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禹淇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什么同样是“轰轰烈烈的形式”,有的会沦为人人喊打的“形式主义”,有的却成为震撼人心的隆重仪式?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与形式之分,关键就在于“形式”是与内容相得益彰,还是喧宾夺主损害实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视为“形式主义”的言行,都有重“迹”不重“心”的特点,也就是处处留痕,时时留影,事事归档。讲学习“装腔作势”,抓落实“装模作样”,看担当“装癡卖傻”,应诉求“装聋作哑”;会场发言“金句”频出,当众表态调门高昂。以会议落实精神,以文件传达决心,以口号贯彻决策。热衷于搞这类“形式主义”的人其内心是空虚的,他们要的是“痕”是“迹”,是辞藻华丽的方案,是漂亮新颖的PPT,是看似热闹的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因为这些东西“好看”,即使是无名肿毒,也要描绘成“艳如桃花”;即使溃烂流脓了,也要说成“美如乳酪”。而实际效果如何,是不是用心去做,恐怕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了。
然而,如果某种形式会让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神圣感、庄重感甚至是使命感,那就是形式对内容的正向促进了,这就是一种仪式感!
仪式,实际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节点,就是要体现一种存在,一种提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期待、动力被呼唤,这时就需要一定的仪式,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暗示。即使我们对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已耳熟能详,但我们依然会在隆重的颁奖晚会上泪流满面,“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的于敏,“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的张桂梅,“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的袁隆平……他们装点祖国的盛世之景,他们值得共和国以最隆重的典礼予以肯定与认可,以此来告诉后辈,这些人才是我们不懈奋斗、努力跟随的榜样!这类人,再“轰轰烈烈”的仪式也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他们“轰轰烈烈”的人生的崇仰与敬重!
“轰轰烈烈”形式并不是错,错的是除了“轰轰烈烈”之外再无他物。如果我们以“轰轰烈烈”来点燃耀千古的闪电,我们的人生终将声震人间!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