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洋
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民族情感,对演唱者的能力有严格要求。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质量极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唱的效果,因此,演唱者必须掌握正确的音色调控技巧,通过演唱塑造鲜明的音乐艺术形象,将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更好地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充分感受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特点,进而探讨音色调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民族声乐演唱实践,分析音色调控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具体运用,希望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提供助力。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共鸣,修饰美化自己的声音,更好地满足演唱的需求。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环境不同,民众生活习俗不同,声乐作品的音色特征也不同。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声乐文化不断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音色审美体系。进入现代社会后,民族声乐在传承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大量突破与创新,音色审美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精神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听众的音色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从当前来看,大部分听众更倾向于气势磅礴、形象生动的民族声乐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在实际的演唱中,很多演唱者都会通过泛音、润腔等技巧增强演唱的效果。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效果,演唱者需要控制好自己的嗓音,结合演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修饰声腔。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声乐作品,民族声乐更清澈、圆润、明亮。为了更好地展现自身的个性风格,在演唱时,演唱者要注意声腔技巧的运用,要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发声,通过气息控制找到理想的共鸣点,让音色效果始终保持最佳。此外,我国民族数量众多,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民族声乐作品,在音色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土家族民歌音色比较清脆,傣族民歌音色轻柔,如同风铃。所以,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还需要结合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审美理念,把握不同民族声乐作品的音色特征,通过正确的音色调控技巧,更流畅地演唱作品。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音色特点也不同,有的高亢,有的轻柔,有的苍凉,有的甜美。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需要借助音色调控技巧,展现歌曲的风格特色,带给听众美的感受。例如,新疆民歌《新疆好》,节奏欢快,曲调悠扬,演唱者需要运用清澈的音色,展现“我们新疆好地方啊”的主题。相较于其他民族的歌曲,新疆民歌最大的特点是节奏性强,演唱速度快,要求演唱者的嗓音有较强的弹性,演唱时要注意突出颗粒感,通过演唱让听众感受新疆民歌的活力。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唯有掌握正确的音色调控技巧,才能展现新疆民歌特有的风情。在演唱其他类型的民族歌曲时也是如此。正确的音色调控技巧能够帮助演唱者掌握演唱民歌的方法,使演唱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情感的载体,表达了民众心中最真实的意愿。很多民族声乐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而丰富的音色效果有助于推动情节,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藏族民歌《嘎达梅林》为例,这不仅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声乐作品,也是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这首声乐作品讲述了藏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整首乐曲跌宕起伏,情节曲折,感情真挚。演唱者需要通过音色调控技巧表现歌曲情感的变化,塑造嘎达梅林这样一个英勇无畏的人物形象。很多著名的民族声乐歌曲同样也是如此,如陕北民歌《兰花花》、河北民歌《小白菜》等。在演唱类似的歌曲时,演唱者唯有根据歌曲表达的需求,控制好自己的音色,才能通过演唱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打动更多听众。
民族声乐作品大多由民众创作而成,是民族情感的结晶。演唱者演唱民族歌曲,不仅是为了传承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为了更好地将歌曲中包含的情感传达给听众,打动听众的心灵,让听众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音色控制有重要的作用,甜美的音色会让听众觉得欢快、愉悦,低沉的音色会让听众觉得悲伤、痛苦,粗犷的音色会让人产生奔放、豪迈的感觉。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可以运用音色调控技巧,让自己的音色产生相应的变化,并通过音色的灵活转换表现歌曲丰富的情感。
不同的演唱者生理条件不同,音色特征也不同。例如,男声演唱者的音色通常比较浑厚,女声演唱者的嗓音则比较圆润。此外,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演唱者的音色也不同。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首民族声乐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表达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演唱民族声乐歌曲时,演唱者在结合自身嗓音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不同的音色调控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风格,在生动演绎歌曲的同时,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对音色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极为重要。演唱者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技巧对音乐进行处理,让听众充分感受到声音的奇妙变化。在演唱实践中,气息控制与音色调控有密切的关联,演唱者通过控制气息,能够有效地修饰音色,增强嗓音的表现力。演唱者唯有熟练地控制自身气息,才能通过相应的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使自己的演唱更深入人心。优秀的演唱者能够将自身的天赋与气息运用技巧结合,获得相应的音色效果,进而触动听众的心灵,让听众在心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并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深化听众对民族声乐的认知。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懂得如何才能通过气息的强弱变化调节音色,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让听众通过优美的乐音感受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这首歌曲本身有极强的抒情性,曲调婉转,通过动听的旋律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清新秀丽的水乡美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需要将气息调控到比较平稳的状态,气息的量要保持适中,演唱时要以软起音为主,给人甜美、清澈的感觉。而在演唱陕北民歌《赶牲灵》时,音色的调控却有明显不同。《赶牲灵》是一首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民族歌曲,音乐的旋律起伏较大,气息时强时弱,演唱者需要结合情感的变化调控气息,让自己的音色显得既“透”又“亮”,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例如,开头第一句“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句末的“哟”字虽然是一个虚词,但音值极长,音乐旋律不断上行,演唱时只有保持住气息,才能给人亮堂、通透的感觉,充分展现陕北民歌粗犷、豪迈的特色。
民族声乐的色彩效果与演唱者的内心情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演唱民族声乐歌曲时,演唱者会运用多种发音技巧和吐字技巧,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体会声音的多种变化,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情感。民族声乐演唱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科学合理的技巧能够让演唱者的音色更完美,从而触动听众的心灵。因此,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需要遵循声乐演唱的规律,通过正确咬字吐字调控自己的音色,将歌曲的情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此外,民族声乐演唱同样也是一种二度创作,演唱者还需要结合现代听众在审美方面的变化,适当创新,通过音色调控对传统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新的诠释。
以歌曲《小河淌水》为例,原曲是一首云南弥渡民歌,本身十分短小,但是旋律变化复杂,唱词中融入了部分当地人的语言,十分亲切自然,如“亮汪汪”“清幽幽”等。此外,唱词比较简单,有时一个字会对应多个音符,时值相对较长,尤其是中间一段旋律,并没有唱词,只有一个虚词“啊”,演唱者不仅要咬准字音,还要恰当地延长字腹,通过“ā”音表现阿妹对阿哥浓郁的思念之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动人的音色描绘少女静静地坐在河边,浑身沐浴着温暖的月光,听着哗哗的河水声,思念阿哥的景象,让听众深刻感受到年轻女子的似水柔情,深刻感受到年轻女子对心上人纯真的爱恋之意,使听众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民族声乐演唱实践中,演唱者还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音量来调控音色。当演唱者的音量变化时,音色效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民族声乐作品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子、主体及尾声。引子是歌曲开头的部分,主体是歌曲的中间部分,尾声是最后一部分。大部分民族声乐作品的高潮都在尾声部分,因此,当歌曲进入高潮时,演唱者也需要随之增大音量,而当歌曲即将结束时,需要根据歌曲的风格,选择正确的方式处理,如逐渐降低音量,或先增大音量,然后在最高点上突然收束。
以蒙古族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例,歌曲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同时融合了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地方特色十分浓厚。作品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富含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祖国、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感。整支歌曲总共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采用级进旋律,再加上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前进的效果,乐句结尾处逐渐高涨,再加上最后的延长处理,显得十分舒展。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根据旋律的变化,不断增大音量,向听众展现大草原辽阔无边的景象。第二乐句以第一乐句的材料为基础,形成两个相互对称的段落,第二句音乐旋律变化较大,在这一乐句中,全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先后出现,歌曲的情绪显得极其开朗,演唱者的音量也要随着旋律的变化而调整,时而增大,时而减小,使音色的效果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进而营造出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让听众感觉如同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中徜徉,从而获得自由、奔放的情绪体验。
人体共鸣腔主要包括头腔、口咽腔以及胸腔,在演唱歌曲时,不同共鸣腔体之间会相互协调,形成共鸣音响。演唱者所采用的共鸣技巧不同,形成的音色效果也不同。演唱时如果以头腔共鸣为主,音色就会显得高亢明亮;如果以口腔共鸣为主,则会显得亲切、单薄;如果以胸腔共鸣为主,音色就会显得浑厚低沉。由此可见,共鸣腔不仅能够增强音量,还能让音色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所以,在演唱民族声乐歌曲时,演唱者还要注意发挥不同腔体的功能,确保音色变换灵活自由,完美演绎歌曲。除此之外,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还要注意对口咽腔部分的调控,通过改变腔体的形状及空间,形成各种不同的音色,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
以民族歌曲《一杯美酒》为例,该作品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受当地环境、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歌曲的发声位置较靠后,口咽腔打开程度较大,音色厚实,类似于西方美声唱法。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需要抬起软腭,往后扩张口咽腔,确保腔体保持竖立的状态,声音的位置尽量靠向脑后,就像是将声音从后脑勺处抛出。与此同时,还需要降低支点,尤其是每一个乐句的开头处,小腹与横膈膜的状态要保持对抗,这样音色才会显得饱满浑厚,从而更好地展现维吾尔族民歌的特色。
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本身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再加上西方音乐的影响,民族声乐的传播效果日渐式微。因此,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一方面要学习掌握传统的音色调控技巧,另一方面要注意适当借鉴学习其他的演唱方法,通过气息控制、咬字吐字、音量调节、腔体共鸣等,调控自己的音色,充分展现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