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迟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如期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低于去年同期4.8%增速0.3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且显著高于去年3.0%的年度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而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比1—2月份加快7.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15%。从就业看,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与去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一季度经济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导性意义。2022年底以来,我国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发展情况调整了防疫政策,为2023年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显示在防疫政策调整后我国经济增长动能的恢复程度,表明经济在大多程度上与潜在增长率衔接而回归常态化的增长路径,还可据此与发达国家的历史增长率相对照,推测“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
数据发布之前,多家机构按照惯例纷纷做了预测。综合来看,多家机构预计,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达4%,乐观预期接近5%。根据路透社调查的70位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显示,一季度GDP增长将从去年的2.9%加快到4.0%,这将是自去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快的增长。《财新》对国内外机构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一季度增速的预测均值为3.8%,预测区间为3.0%至4.9%。野村预计,一季度增速将回升至3.6%;中金公司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达4%左右。所有机构均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上行。最近陆续公布的多项先行经济指标均已显示,经济运行整体上呈现进一步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从3月份PMI来看,制造业产需两端继续扩张,重点行业运行稳定,企业采购意愿增强。投资和消费相关活动持续发力,前期受抑制的服务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个百分点。三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9%,增速明显高于一二月份,尤其是生产性用电量的增速比一二月份显著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回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样,企稳回升的还有“挖掘机指数”。数据显示,三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65.05%,比二月份增长11.28个百分点。对比来看,一季度GDP4.5%的同比增长表现好于市场预期的正常值水平,而靠近市場预期值的较高端水平。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伴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从数据看,经济恢复向好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服务业明显回升
服务业恢复向好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特别是接触型服务业增长较快。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5%,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1.2%、6.9%、6.0%、5.5%。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2%,比1—2月份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29.9%、12.0%、11.9%,比1—2月份分别加快18.3、2.7、7.7个百分点。
2. 市场销售较快恢复
内需明显回升。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线下聚集性、接触型消费持续改善,观影人数、餐饮业、旅游出行人数等都已接近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各类消费多数保持较好增势。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上年四季度是下降1.7%。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零售额类值中,有近七成商品类值同比增长,其中粮油食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5%、9%;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6%、5.9%。线上线下消费增长也都在加快。据统计,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去年全年明显回升。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3.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8%,制造业投资增势较好,一季度同比增长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0%,表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5.2%、17.8%。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7%、19.9%;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1.5%、51.3%。
4. 央企经营状况成为最大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企业的经营状况整体势头不错。近期,多家央企发布一季度经营数据。中国诚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一重、哈电集团等企业均表示实现“开门红”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大。据统计,2023年中央企业在建、拟建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00余项,涵盖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相关部门下达的国家重点计划项目以及支撑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项目等,1至2月份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再次凸显。与此同时,以下几点因素也影响着未来经济走势:
(1)房地产业尚未恢复
房地产作为之前拉动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一季度仍未恢复正向增长。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8%,较1—2月的-5.7%略有回落,弱于市场预期。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9946万平方米,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这表明房企对于房地产的发展仍然信心不足,拿地和新开工意愿明显回落。从实际情况看,房地产面临现实约束是居民收入尚未修复、对期房信心不足以及对房价长期预期改变等因素都限制了居民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再考虑到人口周期拐点和城镇化速度放缓,房地产中长期的销售中枢下滑可能,打破房地产“销售弱—回款难—拿地下降—投资下滑”的负反馈仍需时间。
(2)青年人失业率仍在走高
与其他经济指标相比,就业指标的改善相对滞后。一方面,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与去年一季度持平,但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但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在走高。3月份,16岁~24岁青年人失业率19.6%,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比去年一季度更是上升3.6个百分点。经济恢复性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还显现不足。
(3)恢复力度不足带来的通缩性影响
从物价走势来看,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3%,但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低于市场预期,低于前值和预期的1%;PPI同比增长-2.5%,低于前值的-1.4%和预期的-2.3%。CPI与PPI均出现超预期回落,同时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的反差引发了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议论。应该说,结合一季度经济运行表现,当前中国经济还不属于通缩范畴。一是今年以来物价月度涨幅虽在收窄,但仍然为正,核心CPI保持基本稳定,物价总水平并未出现持续而全面的下降;二是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9%,增速创7年来新高;3月末,M2同比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速;三是从经济增长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并呈现继续上升的势头,未发生经济衰退的迹象。所议论的通缩是指目前经济增长与物价表现相对于金融扩张的“实体通缩、融资偏热”矛盾组合,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恢复程度还不够、实体经济活动依然相对偏弱的现实。即在信用扩张的同时,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剩余流动性出现持续性积累,同时说明2023年金融周期和实体周期有所错位,给国内剩余流动性带来的投资的机会与挑战。
新一届政府在“两会”上提出今年预期目标是GDP增长5.0%左右。因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今年的经济目标既要考虑到经济恢复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复杂的外部环境,不能过度冒进。5%的目标值充分考虑了各种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因素。从短周期看,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略高于5.0%;從长周期看,现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位于5.0%—6.0%区间,且更加靠近5.0%。因此,5.0%的预期目标具有可实现的基础。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及现阶段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速,5.0%依然是一个高增长的预期目标值,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从运行节奏来看,一季度4.5%的增速虽然还未达到年度目标的水平,但经济仍处于加速恢复期,预计全年经济运行会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第一季度是低点,第二季度因经济恢复及低基数因素,将是全年经济运行高点,同比增速或超7%,第三四季度或略有回落。第一财经的近期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2023年度GDP增速的预测均值为5.47%,超过了5.0%增长目标。IMF于4月11日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1%。这两个预测值都很接近5.0%的预期目标。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回顾过去十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我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由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本投入的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成功转型。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激发经济运行自身的内在活力,同时配以精准的逆周期、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成今年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且在恢复增长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1.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当前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恢复的程度还不够,仍未回到经济增长的常态轨道上。之前谈到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需求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现实情况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而言,投资依然是促进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操作的调控工具。当前,民间投资预期相对较弱,政府首先要积极作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要进一步完善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从投资领域看,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里谈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铁公机”等传统的基础设施,更包括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新基建”设施。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国家发改委近期表示,2023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800亿元,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家安全以及民生等领域倾斜。从宏观调控看,政府投资要有限度,不能无限扩张,而且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投资项目。时间上也不能长期延续,政府投资是短期政策,适当时机要及时退出。从长期看,投资会增加高质量供给,最终带动消费的持续增长,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消费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力量。
2.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从经济学一般规律看,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在恢复经济的导向下,稳就业就显得格外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不仅能稳经济,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企业的政策性政策,尽量保住企业不倒,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稳住了就业。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就业数据的平稳度要好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设置为5.5%左右。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从结构上看,近几年,失业的高发人群是19岁~24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指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因此,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今年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会议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部分可再申请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这一政策是对去年相关政策的延续,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贷款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从就业优先政策的导向看,一是要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让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就业,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有社保兜底;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引导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步匹配;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提供创新创业的基础;四是放宽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就业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托底作用,应当继续实施。
3. 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有效地搭配使用,持续发力,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发改委表示,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3.8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殊困难行业的支持。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由于土地销售暴跌、经济放缓以及近年在新冠病毒检测和封锁方面的支出增加,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债务负担。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央政府债务规模约258693亿元;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0618亿元。因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以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量力而行”。同时,需要提防减税降费政策的“陷阱效应”抵消其积极作用;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实际需要,稳定市场预期,防控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表示,2023 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在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此次全面降准旨在以货币政策支撑实体经济恢复的稳固回复,为市场持续投放流动性,维持货币和社融增速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水平。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是信贷扩张后部分资金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形成资金空转和预防性储蓄超预期多增。需要从源头上提振居民和企业的信心,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渠道,将偏高的预防性储蓄转变为消费和投资。进而提升信贷的质量和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
4.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器。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增长水平均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未来,国有企业要站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的更高起点上,通过深化提升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支撑作用。一是要聚焦战略安全、產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特别是把中央企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发挥中央企业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牵引作用,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确保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实、更好。国资委把2023年对中央企业的考核指标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第一个变化就是整个中央企业利润超过全国经济增长平均数,表明中央企业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