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善于遗忘的动物,大部分经历都像是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广告牌,“一下子就过去了”。但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是不愿轻易放过自己的动物,故而我们又常常对某些痛苦的过往刻骨铭心。
既然“有些事情一下子就过去”,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记忆却总是长久地折磨我们,我们又为何要让一些事情很久也“过不去”呢?
因为正是那些“顽固”的“过不去”,锚定了当下的我们。
很久也“过不去”的东西,给予我们面对不同境遇的勇气。我们常常称这些东西为经验,教导我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应做出怎样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避免抱着过于“天真”的心态,在再次面对不顺时可以不再生涩,可以淡然处之。它存档了那些客观上“一下子就過去”的不同情境,并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被反复读取,由此淬炼出我们的阅历、自信乃至于胆魄和格局。成长与蜕变,无非如此。
很久也“过不去”的东西,还会锚定我们的价值观。记忆中那些难以忘却的困境,或是灾区募捐海报上孩子们的眼睛,或是拾荒阿婆背上比她高出几倍的塑料瓶堆。关爱幼儿,体恤长者,这些普世的道德追求背后,其实是一段段或皆大欢喜,或催人泪下的历史过往,这些过往会震撼和涤荡我们的心灵。哲学家常说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的价值观里不只有生存与繁衍,还有同情与救赎。而同情与救赎的动机与基础,是源于过往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那些因为人性的温良总是“过不去”的过往,会变成历史、格言、寓言,锚定我们生而为人的基础。
如果我们对焦更长远一些,就会发现: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进行国家公祭,接志愿军战士遗骨回家,正是重视历史过往对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的锚定作用。我们常说,这不是为了深化仇恨。仇恨无疑应该“过去”,但我们又诚然需要记住些什么——我们要记住和平之可贵,和平之不易,这些悲苦的过往都应当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记忆里“过不去”的事情。
每一次遗忘与牢记,其实都算是一场修行。要感谢那些“过去”和“过不去”的过往,恰恰是它们锚定了当下的我们。
评点
作者把“一下子就过去”和“很久也过不去”作为探讨背景,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有时会主动地让一些事情很久也“过不去”。然后得到了三个观点——可以让我们积累经验,增长阅历;可以让我们养成坚定的价值观;可以让我们正视历史。最后作者构建了这三个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切都构成了当下的我们。整个论证的过程循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顺序,条理分明,曲径通幽。