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摘要: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继续维持的时候,该把命运交给谁?这是每个时代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在21世纪的中国,养老金保障制度保障了退休人员的物质基础生活,但是并没有为他们不能自主生活的时候做出安排,当父母的需求以独生子女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的时候,国家和社会应该尽量让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失尊严地离去。本文探讨了当前独生子女及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局。
关键词:独生子女;失能老人;养老
联合国发布的 《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测,全球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比例将从2022年的10%上升至2050年的16%。届时,预计全球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数量将是5岁以下人口数量的两倍多,并与12岁以下儿童数量大致相同,全球老龄化的趋势已难以逆转。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1亿,占比13.5%,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世界银行估计,2035年我国65岁人口将突破2.8亿,占比20%,中国的老龄化形式更为严峻。
即使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达国家,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也呈现出上涨的趋势,这种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希望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并计算养育、教育成本的选择。自中国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到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36年间中国产生了近2亿的独生子女,当下中国独生子女养老时代已经来临。
在36年的时间里,近2亿的独生子女和父母两代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崛起,两代人的命运都发生了不同的、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产生足够的财富。当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退休行列,在养老方式上两代人均受到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父母表现出需求的不同,独生子女受到国家社会政策条件的制约,不一定能够采取相适宜的养老方式去照料父母,这是国家、社会、独生子女和父母需要共同去面对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人口数已经达到5 271万,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失能老人人口数将超过7 700万,失能老人将经历平均7.44年的失能期。
一、面临的问题
(一)独生子女的诗和远方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 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 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 582万人,相较于第六次普查的流动人口数增长11 444万人,增幅30.45%;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 582万人中,16—4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54.9%,16—44岁的大部分人口正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出生成长起来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独生子女上过大学,工作和婚姻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好、教育和医疗资源都更加豐富的城市生活。当父母不能自主生活的时候,步入中年的独生子女同时也在追求事业的发展,承担着家庭生活和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让独生子女在家庭责任与照顾父母之间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困境。[1,2]
(二)幸福的晚年到底需要多少钱
我国因为地域广且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对于养老机构并没有统一政策标准,同样的服务各养老机构间的收费差距也较大,对于失能老人,大部分养老机构有自己的评估标准,失能老人的收费普遍较高。以天津市为例,天津2020年失能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力量的养老机构收住一位失能老人的费用在每月4000—4500元,而2020年天津市退休人员的平均月工资为3376元,养老院的收费高于居民预期。天津市独生子女父母在办理退休时,并没有任何奖励政策,尤其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较低的生活保障根本不能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失能老人还面临着吃药就医等费用。中国从2005年至今已经实现了退休金的18连涨,但是退休金仍不能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所需,一旦老人失能,独生子女和老人都将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异地就医困难
我国的医疗保险非常碎片化,这不仅影响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还增加了失能老人享受医保的难度,很多希望到子女居住地养老的失能老人,最终因为医疗保险效率低或报销困难而未能如愿。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大力发展建立医保结算体系,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障碍,主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医保大多实行市级统筹,各市根据基金情况和医疗水平制定医保待遇标准,以广东省为例,阳江市职工住院政策规定的报销比例为80%,深圳市为92.5%。对于需要医疗保障的失能老人来说,迁居到子女居住的地方、享受子女的照顾可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牺牲。
(四)生命已经衰弱还要失去尊严吗
对尊严的理解,现代西方启蒙运动片面强调平等、独立、自主,但是对于中国的老人来说尊严却有不同的含义,根据中国儒家的观点,一个人的生命不只属于他个人,同时也属于他的家庭成员。当老年人不能独立生活、生命面临着衰弱、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他们该如何去做出选择?是独生子女还是养老机构或者是一个陌生人?或者他们更需要的是子女尊重其意愿而做出的选择。家庭成员的尊重、照顾与陪伴,应是每一个失能老人的尊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3]
二、应对的政策
(一)政策引导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流动的情况最为严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国家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或者是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带着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回乡创业,同时出台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如各种创业补贴、免税和贷款等奖励政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回乡创业人员超过1 100万,国家也应进一步向他们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例如,可以在大学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现状与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形成高质量的创业理念与追求,为以后的回乡创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回乡创业或工作时应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国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加大了迁入城市的就业压力,迁出城市也面临着严重老龄化等问题。国家可以通过政策进行调节,如独生子女在父母户口所在地参加公务员编制等相关考试,实行加分政策。在缓解独生子女为父母养老与自我生活地域性两难选择焦虑的同时,也缓解了迁入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通过地域性的工作机会的优势,给独生子女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也给独生子女父母更多的养老方式的选择。
(二)完善养老金政策
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落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制是主流做法,但我国此政策更多针对高收入人群,通过减免纳税金额吸引更多高收入有纳税需求的人,广大民众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而且仅仅依靠这部分人群可能实现不了预期目标,某种程度上此项政策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建立了养老储蓄的意识。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从企业年金到个人养老金,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全民的适度和需求,参加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条件都有一定限制,发展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是大势所趋,但是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应 “接地气”。应加大一线劳动者和底层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分配,不断缩小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差距。
对于失去自主生活能力需要被照顾的老人,单一靠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或财政的持续支持是我国目前不能够实现的。最新的 《中国养老行业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未来50年中国将迎来养老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应为养老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如鼓励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在收住独生子女的失能老人时,应参考老人退休金水平,按照其每月退休工资额的80%进行收取,根据其收住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的数量,国家对其进行相应的税务减免。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企业应为其独生子女每月增加相应带薪假期,以便他们更好地照顾父母,缓解其兼顾家庭子女与照顾父母的双重压力。[4]
(三)建立全國统筹的医保体系
政府在医疗资源服务分配的过程中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参与者,不应因个人的生活地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而区别对待。可以通过加快推进医保全国统筹,逐渐消除地域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更能够使失能老人减少异地就医的负担。医保结余较多的省份并不希望与医保赤字的省份进行相互统筹,事实上,医保结余较多的省份之所以结余较多,正是因为医保赤字地区不断向其输送劳动力,所以医保赤字地区也并不需要为这些赤字负责,国家应实行强有力的统筹调节机制,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为失能老人扫除迁移的制度性障碍,降低迁移的经济成本,确保其能够到子女所在城市居住,得到子女的帮助照料。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
鼓励社区服务卫生中心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的上门服务,如进行定期的上门体检;针对于失能卧床老人常见的并发症,如压力性溃疡、肌肉萎缩、关节硬化和心理脆弱敏感等,对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考虑到失能老人就医不便,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脏等相关方面的疾病,进行定期的随访,关注其病情变化,及时与失能老人家属及照料者进行沟通,告知其病情变化,防止其病情恶化并能够及时就医。
(五)实现尊严养老
孝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恒久的主题。作为一个失能老人,无论是选择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抑或家庭养老,都应该享受到生命的尊严。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子女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都应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老人的意愿。我国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短缺,国家目前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只有服务人员的付出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他们才有可能去为老人提供更优质和人性化的服务,国家应加大行业培训力度,普及老年人护理知识,继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更专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去守护失能老人的尊严。独生子女作为在父母与长辈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父母生命开始衰弱需要他们去承担照顾的责任时,也应充分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
(六)致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的,并在199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赵耀辉认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或增数千万,呼吁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意味着寿命健康地增长,即增长出来的寿命大部分是健康的,失能的情况变少。这样不仅能减少医疗支出,更能减少其对独生子女的照料需求。对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些因素,如健康行为、饮食营养、社交活动、居住环境等进行关注和改善,从而实现健康老龄化,让老人享受健康的晚年,减少失能的情况,减轻其对独生子女的照料需求。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未富先老、贫富差距以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使我们每个家庭与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问题上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使独生子女更加焦虑。不会有十全十美的国家政策,但也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是独生子女也应该尽早为父母的养老做出规划,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提前建立养老意识,做好养老储蓄、加强身体锻炼、尊重他们对养老生活的安排。
三、结束语
人往往为生做足了准备,却没有准备好去面对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我们应该更客观地去看待生命的必然性。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特殊的情感依赖承载了他们各自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迫于现实压力以及有限的能力,可能有时候两代人之间的生命告别不尽圆满,这不单单是国家政策与社会帮助就能够改变的,是独生子女和父母两代人都需要去正视和提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 陆杰华,冯慧迪.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对父母养老偏好特征及其政策性探究[J].青年探索,2022(06):5-16.
[3] 纪竞垚.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现状、趋势及群体性差异:基于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J].老龄科学研究,2022, 10(07):14-27.
[4] 张安全,李星皓,方行明,等.父母在,不远游: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22(10):11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