史学的视阈下,刘基应该是常年过度的劳累,加上本应该封为公爵,而被朱元璋连降两级,封为伯爵,俸禄又是伯爵里面最低的240 石的耻辱与压抑。再加上朱元璋又借助胡惟庸的诬告,剥夺240石俸禄的愤懑,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下,刘基患肝病就成了一种必然。而且处在一种长期的压抑与愤懑中,又加重了这种疾病。从洪武八年(1357年)正月,刘基开始卧床不起,早期的肝病没有症状,史载是“偶感风寒”①《刘伯温的真正死因——肝癌》,《民间传奇故事》2012年第4期。。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对年迈的刘基非常关心,于是派胡惟庸带领太医去给刘基看病,太医诊断后开了药方,随后,照方拿药治病,但吃过药后,或许是一种偶合,刘基“有物积腹中如拳石”②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其实,这时刘基的病已处在了肝病的晚期,有物积腹中如拳石或许是肝硬化及肝缩水的症状。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③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第12卷《明史》(上),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752页。洪武八年(1357)三月,朱元璋亲自撰文,赐刘基归乡,同时还派人护送。四月十六日,刘基病逝。综合刘基患病的所有文字记录,刘基完全具备患严重肝病的条件。而从胡惟庸送药给刘基,到刘基病逝,这期间刚好4 个月左右,符合肝癌晚期大致死亡的时间。所以,笔者认为刘基是患严重肝病或肝癌而死,属于自然死亡。

综上所述,《明史·刘基本传》用文学的笔法承载历史,使人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对历史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在文学视阈下,《明史·刘基本传》用直笔所传达出的信息,胡惟庸无疑就是害死刘基的“真凶”,证据链较完整。曲笔是史家编纂史书最常用的一种文学笔法,《明史·刘基本传》在记载刘基死因时,巧妙地使用了曲笔,使读者阅读时产生无限的遐想,并从字缝里得出朱元璋授权胡惟庸下毒说。进入近代后,中国的学者开始用西方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抛开《明史·刘基本传》中文学的元素,重新审视刘基的真正死因,从而可以得出史学视阈下的刘基病死说。

猜你喜欢
线装书刘基明史
刘基隐居考述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躁人之死皮皮猪卡通
刘基的隐与显
再谈中国古代线装书的文化内涵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6
柳治征巧说线装书
做人与处世(2014年7期)2014-07-17 05:59:48
万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贡献——天一阁藏万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记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7
《中堂》
决策(2013年4期)2013-03-13 01: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